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中国教育毕业的论文
关于中国教育毕业的论文 中国教育的论文篇1 浅谈中国教育公平现状 摘要:在分析中国教育公平现状的基础上,对推进中国教育公平提出 了对策性建议。同时,对教育公平进行了思考。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 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实现教育平等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这从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中都可以清楚地看 出。
一、中国教育公平现状评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 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成效也举世瞩目。一是建立 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一开始就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 废除了西方至今仍藕断丝连的双轨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二是九 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在中国追求教育机会 均等的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是我国政府在扫盲问题上表现出的决心 和努力。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免费教育和人民助学金制度都 曾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坚持教育机会均等所采取的重大步骤。五是近几年国 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对于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区、民族、性 别诸差别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家已认识到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是西部贫困地区自身无法解 决的问题,必须由国家注入发展资金,这也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到目前为止, 国家以及由国家组织的教育扶贫工程主要有:
1、政府扶贫——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是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决定从1995年到 2000年,利用中央普及义务教育专款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预计总投入200多亿元,重点投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贫困县等老、少、边、 穷地区,改善这些地区小学、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个工程以政府为主投资, 政府组织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融化政府在完成本地区 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2.基金扶贫——社会捐资,以“希望工程”为代表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 事业。它的宗旨是: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 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 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自1989 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截止1996年底,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海内 外捐款额978287526元人民币,累计支出为686977179元人民币。全国希望工程款 暂存(待拨)291310347元人民币。
3.国际组织扶贫——引进外资,以世界银行为代表 为了重点扶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赶上全国“普九”步伐,原国家 教委决定进一步引进外资,将世行贷款作为我国教育投资的一个有力补充,推动 我国教育事业更快地发展。1992年国家教委出瓦从世行借贷1.3亿美元,启动了 “贫困I”,世行贷款与国内配套资金之比为4:6,云南、贵州、湖南、陕西、湖 北、山西6个省114个县因此而受益。1995年“贫困Ⅱ”启动,世行贷款1亿美元, 国内配套资金为1.2亿美元。江西、四川、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6个省区的 111个县因此受益。
我国当前在西部地区的三种教育扶贫主要形式,从扶贫的规模和力度 上看,政府是教育扶贫的主体。教育资源应由政府来配置,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 的体现。西部教育目前是政府行为,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来配置,也 只能主要由政府来配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践证明,政府作为教 育扶贫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我国《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我国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并有义 务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成年劳动者享有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文化、科学和技 术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就业前的公民有接受劳动就业训练的权利和义务,某些公 民有接受扫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每个公民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各种形式 的平等竞争获得高中教育、中专教育或高等教育等权利。尽管我国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育需求水准 的提高,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也将逐步列入义务教育范围,这已为某些发达国家 所实现,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也已提出了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
我国作为《德里宣言》的签字国,已做出庄严的承诺:保证到2000 年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保每一位儿童都有入学或依其能力接受适当的教育, 不让任何儿童因缺乏师资、教材或足够的校舍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将消除因 性别、年龄、收入、家庭、文化、种族和语言等差异及地域偏远之缘故造成的基 础教育机会不等。不可否认,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有的 人文化知识丰富,有的人文化知识十分贫乏;有的人享有优厚的教育条件,有的 人却成为牺牲品;有的人初步接受了文化知识,有的人却还是文盲;有的人有受到 完善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机会,有的人的知识和学习途径却十分有限。这些问 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二、对中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实施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减少个人之间和 群体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种种现象,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单凭教育自身的 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坚定的、长期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政 策措施,尤其应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经济根源。
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相应机制,加快普及和 发展教育,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逐步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均 衡化,全面提高西部人口的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要 实现教育公平,还必须以法律为保障。我国有关法律除规定了每个公民有受教育 的权利和义务及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外,还制订了一些具体保障措施。
