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史纲要大学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
近代史纲要大学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 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范文篇一:《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摘 要: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 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 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 启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论者以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为由否定它在历史上的进 步意义,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活动家没 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 一、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第一,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西方列强 的侵扰。为了挽救其统治,清政府内部分化出一批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 机器生产的有识之士,即洋务派。他们普遍认识到中国必须谋求富强之道,且需 从“练兵”、“制器”开始。如实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 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2)曾国藩早在咸丰十年就提出“师夷智以造炮 制船”,“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因此他极力赞同购买并制造先进枪炮,认为“购 买外洋枪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3)。经办洋务最多、历史最久、影响最大 的李鸿章在列强侵略面前也悟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 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4)为此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先后设上海 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制造局。洋务运动由此进入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要 内容的“求强”阶段。
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他们懂得了“必先富而后 强”即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如李鸿章说:“欲自强,必先裕饷,欲饷源, 莫如振兴商务”。(5)于是洋务派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大力兴办民用工业, 由此洋务运动进入“求强”与“求富”并重时期。洋务运动期间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先后共有29个单位,其中以开平煤矿、漠河金矿、汉阳铁厂、上海织布 局、湖北官布局等规模较大。同时还兴办了大批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包括近5万吨 位的轮船招商局,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共计477公里。还有通行全国的 主要行省的电报及邮政事业。新式工矿企业的设置,改变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手 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开始有了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近代轻工业、重 工业,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起了示范作用。近代工业的出现,也带动了国内 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社会格局开始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产业工人队伍逐渐 形成,据估计,到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总数已有近十万人。
第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鸦片战争后,外国 的入侵首先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兴 办以及商品性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 的剥削方式开始改变。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 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我国早期创办的、规模较 大的近代民族工矿企业,大都通过洋务派向清朝政府申请“官督商办”或“官商合 办”。洋务派确曾给予过一定的支持或扶助,如为这些企业向清政府请准贷款、 垫款,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轮船招商局于18721877年间向清政府借款达 1928万两,电报局于1889年向清政府借款达62万两。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 化的进程。洋务派已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并提出发展本国的工 矿交通电讯业以“分洋商之利”。(6)如李鸿章曾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 之资,自强之本。”(7)又说:在“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之时,中国“宜 购造轮船,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于是,他创办轮船招商 局,希望“渐收利权”(8)。洋务派通过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确也收到了一些实际的 效果。以轮船招商局与上海机器织布局为例,轮船招商局创办20年间,共得纯利 润600万两,是实际资本的12倍。仅在创立的头三年,“洋商少装客货,三年共约 银493、3万余两。因与该局争衡,减落运价,三年共约银813.6万余两。是合计 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者,约1300余万两”。(9)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后获得十年专 利权,这固然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但它明确规定“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 限内另自纺织”,其用意在于使洋人在中国设棉织厂的“后患庶几可免”(10)。这表 明洋务运动使中国市场不再是外国商品的一统天下,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 了关键的第一步。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还兴办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传播了科技知识,培养了人才。
洋务派认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11)因此,洋务派一开始就把引 进西方科技作为主要手段。但随着科技和机器的输入,对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的 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实验,以期 中国不必需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12)洋务派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 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陆军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学校,这些学校以学西学 为主,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直接为军事企业和工矿企业输送人 才。新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外语、自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理论和技能, 成为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
洋务派注意留学教育,认为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新式人才,必须派人 到外国学习“远适肄业,集思广益”,“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因习。然后渐图自 强”(13)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从 1877年起,又派出108人赴英法等国留学。
从此以后,清政府中央以及一些地方督府不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 些留学生接受了近代科技知识,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文明,文化知识结构和思想意 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回国后,倡导西学,成为新式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涌现出许 多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成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栋梁。
