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探讨心理效应论文] 邓宁克... 正文 2019-09-21 07:38:11

    [探讨心理效应论文] 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

    相关热词搜索:

    探讨心理效应论文

    探讨心理效应论文 探讨心理效应论文篇一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高三班级管理》 摘要:心理效应,其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中,是指大多数人在这种 相似的情景之下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心理反应现象,它对人们 的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班主任有意识地、巧妙地应用心理学原 理于班级管理工作之中,对一些典型的“心理效应”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将对 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使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更上一层 楼。它能启示我们一些具体的制胜招式和技巧,使班主任和学生的智慧及其自身 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借 助心理效应的作用,对如何利用心理效应优化高三毕业班的班级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是一个琐碎复杂的过程,特别是面临着备考升学压力的高三 班主任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巨大的压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将班 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需要每位班主任去思考与探讨。作为高三班主任,我在班 级管理中巧妙地应用心理效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巧用“名人效应”,激励高三学生勇往直前 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可以起到引人注意、增强印象、导致 模仿与扩大影响的作用。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名人能引 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由于高中生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易 被名人的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故而,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 一类,并出现追星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为学生选择好“名人”,以促进学生的健 康成长。

    1.向学生灌输“名师”出高徒思想,制造好第一印象 每一届高三在9月1日开学都会隆重召开一次班会课,班会课上的一项 关键内容就是向学生们详细介绍班级的任课教师团队。我是在高三接手的班,我 的秘诀在于公开地利用第一次班会课秘密地为自己造势。我极力宣扬每个老师的 荣誉与影响,告诉学生,我们所有的任课教师都非常出色,都是经过学校精挑细选的,每位老师都很有名气。“别班的学生都在悄悄地羡慕着你们呢。”巧妙地暗 示学生,作为班主任的自己教学很有经验,做班主任也很成功。学生心里很高兴, 情绪也非常好。

    在高三开学伊始,我利用名人效应成就了自己的真实“谎言”。试想, 学生初上高三,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其内心渴望遇到名师。他们对高三新 任教的老师大多是一无所知的,此时,第一次接收到的关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 信息印象是很深刻的,更何况是在班会课上隆重介绍得来的信息,可信度很高。

    一旦他们的渴望变成了现实,就会在第一个月好好地复习备考,试图给“名师” 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由于学习积极,心态也积极,目光中充满敬佩,因而上课效 果极佳,每节课下来,感觉收获很大。

    此外,老师在学生的积极情绪感染下,成就感也油然而生,默契地与 学生配合,实现教学的超常发挥。如此,创造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 迎合了学生良好的预期――“我的老师是名师”,从而为班级教育管理创造了一个 良好的开端。

    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良好期望衍生的积极行为反过来又对任 课老师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真的造就了“名师”! 2.介绍名人奋斗史,以激励学生为向往的大学而努力拼搏 名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还因为人们对名人充满崇敬与喜爱,从而爱 屋及乌,喜欢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愿意做他们所做过的事情。名人之所以成为名 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而且也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根据学 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通过开展如“我从居里夫人身上学到了什么”的班会课,利 用班会课的渠道,让他们明白名人成功背后的刻苦与不易,激励他们像名人一样 努力,从而巧妙地发挥名人偶像的励志作用。

    3.通过身边的“名人”榜,聚集榜样的无穷力量,鞭策学生努力备考 名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还因为名人是公认的榜样,人们愿意观察并 模仿他们。社会人物与媒体名人远在天边,本校乃至本班的名人近在眼前,更是 可望又可即。

    我的做法是向学生介绍校史,让学生了解历届优秀校友,特别强调自 己教过的学生,如2011届,笔者所教的普通班就有两个学生考取了重点大学,告诉学生考取重点大学不是创新班学生的专利,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以此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趁着暑假,我还会请自己教过的正在读大学的优秀学生 回来给学弟、学妹们讲自己的学习经历,树立近距离的学习榜样。当然,距离最 近、最可见的榜样就是同班学生了。在班级里树立“班级小名人”为榜样,诸如那 些在学习上不同科目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及其他多才多艺的学生,挖掘学生身 边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人们的励志故事鞭策着他们勇往 直前。