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 法律中都有所体现,从而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法律依据。当然,许多规定主要 是针对入学机会的公平,对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由于各种条件的 制约,还难以在法律中做出具体规定。但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 展,则是包含其中的,这也恰恰是实施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根据有关法律的规 定和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要求,应逐步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真正的机会均等和取 得学业成就的最广泛的可能性。为逐步推进教育公平,当前迫切需要在下述方面 有所作为:1、各级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 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 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因为,离开社会公平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另外,各级政 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尽早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有入学机会, 为他们争取尽可能多的受教育年限,并帮助他们人人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2、在进行教育公平价值判断时,正确处理公平与自由、公平与竞争、 公平与效益、公平与差异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公平与效益、自由与规范、竞争与 合作的适宜度,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坚持基本权利领域和公共教 育资源领域的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领域和非公共教育资源领域的不平等原则, 把握好平衡点,充分考虑代价问题;在义务教育中,资源分配重心逐步上移,过 渡到县级统筹、省级统筹,同时制定最低受教育标准,采取补助(如财政转移支 付)的办法确保所有人群达标。在非义务教育中,可以实施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多 元化投资体制。
3、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供给的短缺,既有总量性短缺,又有财政性、 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当前要把重点放在解 决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上。因此,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 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 系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改变无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的“大一统”模式, 消除整齐划一带来的弊端,实现教育发展的地方化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制定区 域教育指标,每年发布,促进地方政府教育改革。
4、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民 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儿童,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少年的最充分发展, 为每个孩子提供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正确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在面向全体 学生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学校应关心、爱护和尊重全体学生,使人 人得到充分发展,都成为学业上的成功者。“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 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 习水平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章第13条规定:“学校 应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基于此,应加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上的指导,以促使学业成 功机会均等。5、应在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 上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善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 况,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及所有薄弱学校教育的面貌。缩小地区之间的质 量差异,优先考虑人口稀少的偏僻农村、牧区,不仅给当地的学生以不同形式的 帮助,而且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消除现存影响他们接受教育的种植黄降认窒蟆9 乙苑銎兜男问剑 胁屏υ谝 欢问奔淠诜龀治鞑拷逃 淖龇ǎ 淙蝗〉昧司薮蟮某晒Γ 庵皇侨ㄒ酥 疲 荒 芙饩鑫鞑拷逃 绦 ⒄构 讨行鲁鱿值淖式鸲倘蔽侍狻N鞑拷逃 热荒壳爸饕 钦 形 陀Υ咏逃 普 贫取⒔逃 蹲侍逯坪屯蹲史绞缴希 幸桓 龀て诘摹⑷ 娴墓婊 晕鞑拷逃 凳┓蔷 馔蹲收铰裕 ⑼ü ⒎ǖ男问饺范ǘ 晕鞑拷逃 木 P酝蹲时壤 苟晕鞑拷逃 姆蔷 馔蹲侍逯谱呱戏ㄖ苹 斓;
通过非均衡投资体制,保证全国教育相对均衡发展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
6、支持和关注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的教育——城市薄弱学校教育、偏僻农村地 区儿童教育、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女童教育、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流动人口子女 和移民子女教育等。关注各种处境不利的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保证生理与智力残 疾儿童、移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确保街头流浪儿、童工及民工子弟获得学习 机会,防止他们成为21世纪的文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大城市和沿 海经济开放地区,流动人口已由群体性民工潮转向家庭型流动。由此而带来的流 动儿童少年的数量规模呈上升趋势,其地域分布仍在不断扩大。流动儿童少年的 求学问题不容忽视,为此,原国家教委、公安部于1998年3月联合颁发了《流动 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要求依法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就学机会, 保障其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摒弃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上的陈规陋习,实现性别上的教育平等, 确保女童入学机会并完成学业,改变传统的女性与科学技术无缘的观念,采取措 施激发女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鼓励女学生钻研科学技术。招生和就业工作中, 应制订不带任何歧视的选拔与录取程序。为此,应充分认识实现性别上的教育平 等具有重大意义。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行 动纲领》确信:“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非歧视性 教育使女孩和男孩都受益,因而终将使妇女和男子的关系更平等……投资于女孩 和妇女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培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高,已证明是实现 可持续发展以及持续的和可行的经济增长的最佳手段之一。” 8、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 封闭型教育制度,建立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教育创造充分的 条件,使教育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一定年龄或一定阶段上失 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应有别的机会接受教育:教育的各个阶段应具有足够的 灵活性,应以适当的方式,为那些未受过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以继续接受教育 的机会;为中途辍学或从未接受中等教育者,提供继续或重新接受中等教育的机 会;尽力为那些未能考入大学但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提供函授、自修等 形式的高等教育。
