相关热词搜索:
提单的法律功能论文
提单的法律功能论文 一、提单的定义 提单是海上货物运输特有的重要运输单证。英美等国将海陆空运单据通称 提单,当专指海运时则称为海运提单,英国船运法规定,提单是由船东或其他代 理人所签发的文件,该文件确认货物装上何船并驶往何港,以及运输装船货物的 若干条件;在德国,提单是承运人接受承运货物的书面证明,承运人通过提单承 担将接管的货物依其所证明的状况运至目的地,并根据提单的内容交付货物的义 务。在台湾地区,海运提单称作载货证券,载货证券为运送人或船长于货物装载 后、同托运人之请求发给托运人、承认货物业已装船,约定运送期间权利义务及 领受货物之特种有价证券。简言之,载货证券为一种货物已上船之书据。它是海 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及承运人收受或装载货物的文件。缴回该文件时,承运人 应交付货物;
提单条款内所载的人或所指定或持有提单人请求交货时,承运人即 有交付货物的义务。
《联合国1978年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汉堡规则》)第1条规定:“提单 是指一种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船,以及承运人据 以保证交付货物的单证。单证中关于货物应交付指定收货人或按指示交付,或交 付提单持有人的规定,即构成了这一保证”。
我国《海商法》第71条对提单所作的解释是:“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 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 的单证。提单中载明的向记名人交付货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货物,或 者向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的条款,构成承运人据以交付货物的保证”。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者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它们都概括了提单的本 质属性,即: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证明承运人接管货物或货已装船和保证据 以交付货物。提单的上述本质属性则决定了提单在海上货物运输关系中的法律地 位。
二、提单的法律功能 一位著名的英国法官曾说:国际贸易像一张网,提单是这张网的中心。这 高度概括了提单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从上述提单的定义和它的由来不难看 出,提单具有如下三个基本法律功能,而这些构成其法律地位的核心内容:(一)提单是承运人出具的已接收货物的收据 提单是承运人应托运人的要求签发的货物收据,以此确认承运人己收到提 单所列的货物。无论是《海牙规则》还是我国《海商法》均规定,承运人对于非 集装箱运输货物的责任期间是从“货物装上船时起”,并在货物装船后签发“己装 船提单”,表明“货物己处于承运人掌管下”,所以提单具有货物收据的性质。但 是,提单的货物收据的属性,在班轮运输的实践中,通常不以将货物装船为条件。
通常的作法是,当托运人将货物送交承运人指定的仓库或地点时,根据托运人的 要求,先签发备运提单,而在货物装船完毕后,再换发已装船提单。
提单中属于收据性的内容主要是提单下面所载的有关货物的标志、件数、 数量或重量等。当提单在托运人手中时,它是承运人按照提单的上述记载收到货 物的初步证据。原则上承运人应按照提单所载事项向收货人交货。但允许承运人 对货物的真实情况在提单上进行批注,并允许承运人就清洁提单所列事项以确切 的证据向托运人提出异议。当提单转让给善意的受让人时,除非提单上订有有效 的“不知条款”,承运人对于提单受让人不能就提单所载事项提出异议。此时,提 单不再是已收到货物的初步证据,而是已收到货物的最终证据。
(二)提单是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订立的运输合同的证明 提单不仅包括上述收据性的内容,而且还载明一般运输合同所应具备的各 项重要条件和条款,这些内容从法律上讲,只要不违反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不 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对承运人和托运人就应具有约束力。同时,当承、托双 方发生纠纷时,它还是解决纠纷的法律依据。基于这些原因,可以说提单在一定 程度上起到了运输合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提单是由承运人单方制定,并在承运 人接收货物之后才签发的,而且在货物装船前或提单签发前,承、托双方就已经 在订舱时达成了货物运输协议。所以,它还不是承运人与托运人签订的运输合同 本身,而只是运输合同的证明。原则上,提单上的条款应与运输合同相一致:当 它与运输合同的规定发生冲突时,应以后者为准, 另外,为了保护善意的提单受让人的利益,也为了维护提单的可流通性, 我国《海商法》规定:“承运人同收货人、提单持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依据提单的规定确定”。也就是说,一旦提单流转到运输合同当事人以外的收货 人或提单持有人手中时,提单可成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本身,但它此时是个新的 合同,其效力优于先手存在于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在订舱时达成的协议。在托运人和承运人之间,如果他们在货物装船之前还订有运输协议或签有其他书面文本, 提单就是他们合同关系成立的证明,而不是合同本身,其权利义务关系依运输合 同。但在托运人之外的收货人或提单持有人与承运人之间,法律直接将提单认定 为书面合同,不需要当事人再去约定,其权利义务关系依海商法的相关法律规范。