    二、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使整个备考过程 充满信念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们班主任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 意义。许多老师在教学的实践中都能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现象:当一个学生没能得 到应有的期待和注意,被埋没在人群中,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 被师长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会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宛若新生,做出一 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我们学校分了创新班和普通班,我所带的是普通班,普通班的学生心 里一般都会自卑感较重,到了高三更是如此,总觉得在普通班考上大学的机会很 渺茫。因此,我把调整好学生心态作为高三班主任工作的头等任务。我告诉学生, 到了高三,我们的改变是可以非常大的,普通班并非人人都普通,科科都普通,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看得不普通,有明确的目标并愿为之奋斗,我们班所有任课老 师都坚信,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奋斗一年,一定会让大家的人生由“普通”变成“重 点”。

    如我们可以经常召开诸如“我们砥砺青春,超越梦想”“青春似剑,高 三砺之”等主题班会课,以消除学生对高考的疑惧。

    此外,还可采用目标激励法。我经常对学生灌输“志当存高远,功到 自然成”的思想,引领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 针”,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设定相对自身来说较高而又可即的学习目 标,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关注、鼓励和个别辅导,班上的学生以较积极的态度对待 学习,他们将会更加勤奋、努力,将会更加自信、自强,大部分学生都会取得老 师所期望的显著进步。

    实际上,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潜意识地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提升自身的价值,学生受到鼓舞与激励,从而产生了学 习的动力,并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多关注、多鼓 励,要重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

    三、应用“蝴蝶效应”,关注学生细微变化,确保班级的稳定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细微的小小因素与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 杂的变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我所带的52人组成的班级集体就是一个存在 内部联系的体系,班上每个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学生个 体的思想、品质、成绩、心理等差异甚大。

    在高三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总有些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绩 优异的学生老师关注得比较多,其问题往往能化解得比较及时。而那些成绩中等 偏下的学生,老师们关注得明显偏少,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上更是存在 诸多困难。高三起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如果不见增长的话,他们的学习劲 头就会渐渐削弱,备考热情便会降低,学习意志也开始消沉。

    这时候我们班主任如果不关注这部分学生,不通过谈心解开他们的思 想疙瘩,那么他们当中只要有一个不愿学,上课睡觉、说话,偶尔迟到,甚至厌 学,且老师不加制止,就会有学生跟风效仿,接下来整个班级就像引发一场狂风, 迅速冲击整个体系,最终使得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荡然无存。

    在高三第一学期8月份上课期间,我发现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不听课, 一开始没在意,几天之后发现睡觉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此时我才发现问题变得严 重了,不得不“痛下杀手”,管理整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对一些小事处理不当, 有可能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面对教育中的小事要更加慎重,将不好的小事 扼杀于摇篮之中,让好的小事真正引起“飓风”。

    四、应用“木桶效应”,引导学生改变偏科现象,磨尖治拐促增长,实 现总体成绩突破提高 “木桶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组成木桶的木 板如果长短不齐,其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中最 短的那块木板。这里隐含着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只有木桶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 的时候,木桶才能盛足够的水;第二层是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那么木桶的盛水量就会被限制。若要使木桶盛水量增加,唯有将短板加长或换掉 短板才行。即构成总体的各个部分如果优劣不齐的话,那么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 体的水平,须转劣为优。

    对于普通班学生而言,总存在偏科现象,各个科目发展得往往不平衡, 如英语稍微好点,数学就惨不忍睹;数学有优势的,语文却又“亮红灯”。总有一 两个科目是“瘸”的,导致总分上不去,从而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这是非常可惜 的。

    作为班主任我的做法是尽快消除学生对弱势学科“破罐破摔”的不良 倾向,在备考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薄弱学科复习时制订复习计划,树立信心。联手 各科任教师加强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监督,助他们将薄弱学科短板加长一臂之 力。

    古人云:“小胜在智,大胜靠德。”班主任如能积极地关注学生,对学 生有同理的心,再加之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与学生真诚一致,以科学的方法为 指引,以爱心为底色,以智慧为彩笔,一定能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探讨心理效应论文篇二 《巧用心理效应挖掘教育智慧》 【摘 要】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现象比较普遍,由 于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手机变相成为了游戏、攀比的工具,严重扰乱了正常的 教学管理。一方面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另一方面学生口服心不服, 挖空心思要把手机带进校园,班主任没收学生手机往往就成为了点燃师生矛盾冲 突的导火索。本文提出通过巧用心理效应,充分挖掘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以堵疏 结合的形式来化解师生间的这场“手机危机”。

    【关键词】职业学校;手机;心理效应;教育智慧 随着时代的进步,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手机不断更新,与科技时尚充 分结合,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 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的学校想出了很多办法,然而,“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近年来,关于如何管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话题更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来自 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建议要通过立法来限制或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一、管理学生使用手机而引发的“战争” 学校是明文规定,禁止携带手机,这个没收手机工作肯定是落到了班 主任头上,在学校,班主任像特工一样每天监视着学生,生怕学生把手机带进来。

