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评价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所面对的种种 压力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大学生的心 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有关统计,近年 来我国有多达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在休学退学的总人数中有近一半的学 生因心理疾病无法正常学习。一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社会,被诸如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所侵蚀,他们畸形的价值观使得自身沾染上不良风气, 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受到他人的排斥;还有些大学生没有人生规划和生活目标, 加之自控能力差,容易产生诸如沉迷网络等依赖症状,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由此 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肯定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身 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提高体育卫生教育的地位,切实发挥 其作用。因此,政策的支持使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大 大增强。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 容和目标划分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 五个领域。其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 的重要地位,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可行性。
1.2、体育教学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多样积极价值 实际上,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确实对心理健康起到潜 在的积极作用。而我们知道,体育教学具有众多特点,其动态的教学活动、实践 性的身体活动、立体的人际交往、复杂的心理操作和复合式的心理体验都使体育 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纠正心理缺 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体育教学能够强身健体,使身体的锻炼带 动心理的防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通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培养学生 的体育能力,而在传授过程中,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体育知识和技 能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强健身心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促使学生优化个人的身体素质。而精神上的健康与否和身体状况是高度相关的,学生健康的身体为其心理 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得体育运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强身 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能够调整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起到预防作用。很多研究都已经明确表示,体育锻炼在减轻、缓 解甚至是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上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 绪。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教学内容就能转移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情感,使他们 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且,情绪某种程度上能准确 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而长期糟糕的情绪也许就是心理问题的可能倾向。在体育 教学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外在行为、表情动作,都可能反映了学 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不正常反映,可以及早发现 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及时治愈。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 我,不断完善自我。虽然“自我”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但是“自我”指的是个 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包括身体、观念和情感等方面。并且,身体和心理密切相 关,对“自我”身体的良好认识会促进精神“自我”的正确认识。研究证明,优秀的 身体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个人的自尊自信和性格的发展,而且自我意识还可以通 过力量训练来增强。因此,体育教学中丰富的运动实践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层面 的“自我”认识外,增强对“自我”的综合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 观评价和他人的评价,能够获得综合全面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 我。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的人际互动,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并且严重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孤僻、自闭、抑郁等种种心理 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缓 解。体育教学中组织的团体性活动,能使团队中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增进了 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孤独感,增强集体归属感。内 心的坚强是不惧风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困难 与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需要整个 体育教学体系的多方面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长期 坚持的恒心,还需要有深入人心的观念,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体育教 学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深入贯彻身心共育的教学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教育发展的理念。理念指导实践,高校只有树立了 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实践。因此,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 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 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对心 理健康教育进行倾斜,同时,还可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充分发挥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作用。高校的教学研究往往引领着整个教育领域的新风尚, 既然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那么高校的教学研究就可以侧重 这个新方向,在此新领域中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 方案,从而引领更多学校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 要增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教 师的培训提升不可或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有着直接的互动,教师在与学生 的面对面接触中更能真实具体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在体育教 学中掌握积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寻找症结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教 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们的不良情绪提供科学的疏导方式,改 善学生的消极心理倾向,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调养、心情调节等,帮 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心理健康教育得 以在体育教学中顺利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 知识和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2.3、加强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 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主体角度丰富发展体育教学形式,通过各种 教学工具和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状况复杂且个体性极强,年龄、性别、 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素都影响着人的心理状况。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体 的差异性很大,其心理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 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教师在 教学中要有重点有全面,不仅要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着重关注心 理状况不佳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问题。同时,根据 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丰富的具有心理教育作用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这不仅做 到了体育教学的个性化,还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慢跑、太极等 持久运动调节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的学生;通过激烈的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 质;通过接力、拔河等团体项目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和团体意识。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心理健康是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一些疾 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健康的病态心理,像抑郁症、疑心病、变态狂等常常是 由于某种心理变态所致。欲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品德与修养,必须优先指导他们拥 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当前思政工作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同时,此项工作不能停留在讲台上的说教上,要采取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一方面 要教育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健康的情感,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 面要教育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正视现实,跟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 容[1]。为此,笔者刍议如下。