洋务运动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许多近代化新因素,它使中国有了西方 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方式,有了轮船、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有了邮政、电报等新式 通讯手段,有了新式学堂和翻译、刊印西方书报的机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推动了近代文化特别是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洋务论者已把师夷之长,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这在封建主 义的“祖宗之法”上开了一刀,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君主立宪的人。如郭嵩焘在1875年时提出“令 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的倡议,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14) 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 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在此思想的启示下,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出现 了早期维新派,开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从事改革。
因此说洋务运动不仅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 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 了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 洋务运动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颇多争议的史学课题。本文的论述意 在强调,洋务运动是以近代工业化为主体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应是不争 的事实。这样说并没有否认这第一步跨得并不好,也没有否认洋务派的决策思路 与内部分歧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负面影响,更没有否认它的不彻底性和滞缓落后性。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
(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页。
(3)曾国藩《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见之于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 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第343页。
(4)《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页。
(5)《李文中公全书奏稿》卷39第32--33页。
(6)(7)(8)《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郑天挺主编)近代部分上册 第358--359、348、358―359页。
(9)《洋务运动》第六册第10页。
(10)郑观应《禀北洋通商李傅相为织布局请给独造权限并免子口税 事》《后编》卷七。
(1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变法》第三册第224页。
(12)容闳《西学东渐记》。
(13)《拟选陪颖子弟出洋艺疏》《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0。(14)洋务运动,第1册:142页 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范文篇二:《浅论戊戌时期不缠足运动的局限》 【论文关键词】戊戌时期 不缠足运动 局限 【论文摘要】不缠足运动是戊戌变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维新 派在不缠足运动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从风俗改革入手变革社会制度是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明智之举。然而维新派无论在理论宣传上还是不缠足运动中都存在明显 的缺陷。无论是从其范围还是从区域,无论是从层次还是从实际功效上都存在着 明显的缺陷。
缠足的风俗是中国独特的现象,然而由于这种畸形的性心理和病态审 美观而形成的封建陋俗使广大女性依附于男性。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下,女性 受封建伦理和纲常名教的压制和束缚,没有丝毫权益可言。甲午战后,严重的民 族危机促使维新思潮兴起,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法图强,宣传 西方民主、自由之思想,第一次掀起不缠足运动,目的是争取解放被奴役的广大 女性。由于近代特殊的国情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不缠足运动有着极大的局限 性,本文着重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众所周知,不缠足运动并没有铲除缠足的陋俗,这固然与戊戌变法的 失败有很大关系,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也与维新派本身的特点有关,然而维 新派在不缠足运动中的局限也不可忽视。
从范围来看,不缠足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不缠足会。而在那些没有 成立不缠足会的地方,不缠足运动没有得到开展。即使成立了不缠足会的地方也 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戊戌时期各地共成立不缠足团体仅二十几个,影响并未 波及全国。而且,不缠足运动多在城市的上层社会展开,只有部分地区深入乡村 民众之中。女校也是维新派进行不缠足运动的一大阵地。女校规定女校学生必须 是天足,如果已经缠足则必须放缠。然而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各地兴起的女学 堂受到顽固派以及其他方面的抵制。1900年,大多数女学堂被迫终止。因而从范 围上来说不缠足运动并没有在全国展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即使在某个地 区也是极不协调的,本身就没有展开就消亡了。
从区域来看,戊戌时期的不缠足运动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广 东至江苏的东南沿海地区;二、从上海到四川的长江流域数省。”这一时期的不缠足运动最早在广东四川兴起,然后在湖南、上海、福建、江苏、澳门、陕西等地 开始传播。然而在长江流域其他各省如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并未发生较 有影响的不缠足运动。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不缠足运动并未开展。因而北 方地区的不缠足运动可以说雷声大雨点小,而南方也只不多造势很大其实犹如北 方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
从层次来看,维新派的宣传活动主要在士大夫阶层展开。维新人士把 报纸作为舆论宣传阵地,在《时务报》、《湘报》、《女学报》等报刊上,大力 倡导妇女禁缠放足。康有为从男女平等入手,痛斥缠足的弊端。严复、谭嗣同把 缠足与民族危亡联系起来进行批判。梁启超、唐才常从兴女学方面论述,把禁缠 放足视为提高女子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他们的宣传使士大夫、知识分子觉醒, 而对于广大下层群众,并没有进行详细的理论讲解。各地不缠足会一般采取歌谣 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戊戌维新期间《,劝女学歌》、《不缠足歌》在民间流传。
然而下层的劳动人民,尤其是广大女性并未认识到缠足是“男尊女卑”、“夫为妻 纲”的具体表现。男女平等、妇女参政、婚姻自主只是维新派和知识界人士的主 张与共识。多数女性尽管深受缠足的残害,却仍甘愿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
她们男尊女卑、以夫为天的封建意识仍然很浓厚。
从实际功效来看,戊戌时期的不缠足运动并未从根本上铲除这一封建 陋俗。1898年8月13日,康有为向光绪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不缠足运动达 到了顶峰。他详列缠足的残忍与痛苦,认为这是非人道的,并以此为中国的耻 辱;“方今万国交通,政俗互较,稍有失败,辄生讥轻,非复一统,闭关之时矣。
吾中国蓬荜门户,蓝缕相望,加复鸦片熏缠,乞丐接道外人拍影讥笑,讥为野蛮 久矣。而最骇笑取辱者,莫如妇女裹足一事,臣窃深耻之,”奏“请禁妇女裹足, 以全肌肤。”维新派的积极主张和行动使光绪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并于同日发出 上谕:“命各省督抚劝诱禁止妇女缠足”。然而光绪帝的上谕发出没多久,维新变 法即告失败。这一时期的不缠足运动也宣告终结,可见影响极为有限。历经几代 人的努力才慢慢的铲除,直到新中国成立,缠足的现象才被彻底消除。
维新派对封建陋俗发起的挑战,只是零星火花,尚未成燎原之势。根 本没有铲除缠足这一陋习,更不用说得到男女平等了,从深受封建伦理束缚的旧 女性到新型的以“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的新知识女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 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女性自身的觉悟,而戊戌时期不缠足运动的失败,使这 一妇女解放的微弱火苗也随之熄灭。没有思想的行动是外在的、强加的,女性自 身内在的解放意识滞后于不缠足运动,她们依然追求着缠足给她们带来的“幸福”,妇女解放这一艰巨任务是需要长时间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