    然而,很多学生在和学校“打游击”,手机照带不误,悄悄放在书包,乘着老师不 注意的时候,时不时拿出来玩,就像小品里面说的:防不胜防啊! 案例一:学生吴某带了最流行的iphone4手机,在下课时不停地向同 学炫耀新手机的种种功能。一群人拥在一起玩,这一幕刚好被校长看到,校长责 令我这个班主任立即没收手机,没想到却惹来一场风波。在我没收他的手机时, 他强烈地抵抗,说学生也有通信的自由,还说老师侵犯了他的人权。最后,吴斌 的父母还出面苦口婆心地说,手机是方便他们和儿子联系,希望学校能把手机还 给他。按照学校规定,必须没收手机,可是没收后,引发了师生巨大的矛盾,师 生关系紧张。

    案例二:在刚刚进行的单元测试中,我居然发现有一位同学作弊,平 时一般不带手机,临考试突然带手机,把背诵的材料用手机拍照功能拍下,放在 口袋悄悄地看,这位平时很乖巧老实的学生让我大为震怒,批评她不仅作弊、还 携带手机作弊,警告处分、检讨外加家长保证。

    案例三:王同学最近经常上课睡觉,脸色很差,经过明察暗访,发现 他虽然白天不用手机,晚上回到寝室,就用手机上网,上到很晚,严重影响休息, 为了支付手机费,他一天只吃一顿饭,用完了,还要问同学借。为此,我又联系 了家长,原来家长并没有给王同学买手机,是他用平时的生活费节省下来买手机, 由此我让家长把手机带回,希望家长了解学生生活费的动向。

    小小的手机,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我觉得有点焦头 烂额。

    二、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克里希那穆提说:“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 果你已经能够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为了深入了解情况, 解决手机问题,我首先在学生中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包括3个方面:①手机的拥有率;②手机来源;③手机实际使用的情况。调查对象:高一246名新生,有效问 卷回收237份。

    调查显示:①手机拥有率:高一在调查237名学生,有207位拥有手机, 手机拥有率为87.3%。②手机来源:从手机的调查来看,97%的学生是用父母的 钱买的,3%的同学是用自己的零花钱或生活费购买。③手机实际情况:联系家 长97%,给同学发短信47.6%,听音乐37.1%,手机QQ聊天45.7%,看电子书21.9%, 玩游戏84.6%,购物31.5%。查手机字典10.2% 可以说,中学生携带手机是弊大于利,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 识手机,正确使用手机。不是让老师说服、父母禁止、制度规定。而是自己权衡 利弊去正确使用手机。

    三、巧用心理效应,引导学生用正确态度去对待配置手机 就现实而言,无论哪所学校都不可能完全做到阻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 校园。因此与其堵而阻之,不如疏而导之,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态度去对待配置 手机。教育是与心理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用心理理论指导教育工作,一定会给 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1.南风效应――润物无声、不令而行 “南风效应”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互打赌。

    看看谁的威力更大,谁先把路上行人的大一脱掉谁为胜。于是北风发威,它一阵 紧似一阵地刮起寒风,想以此把行人穿的大衣脱掉,可结果是北风越是呼啸,行 人的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则吹起了徐徐的暖风,随着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热, 行人慢慢解开了扣子,继而脱掉了大衣,最终南风战胜了北风。北风和南风都想 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有的学生携带手机是为了和家人联络方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采 取了一些人性化的做法:在运动会、春游、秋游、校庆等日子允许学生携带手机;
    周末不能回家的留校生,可以用手机和家长联系;去外面采风实习的学生,还必 须配置手机。这样的做法比“一刀切”实际上又“切不了”要好的多,也得到了学生 的理解与欢迎。有的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纯粹是为了娱乐,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 开放了教室的电脑,允许学生在课间听歌,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到教师和学生一起 听,一起分享他们喜欢的歌曲。这样,既解决了课间娱乐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手机带进校园问题,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拆屋效应”――梯度协调、巧妙转移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 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可以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 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很小 的要求,在心理学上称为“拆屋效应”。我先允许学生带手机,让他试试一个星期 克制自己不开机,对生活有什么影响;或者让他带来手机,交给老师保管,等到 与父母要同电话时,再从老师那里拿过来。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原来不用手 机也是可以的,他也是有自制力的。