由此,提单若为托运人持有,那么他和承运人之间便具有以提单为证明的约定运 输合同关系;
提单若为托运人之外的第三人合法持有时,该第三人与承运人之间 形成的则是以提单为文本的法定合同关系。明确这一问题的法律意义是:海商法 在两种情况下对提单的性质和作用等作出了规定,不论是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 还是承运人和提单持有人之间,他们总是一种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区别仅在 于前者属于约定的合同关系,后者属于法定的合同关系。
(三)提单是承运人船舶所载货物的物权凭证 提单使其持有人有权提取货物,同时也能用以代表货物,处分提单就相当 于处分了仍在海上的货物。由此在法律上可以反映为这样的概念,持有提单事实 上就意味着对货物的支配,这是对货物占有权利的一种体现。在海上货物运输过 程中,运输本身无非就是占有的转移,提单在一定的意义上,充当了作为承运人 识别占有人凭证的作用;
在国际贸易中,提单成为货物的象征,以单据交付作为 交付货物的有效证明,同样也反映了提单交付就是占有的转移。当然提单只是拟 制为货物,因而它所标示的也只是一种“拟制占有”,即拟制为对海上运输运送物 的占有。
对于提单的这个法律功能,我国《海商法》第71条规定:“提单中载明的 向记名人交付货物,或者向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的条款,构成承运人据以交付货 物的保证”。
三、提单法律功能适用的基本原则 提单在远洋运输和国际贸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提单可能发生纠纷 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涉及提单的债权关系、提单的物权关系以及提单法律行为 的效力等等。而通常所说的提单的准据法多指的是提单债权关系的准据法,这是 由于现实中关于提单的立法多集中在提单的债权关系方面,此外,关于提单的公 约以及不少国家关于提单的立法也多集中在提单的债权制度方面。
(一)内国强制性规则最为优先一般海上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涉外法律都会有专门的条款规定本 法的适用范围。例如波兰海商法规定,本法是调整有关海上运输关系的法律;
我 国海商法第2条也相应规定了本法的适用范围。但这些条款都是国际私法意义上 的法律适用条款,并没有规定哪些案件必须适用本法。但也有国家直接在本国海 上货物运输的法律中适用单边冲突规范的形式规定了法律适用规范,其中主要是 由于某些参加国际公约的国家为使公约生效,将公约的内容列入各自的国内立法, 在二次立法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其法律的适用范围作出不同 于公约规则本身规定的法律适用范围的强制性规定。
英国1924年《海上货物运输法》第1条规定,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以英 国港口为航次起运港的所有出口提单均适用该法。英国1971年海上运输法也相应 地把原来只管辖与适用出口签发的提单的条款改为也适用进口。
美国1936年的《海上货物运输法》的规定,对外贸易中作为进出美国港口 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据――提单或其他权利单据受本法的约束。除美国外, 类似的国家如比利时、利比里亚、菲律宾等,只要外贸货物运输是进出其国内港 口的,提单就须适用其国内法化的海牙规则,而不论提单签发地是否在缔约国。
因此这类国家法院在审理以上所言及的法律所规定的某些案件时,是直接适用这 些法律适用规范所指向的国内法,一般是排除当事人的选择和其它法律适用原则 的,因此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能通过任何手段排除其适用。
这类国家在依据所缔结或加入的国际公约制定内国法时,同时也是在履行 公约规定的义务,因此制定这些强制性法律适用规范,并没有违反公约的规定, 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际公约的适用范围。
(二)缔约国法院优先适用国际公约原则 关于提单的三个公约均是实体法性质的国际公约,公约既然是国家制定的, 按照“合约必须遵循”的原则,缔约国负有必须实施其所缔结的国际公约的责任。