9、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 金、转移支付、教育凭证、教育费减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获得高等 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承担学习费用是应该的,这符合国际 惯例。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实行收费制度时,还要进一步 完善与收费制度和人才培养计划配套的奖、贷学金等制度,以保证实现学业成功 的机会均等。
10、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 手段,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在中西部欠发达地 区,更应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 跨越式发展。各类教育既要是公平的,又要能产生最大效益。有时需要突出公平, 有时需要强调效益,但对公平与效益的共同追求,是不可回避的最终目的。
三、关子教育公平的思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机会平等并不等于把大家拉平”;“给每一个人平 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 韵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也就是说,真正意 义上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学生,也不是要使每个学 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而是要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 教育,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取得应有的学业成就。这也意味着要根据每个学生 的天赋而因材施教。正如杰斐逊所言:“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 人更不平等的了。”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于1997年11月5日在柏林教育沦坛上 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否认这一点,就是一方面忘记了 那些杰出的天才,他们往往受到我们教育制度的妨碍;另一方面忘记了那些天赋 较差的人,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让他们完成任何学业。”在我国现行教育中,重视 使天赋优异的学生得到适当的教育机会,这无可厚非,但因此而严重忽视天赋较 差的学生,则是不公平的,这往往使他们失去学业成功的机会。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
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 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永远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是实施 教育公平的主体,离开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教育公平是—个永远逼近“公平” 的过程,而不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能说××时候、××地方实现了教育公平, 只能说达到了公平的一种状态。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公平只是相对的,不可 过于理想化,但又是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教育公 平的程度,这是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国教育的论文篇2 浅谈中国教育问题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 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 的社会功能。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 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 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 化的实践活动。
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可见教育的本质应是人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人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同时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而中国的教育则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校、社会和家长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学生 深感挫败。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在中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 教育。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完全 违背素质。人们往往认为一考定终身。中国的应试教育在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同时 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过度重视升学率 据悉,美国每年都会有七次高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适合自己的时 间参加高考,可以参加多次高考,以最高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与中国一年一次 的高考形成对比,每年高考有多少学生因为身体不适依然参加高考,以致发挥失 常,高考失利抱恨终身。同时正因为这一年一度的高考使得学校更加重视升学率。
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为了考上大学而学习的思想,考不上大学就接受不了更高的 教育,以后就没有好的生活。
(二)教书不育人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德,是指人要有良好的修为,本心向善。一 个人如果有很高的才能,却无恶不作,没有好的品德,那么这个人是十分可怕的。
中国教育素来强调教书育人,《中华人您共和国教育法》中也一再强调注重培养 学生的品德。而现实中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成为一门副科在进行教育, 仅仅是一门老师需要讲解,学生需要背诵的一本书。对于学生良好品德培养毫无 意义。
二、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教育还不 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的新期待。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沉重, 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择校”的奔波不论是人们诟病各种“补习班”的畸形发展,还 是老师诉苦在升学率面前“压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 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 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 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 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三、教育公平问题 虽然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但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性别之间仍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这些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 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同,教育投入也就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 不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慢,教育投入少,加上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得贫困地区 真正通过高考改变一生的人很少,女生更少。
结语:
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国家需要有创新意识的 人才为来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只会拷贝知识的机器。总而言之,我们要 使学生明确个人的人生目标,并明白受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而非目的。
中国教育的论文篇3 浅谈中国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教育的现状,发现中国教育上存在教育经费 不足,教育思想落后,教育制度不合理等弊端,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相应得对 措。