一、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肇始与发端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入校前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参差不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 “马哲”、“法基”、“思修”等方面施加教育影响和渗透,帮助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领 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树立人生远大理想。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较多的 是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外显行为表现,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一些内隐性的 心理问题,如个性行为、社会情感、负面情绪的调节等,而这些不仅仅是常见心 理问题,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 可能会导致培养的人才沦为次品或危险品。因此,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基础地位,应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肇始与发端。
(二)高校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强强合并、联合办学等创举已初显成 效。但是,绝大部分高校在招生规模、学科格局、校区建设等方面已趋向基本稳 定的态势,未来要想获取长足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向实现内涵式 发展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彻底摈弃“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从“扩建新校区、扩 大招生规模、增开热门专业”的“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始向“注重制度创新 与提高人才质量”的方向集结。人才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高校个部门的协调努 力与管理上的到位,同时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奋发进取、求实创 新的良好心态。(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发展之重任,他们是否具备完善的人格品行和 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影响自己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 讲,也直接关乎着未来的民族振兴。“知是行之始”,为此,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 特点,首先从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开始,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大学 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以便毕业后投身到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建功立业。为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 是“实现伟大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保持了高校在读期间所具有的良好心理 素质,在为人处事、在利益分配等方面,能体现出一种良好的健康心态、一种较 高的人文修养,建立一种协调与融洽的社会关系,不仅有利于本单位的和谐发展,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重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注重专业化师资队伍 建设。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可建立起一支由教育管理者、思政工作者、辅导员 为专职的师资队伍,由各学科任课教师围绕授课院系班级所组成兼职队伍,发挥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 座等形式,结合我国大学校园近几年因大学生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案例,系统地讲 授心理疾病的危害,强调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重要性。并 结合实际,警示大学生要通过反省、自查自身的心理状况,有问题要及时矫正, 在生活中让心理充满阳光。其次,兼职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自己学科的日 常教学工作之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例如课堂辩论会、操作技能中的模拟训练、 毕业前的社会职场心理测试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良好时机。通 过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与训练,大学生在不同的场所、接受了不同风格的影响和 指导,既克服了工作方式的枯燥性,又避免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程式化。
(二)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思政工作领域,以往出现的思想误区多是在事情发生后才开始反思,然后竭诚寻求对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人认为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 上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点虚张声势,甚至还会矫枉过正。以上的片面的 认识,必然会导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偏移和缺位,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置 放于思政工作中的从属地位,让隐性的心理健康问题继续潜伏,待突然爆发和引 发校园暴力惨案之时叹悔已晚。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与渗 透过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抗挫能力的增强,首先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 心理健康教程内容的系统掌握,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大学生自身 处于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在人生逆境或失意之时,调控 制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身边的矛盾,设法让自己的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为此,高校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合理安 排相关教材内容等举措、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大学生 通过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从思想上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懂得在心理受挫时, 如何调适自己,努力寻找心中的那片晴朗,避免心理失衡而引发懊悔。
(三)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同一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出身家庭环境的不同、入学后接触 的学校环境也迥乎各异,另加对他们起深刻影响作用的身边亲人的文化素养也参 差不齐,就导致了今天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上的较大差异。走访发现,个别有心理 疾病的大学生,他们普遍具有不善于交际和不爱向朋辈倾诉的心理倾向。为此, 可以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利用大学生对现代网络的偏爱,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一方面在网上开设社会心理学常识、心理疗救与实践、社会网络心理学等 相关学科知识,使大学生通过网上的自我学习,摄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创设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利用网上互不知对方真实身份的优势,将 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心理咨询 栏目,积极参与网上心理咨询业务。由专业教师、专职人员热情、耐心、科学、 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心理上的疑虑,然后为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进行疏导 与开化,及时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规避了他们心理冲动所产生的风险,确保网 络心理咨询活动的及时性。
(四)创立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此项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常态化的开展,必须建立一种学校、家庭、 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为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生在各种 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单一的学校思政教育模式,很难在具有 隐蔽性特征的心理教育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有潜伏期、心理健康失衡引起的事件又具有突发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 不仅要搞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肩负有教书、科研等任务,时间不仅有限,而且个 人精力也难以负重。为此,家庭和社会也应分担责任,协同努力、积极参与到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家庭方面,父母要开展细致入微的谈心活动,增 加与孩子间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解惑释疑,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营造有利 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社会方面,要占领道德高地,通过社 会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乐包容精神、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大 众心态。总之,三方要协同努力,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以便发挥出心理健康教 育的时效性,更好地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