缔约国在其域内实施其所缔结的统一实体法公约,在许多情况下都意味着缔约国 的法院必须对于符合条件的案件适用该国公约。当然也有例外。某些国际公约规 定合同当事人可以全部或部分排除该公约的适用。但是有关提单的三个公约没有 “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条款,在法律效力上,它们属于具有强制性的国际统一实体 法规范,缔约国的法院有义务对符合公约适用条件的案件优先适用公约,在这种 情况下,缔约国的法院是排除当事人选择的其它法律的。(三)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自由选择 应适用的法律。大多数国家在一般情况下是承认这种条款的效力的。单据的流转 是海上运输的一个特点,因此承运人不可能和每个有关的当事人都一起协商法律 适用条款,各国制定有关的法律和缔结国际公约,规定了承运人的义务和责任,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限制承运人的缔约自由,从而保护货主的利益,因此没有 必要再去否定提单上的法律选择条款。对于交易而言,法律关系的稳定性比公平 性更加重要。提单条款虽是格式条款,但都是公布在外的,托运人或提单持有人 并非不能知道该条款,无法表达对争议解决条款的意思。而且与提单的交易流转 结合起来,提单持有人和收货人虽然没有与船方协商争议解决条款,但可以通过 与托运签订买卖合同开具信用证时,就签发何种提单作出约定,从而表达其对解 决争议的意思。在我国,根据国内外国际私法理论、立法及司法实践,对该原则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限制,并应据此确定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效力。
1、法律选择的方式 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有明示法律选择和默示法律选择两种。前者是指当 事人双方以合同中的法律选择条款或合同之外的专门法律选择协议明确表达有 关法律选择的意图,这种方式已为各国普遍接受。后者是指当事人通过合同条款 或其行为表达的有关选择法律的暗示。
为了避免法官在推定当事人选择法律的默示意思时过于主观臆断,最近许 多国家的立法和一些国际条约的发展趋向是对默示选择加以限制,要求必须在事 实十分明显或者在确定的条件下才得推定当事人的意思。如1985年《海牙公约》 第7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选择协议必须是明示的或者从合同的当事人的行为整 体来看可以明显地推断出来”。
2、选择法律的时间和范围 一般来说各国立法以及实践不仅允许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进行法律 选择,而且也允许在争议发生后,法院开庭审理前,甚至直到判决前再选择法律. 同时也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以前所选择的法律,但要此时选择的法律不能影响合 同的形式效力,或第三人的利益。对此,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 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仅允许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法院开庭审理前选择 法律。。笔者认为,这一时间应从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延长到法院判决前,而且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变更所选择的法律。在涉外合同冲突法中,我国同国 际上的普通做法一致,不接受反致。故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人选择法律当 然仅指所选国家法律中的现行的实体法,不包括其冲突法。
3、选择法律的空间范围 选择法律的空间限制是指,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必须与合同或当事人之间 有一定的客观上的联系,否则当事人的选择无效。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 的法律都有此种要求。美国1971年《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也强调:允许当事人在 通常情况下选择准据法,并不等于给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缔结合同的自由。
当事人选择法律时,必须有一种合理的根据,而这种合理的根据主要表现为当事 人或合同与所选法律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即合同或在那里缔结,或在那里履行, 或合同标的位于该地,过当事人的住所、居所、国籍、营业地在该地。否则,选 择应被法院认为无效。而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只要当事人的选择是善意的、合法 的、不存在规避公共政策的意图,当事人可以选择与合同没有客观联系的法律。
日本、泰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瑞士等国的立法,也没有这种限制。
此外,1978年的《海牙代理法律适用公约》、1980年欧共体《关于合同义 务法律适用公约》和1986年《海牙国际货物销售合同适用法律公约》。也没有禁 止当事人选择与合同无客观联系的法律。对于该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允许当事人 自行选择任何一国法律来制约其合同。尤其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而言,它所涉及 的国家和地区较多,海商法和一般的民商法相比,又具有很强的涉外性、技术性 和专业性,只要当事人不存在规避法律的意图,允许他们选择某一更加完备且为 双方熟悉的第三国法律来决定其权利义务,不仅有利于当事人达成协议,也可以 更好地体现意思自治原则的优越性。实际上,我国海事司法实践对当事人选择法 律也无特别的空间上的限制。如1995年“全国海事审计工作(宁波)研讨会纪要” 写道:“根据海商法第269条的规定应承认提单中约定的适用法律条款,在具体适 用时应受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制约”。