关键词: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自此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学习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的学校教育应该 发生怎么样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知识经济的来临,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慢慢的明白学校教育只有 主动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迎接社会的挑战,才能是教育方法更符合社会的要 求,也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更有力的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传 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渐露端倪,总体来说我们觉着有以下几点弊端,并提出了相应 的改革措施。
一 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 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国民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 趋激烈,一国综合实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其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我国目前教 师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基础教育,不仅总量短缺,而且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 存在巨大差异,很多地区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江泽民主席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 要进行教育创新,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交于资源的利用效 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1]。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和教育经费的匮乏, 造成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大批孩子被击落淘汰的惨状,是社会不能承担起培 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此外教育经费和资源的分配不均既得城市与农村,名 牌重点院校于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东西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富 裕家庭和贫困子女的受教育部平衡。
(1)教育经费短缺 参照国际标准,教育经费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我国现在尚未达 到。教育拨款的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是近年来的一个基本情况。
尤其是在农村跟一些偏远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是 学生家长负债累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经费短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国 教育拨款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不是仅用没有钱就可以解释的。在 这经费的不足是要通过合理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学校向学生家庭乱收费来实现的。
近年来我们更加的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马克思主义也说过教育是第一生产力, 现在“科教兴国”的的口号业越喊越响,但教育的落实很大程度体现在教育科技经费是否落实上。看来,所以如何提高教育经费讲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2)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在以人为 本的今天谁拥有了良好的师资力量谁的教育就能飞速的发展。一名合格的教师必 须具有坚实的知识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更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是教书 育人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较低,在市场经济的冲 击下,很多人不热衷于教育,或不能安心教育。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经进 一步调查还发现,在乡村学校,工作最认真的是代课教师,其次是民办教师。中 小学普遍存在老教师多,身体弱的教师多,女教师多等不正常现象。中小学普遍 缺乏美术、音乐、体育、外语、幼教等专业教师。
(3)教学设备落后 可以说,国家对教育多年来的财政投人和大力发展,使我国基础教育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这种投入体制在经济体制转轨这一大背景下不可避 免地存在着不稳定性、不完善性,造成了我国础教育设备相对薄弱,很多学校设 施不全,不能使学生使学生将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有很多教育家认为应采取部 分外国的先进教材,但是反过来想想我国目前的教育设备能消化得了那种教学方 式么很多地方的小学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即便是一般县级市也存在教育设备不够 用的情况,也有一些教学应有的设备,现在并不具有。很多学校也没有拓展学生 知识面所必需的图书馆。如此的教学环境怎样培养出大量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 义接班人。
二 教育思想封闭落后 为什么当今中国人没有获得获贝尔奖的但是杨振宁,李远析、李政道、 朱棣文等几位美籍华人,为什么生活在国外就获得了诺贝尔奖问题在哪里是什禁 铜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想这正是教育思想的问题。先 进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落后的教育 思想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先进的教育思想则主张教师的 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不无否认中国具有悠 久的文化教育历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地方教育思想的目标还不 是很明确,这不仅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会影响一个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确定。在今后的教育中每一个教育界人士都应明确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传统的学习方式将让位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则在学习过程中 发挥指导或辅导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国为了升学率,往往片面的进行应试教育。
(1)忽视个性培养 我国的学校纪律相对较于死板,对比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教育,中国 教育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在中国,课堂纪律井然有序,保持安静。甚至 连坐姿都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常对学生说课堂四十五分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 课堂教育大多是老是讲,而学生的目的是听和记。在考试的时候试卷的答案是很 标准的,教事业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我们不能不说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影响了 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相对中国而言日本的教育相对开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 生课堂发言比较多,跟老师的关系也更近于朋友关系他们敢说、敢想、敢干充分 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相对于美国“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中国则是“严进宽出”。中国的高 考更是一纸定江山,但是一旦步入大学,学生就像大功告成一样轻松了许多。一 般不至于太差都会毕业,这样大学的竞争就相对小了很过,竞争小了同学们的压 力也就小了,从某中角度讲压力小了,动力也就小了。但美国则不然,在美国只 要中学成绩记及格能交得起学费,就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入学后他们相对来说 必须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修足相对较多较难的学分才能毕业。