    3.“链状效应”――各个击破、破解从众 “链状效应”即俗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 作用。“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以与其他人更相似。

    为了破解“从众”,形成良好的“链状”,我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法,先从学生干部、 优秀学生入手,培养自律的榜样,再由这些榜样去分化、说服、带动其他人。这 样链子越接越长,手机越来越少,最后就形成了良好的“链状效应”。比如上文提 到的王同学同学,他买手机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家都有,他省吃俭用也要买一 个,为了支付手机费用,他还节衣缩食,形成了恶性循环。他的同桌是体育委员, 在班委的集体不带手机倡导之下,他也逐渐改变,没有了手机娱乐市场,就把手 机归还给了家长。

    4.“超限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 叛逆的心理现象。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者表扬学生时,应该把握“度”。

    否则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出现反作用。对于那些不改的学生,我们不要 想毕其功于一役,而要从身边着手,以实例来启发他,以利弊来说服他。尽量少 用没收的办法,尽量不用检讨的形式,给他设定几个步骤,利用多方面的力量去 做工作,运用各种手段去化解矛盾,最后达到目的。比如刚才提高的吴某同学, 自我意识比较强、家境比较富裕,父母给他买了最流行的iphone手机,在我没收 后没多久,我把手机还给他,告诉他,他的行为一定意义上很高调、很炫富、这 和现在的“低调”的文化主流不相衬,从这个角度去引导他,告诉他带手机进校园 的危害,慢慢地去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还是继续没收手机,可能起到的就是反作用。

    四、挖掘教育智慧,化解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难题 1.召开班会,健全制度,发挥规章约束的作用 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曾说:民主的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妥协是师生双方都勇敢地接纳 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服以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现的是相互尊重。这样, 学生才能在使用手机是想到自尊和尊重他人。由此,我组织开展了“我看职高生 带手机”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思考4个问题:①我是学生,学习任务重,精力放 在哪里②我是消费者,我该怎样消费③我是独立的个体,我要不要随大流④在我 没有极强控制力的情况下,我要不要带手机在辩论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们 发现,手机问题实质上是消费观与时尚观的问题、理性思维的问题、身体健康的 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制定了《使用手机班级公约》。主要内容包括:上课或者 集会时不能携带手机,手机只能设置成关机或静音;不得已不要接听或拨打电话, 必须在课间、不影响他人时;一旦发现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一律没收,视情节 严重于周末、月末甚至学期期末领回,并承担一定量的义务劳动。其次、住校生 午休、晚自修时不能使用手机、以免影响他人。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挥规范管理的作用 在对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理意见达成一致时,我对违规学生的手机 进行了妥善的保管。保管期间,我把学生的手机SIM卡退还给学生,因为SIM卡 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通讯消费等,这样做是对学生隐私权和财产权 的一种尊重,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另外,我还要出具“暂代保 管”的回执作为领回凭证。在回执中,根据违规试试确定那个领回手机的时间和 领会人(家长或学生本人)。这些做法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 程序的正当性,能有效地对手机进行管理。

    3.多方配合,加强联系,发挥桥梁沟通的作用 在每个学期的家长会上,我都要与家长进行沟通,您的孩子确实需要 手机吗您能做到不定期检查使用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吗其次,我要求家长务必做 到不在上课时间给孩子打电话,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频繁地更换手机的要求,以 免纵容其攀比心理。同时,我还充分利用校讯通系统这一平台,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在使用手机方面的情况。

    4.信守承诺,树立威信,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学记》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弗行。我要求自 己也要以身作则,绝不带手机进教室。学生确实因事急需与家长联系时,可以在 学校免费给家长打电话,甚至可以无偿使用我的手机。

    五、人机和谐――相得益彰亦有时 经过一段时间的手机“整风”,老师们反映上课时间班级里再也没有使 用手机的现象了。很多学生公开地表示不想再做手机的奴隶了,有的干脆存在我 这里等周末回家。手机的好处也显现出来:家长和学生联系更加方便,对手机管 控也及时了;学生的安全有了保障。这次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家取得了学 校范围内不能使用手机的共识,但是学生的情况会反复,同时要做好长期作战的 思想准备。

    六、结语 学生使用手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职高生可塑性大,不能一味地 禁止,尊重学生使用手机的权利,不是迁就、更不是放纵。手机事件只是教育过 程中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教育长河里,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运用心理效 应去智慧地解决问题,那将会事半功倍。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探讨心理效应论文] 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