(四)最密切联系原则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选择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作为合同的 准据法。该原则是在批判传统冲突规范的机械性、僵硬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传 统的冲突规范相比具有灵活性,有利于案件公正、合理地解决,然而,由于“最 密切联系原则”这一概念本身的抽象与模糊,若不对该原则进行适当的限制,就 无法减少或避免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这同样也是不利于案件公正合理地解决的。因此在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要尽可能做到既能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的 滥用又能保证案件处理的公正合理。我国海事法院在审理涉外提单纠纷案件时, 经常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但在运用此原则确定提单应适用的法律时,却有较 大的随意性,有的案例中仅写明:“原告与被告未在合同中约定解决纠纷所适用 的法律,应适用与合同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解决本案纠纷。由于本案货物运 输目的港是中国汕头港,故本案适用中国法律。”也有案例只是简单地写明:“综 合考虑,中国与本案合同纠纷的联系最密切,因此,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处理本案。” 对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或提单法律关系不同国家的法律或国际公约在运 用“特正性履行”的方法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结果都不同。如1975年《德意志民 主共和国关于国际民事、家庭和劳动法律关系以及国际经济合同适用法律的条 例》第12条规定,对于货物运输合同、承揽运送合同,其合同应当分别适用运输 人、承运人的主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但也有的法律对运用“特征性履行”方法对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进行的推定,规定了较严格的条件,如欧共体于 1980年在罗马签定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合同义务的法律适用公约》第4条规 定,货运合同在订立时,承运人的主营业所所在国也是装货地或卸货地所在国, 或者也是承运人的主营业所所在国,应推定这个国家为与该合同有密切联系的国 家。我国法律则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提单的法律适用未进行推定,因此法院对 此类案件在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仍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大多国家的提单纠纷案件可适用的往往只有其中几种,但在考虑如何适用 时的顺序却是一致的。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我国目前提单法律适用的原 则主要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那么在审理提单纠纷案件 时,首先考虑适用的就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当事人未就法律适用达成一 致时,再考虑“最密切联系原则”。此外,如果我国将来加入有关的国际公约,则 还要承担相应国际公约的义务。
结束语 提单的法律功能涉及到提单的国际公约,各国国内海事立法等。虽然世界 各国尤其是西方重要的海运大国在解决提单法律适用纠纷方面已经逐渐以判例 或成文法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相对成熟、先进的成例,对我国的航运实践以及司 法实践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毕竟各国在制定其海事法律时,更多的是从其 本身的政治、经济等利于本国的诸因素来考虑的,各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不同,制 定出来的海事法律也不尽相同,仅靠各国制定各自的冲突规则来解决海上货物运输的法律冲突问题已不能符合日益发展的海事法律关系的需要。海事冲突法、海 事实体法的统一是国际海事法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