此外中国 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实施的相对较好,但是接下来的高 等教育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存在经济上的困难,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延长义务教育的 年限。还有国外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而中国则不然,只要特长突出的学生,学校 会个别面试接纳他们,但在国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美国的中小学生允许跳级和 降级,包括允许学生单科跳,降级即使在一个班里,已经听懂的学生允许看别的 书,甚至出去玩,各种管理都面对教学实际,以适应个体的差异中国的大多数学 校无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统一编班,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 这种无区别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必然会抹杀一些学生的创造性,有 碍于个人的发展。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 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建立的亲子关系融洽力较差,很多家庭还 存在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孩子处理困难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差。对孩子的引导教 育也有误区,比较囿于社会现实和传统观念。
没有鼓励和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特长。大多家长认为似乎不哭不 吵不闹才是好孩子,事实上孩子有时不听父母的安排有反抗心理这是正常的,著 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以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 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 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 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 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家庭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精神家园, 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但是现在家庭教育缺少主动性 似乎只围着学校教育转,优秀的家长应把握这一好机会,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学 到学校所不能学到的东西,毕竟学校要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思想水平。家庭教育 不要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要学会鼓励孩子的特长。
二 教育改革措施 1.加大教育经费,增强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条有利的条有利的途径是建立教育分担机制。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规划,调招大、中、小学的规模,布局和教育结构,建 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教育组织系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近年来已颁布的有 关法规和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落实起来举步维艰。
所以要加强监督检查机构,使教育经费财尽其用,物尽其功。也希望学校能够充 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学校教育对象的范围,满足社会对对教育的巨大要求,在 坚持基础教育国家投资管理为主的前提下,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特别是一 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这样可以有利于解决政府高等教育投资于人们对高等教 育需求的矛盾。
2.学校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地,在学生的青少年培养上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 任。所以学校效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不能仅仅为了升学率片面的进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 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 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 我们认为尤其要注重德育教育。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李瑞智曾经讲过:“21世纪儒 家文化将不战而胜” [2]。
199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 续生存,必须级去中国孔子的智慧,发展人类文明。也许这也正是为什么新加坡 李光耀要一直认为,“儒家西想深深影响着我们东方的言行思想,是我们的精神 支柱” [2]。所以我们应把德育教育作为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始终以学 生的德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3.家庭教育,学学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最重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 在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应使其与社 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开放性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大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 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的最直接方法。也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了学校的改革才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学生才会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事业才能飞速发展。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 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家庭的引导问题,在现阶段,教 育只要还是选拔和甄别人才的尺度,它就无法摆脱它的工具意义上和功利价值。
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首先要做的是给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进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现代教育技术是当 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落实 教育目标,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示范作用的保证。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接受 过正规的教育理论的训练,否则,即使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无资格担任教师。
另外,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体现在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上,大多数国家,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大学毕业文化水平或研究生水平。例如,韩国认为,21世纪教师的概 念将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作用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教育过 程。因此,韩国今后将通过继续教育,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 5.建立完整的教育体制 建立完整教育体制,首先要营造一种活跃的、开放型的、有利于创新 的环境。在学校,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他们能自主思索、想象。此外还要建 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体系,使孩子既有学习的动力有不至于压力过大,最好能 够提高他们的积极行。改变招生制度使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让孩子多 次选择、多次竞争,多次定位,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尽可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 特长。
总之,我们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提高教育水平是培养四化建设所必须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