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生存教育研究论文
生存教育研究论文 生存教育研究论文篇一 《物理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摘要:生本教育的实践证明改革才能有出路,也必然能找到出路。在 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是物理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关键词:生本教育;物理教学;认知规律 教育面对的是人。杜比宁在《人究竟是什么》中写道:“人是地球上 物质发展、有机进化过程的最重大的成果”,可以说,整个人类,每个人都是过 去、现在、未来的丰美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物理才考十多分, 哪怕是字写得曲曲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都像长 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
孩子不可限量。所以,对学生的尊重,是天然地应当的,此外,作为教育者似乎 还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学生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学生是 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学生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学生的外部。然而, 我们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 不是学生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甚至提升其生命。我们用语 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育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 做牙那样地对学生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 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后,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 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 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否则,我们教育工 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
一、物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的点滴思考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的生存状态的改变, 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 育称为师本,为学生好学设计的教育称为生本,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
有人可能会说,这点我们早就注意到了,你看,我们不是也有很活跃的课外活动吗不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吗不是在天天号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吗 当然,这些做法都不无裨益,但它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则还是值 得探讨的,因为,在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的师本教育体系中,如果不触动核 心而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譬如说,就 教师好教来说,我们物理中做摩擦起电实验时,课本上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 璃棒带正电;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老师能否从学生角度考虑,难 道学生就没有想用丝绸和橡胶棒摩擦的吗及有用毛皮和玻璃棒摩擦的吗各带什 么电如学生在某种考虑其天性的条件下,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他们在学习中如 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上课,事情正如蒙塔古所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 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如克莱恩说的“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 做事,过去以为复杂的也都变得简单”。
我们的物理教师如何进行物理教学改革,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开展 讨论式的学习呢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 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的。如果我们要求教师还是要写出详细的进程性的教 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 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刻板,这样的教案束缚学生, 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思想。
二、物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的理念 物理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我们应当尊重学生本身的内部 自然。
笔者在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时,在第一个班上课时由于时间上的处理 不当,课本上两个命题的讲解很匆忙,只好抱歉地请同学们自己看,第二节课在 另一个班,同样是上这节课,我吸取了教训,把课备得很细,讲授十分顺利。课 后对两个班就这个内容考查了一下,结果居然是第一个班的情况好很多。
由此笔者想到了“抛秧的启示”,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多少年来, 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更多。年年复年年, 人们照此办理,但禾苗的产量依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是谁的科研成果, 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是把过去从田里拔秧改变为用育秧盘里培育的 块状秧苗,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们于是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 地抛出秧苗,这样做带来了丰收。细思之,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 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所以我 们应尽可能叫学生讨论物理规律,叫学生设计物理实验,教师未必占满学生的空间。
我们能不能把 教育变成学生最适合的东西,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忘我学习, 达到最高境界, 哲学家奥修讲:“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 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 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履,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 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一样,我们需要提供学生 适合的物理教育,当物理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 习物理,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 自然起作用了, 学生物理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空前提高了。
三、物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方法 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识 规律进行教学,教师是先知后行,学生 是先行后知。从整体上讲,一般教师接受完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通常是 运用既有知识来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认识由一般到抽象的,是演绎的。而学生 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是归纳的。离开具体的抽象是空洞物,学生 只能死记它不能把握它,比如液体的浓度概念,学生如果缺少具体的观察、体验, 就难以领会它,教师在讲浓度的时候,问学生如何分出两杯浓度不同糖水,学生 回答:“尝一尝”“看颜色深浅”“称一称”“煮干它”…… 我们在物理教师教学中,要采用教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 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一个故事说,一位印第安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 车,不懂得怎么开,只好雇了匹马来拉它。这位印第安老人当然可笑,他不知汽 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的办法去开动。也就是说,他沿用的是马 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而我们沿用的教学方法,其缺点就同 印第安老人一样,在于忽视了人自身的动力,同时,也在于采取了缺少学生主动 性的连动方式。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本生教育,我们教学中可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尽可能详细讲解实验 目的器材、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能否先尽可能简单介绍要点及注 意事项就让学生做,做了之后再点评。例如:墨西哥一位教授为刚从乡下来的女 儿买了球鞋,女儿没穿过,他就给她一二三四地讲要领,听着听着,女儿说,你 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吗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 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又比如,学生们学习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只要坐在打足了气的篮球上,立即就初步感受了这一定律的基本点:气体温度不变时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然后他们通过更多的实验去发现它、验证它,使之理论化,进入学的境界。哈尔 莫斯对此深感触地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 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总之,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如果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色进入生本教 育,将会使学生幸福地过好每一天,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 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 习效果。
参考 文献:
[1]郭思乐.教育正在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系列之一[M]. 现代 教育论,2001(3). 生存教育研究论文篇二 《初中语文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在初中推行生本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与课文实际,本文试着 在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有益探索。就教学的中心环节进行改革, 推行阅读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用教学的形象性与可操作 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教育;阅读式的教学;形象性的教学方法;艺术性 的课堂组织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顾名思 义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是“生”绝不仅仅表述为学生,也有生命、生活等含 义。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基调,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以探究为归旨,让学生 自己主动进行学习。生本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原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 行为科学等有关科学发展起来的、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的教育体系,它以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以高度尊重学生为伦理观, 以全面依靠学生为行为观,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为根本,适合学生的内部天性潜能发挥,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的 教育。生本教育是放飞学生学习,放飞学生发展的教育。
遵循这一理论,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实际,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下是我在教 学实践中推行生本教育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以生为本,推行阅读式教学 生本式的语文教学实验研究最本质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活 动上,而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 主要把握住“阅读”这一中心环节,并以此为基点,辐射到语文的其他能力层面。
1.读读互补。为了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就必须在读好教材文章的基础 上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为此,我主要采取读读互补、以读补读的方式:
(1)阅读同类文章。在单元学习中,自编《语文读本》与教材配合使 用。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之后,让学生阅读《认识父亲》和《土家父亲》 两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不同父亲形象,感受到不同的 父子之情;又如在学习程乃珊的《吾家有女初长成》之前,让学生先阅读《写给 吾家新新人类》这篇文章,让学生“文未学而情已动”,引发了共鸣,加深了对课 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