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操作风险是伴随着银行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古老的风险,由于发生频率较低,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全球商业银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发展,总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加大,如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事件,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声誉,同时使得操作风险受到全球的关注。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在颁布的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纳入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范围,并提供了三种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方法,同时巴塞尔委员会鼓励各大国际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高级计量法,由此则掀起了业界和学术界对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探索。我国商业银行较国际活跃银行起步晚、经营管理落后,但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逐渐增加,金融市场逐渐完善,商业银行也开始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征程。2004年—2006年是我国商业银行计划上市的关键年份,为了满足上市的条件,各大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体制改革。这期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数量和损失金额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以后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不管是国际巴塞尔委员会还是国内银监会都加大了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所以2007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事件有所减少。但是操作风险作为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同时操作风险具有低频高危的特点。因此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从制度和机制上促使银行确立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而且还是决定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充分理解操作风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未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等现状,提出了用收入法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不仅概括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平均水平,而且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三类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水平,并与上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配置操作风险资本金提供参考。同时本文针对我国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成因,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本文期待通过以上研究能够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1.2 文献综述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操作风险被关注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已经是硕果累累。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管控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操作风险刚刚被认识到,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度量都没有统一的方法;第二阶段,开始认识到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开始从定性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对操作风险加以控制、管理;第三阶段,重点研究操作风险的度量;第四阶段,全面风险管理被提出来,操作风险在此理念下开始开发风险管理系统,并为风险敞口配备资本金;第五阶段,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过程。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在第五阶段都有涉及,国外关于操作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四、五阶段;国内关于操作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三、四阶段。1.2.1 国外研究现状(1)国外对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的较早研究要追溯到1995年Duncan Wilson发表在《风险》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文章首次提出可以通过数据拟合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然后像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样通过VaR度量操作风险 。随后Cruz、Coleman、Salkin(1998)提出操作风险在险价值(OpVaR)的概念,并使用一系列统计方法来估算操作风险的损失程度 。由于VaR模型没有考虑尾部风险且不满足次可加性,Artzner提出了ES的概念,即度量损失超过VaR的损失期望值 。为解决VaR模型中损失分布的厚尾特点,Empechts(2004,2006)提出了在操作风险用运用极值理论 。同时极值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小样本数据时容易产生偏尾部问题,Moscadelli(2004)在改进极值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样本均值超额函数和调整系数计算预期超过阀值的损失期望值ES。(2)国外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研究伴随着操作风险的提出就开始了。最早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是美国的COSO在1992年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该框架从构建内部控制系统的角度对风险的内生性进行控制。Marc Lore和Borodovsky(2002)在《The Professional’s Handbook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一书中通过研究操作风险管理的各种技术和方法,指出必须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从能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Hal Scott, Howell Jackson(2002)从保险的角度提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新思路。虽然将保险作为操作风险缓释工具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国外主流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仍旧是如何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从内控角度减轻操作风险的内生性。1.2.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操作风险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目前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我国操作风险的现状和成因、操作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度量三个方面。(1)国内对操作风险现状和成因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操作风险现状的分析主要是通过收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损失事件的时间分布、地域分布、按风险事件类型分布或者按业务条线分布呈现出来的特征,进而针对损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金额比较大的时间段、地区、风险事件类型和业务条线提出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汪办兴(2007年)通过比较我国和国际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的不同,指出内部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据此提出应该加强公司治理改革和内部控制。陈平(2011)通过搜集我国商业银行1987年到2009年间的713件操作风险事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比较频繁的年份、地点、类型和业务条线。吴琼、范文婷(2013)通过搜集2005到2012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通过描述性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零售银行业务和内外部欺诈上,据此提出商业银行应该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和建立有效的内控和激励机制。关于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国内主要从行为金融和委托代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卢安文(2010)在博士论文中将操作风险的成因分为由于判断的非理性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决策的非理性导致的操作风险。费伦苏(2010)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银行各部门之间以及银行与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对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2)国内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在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国内主要集中在从内控角度构建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李志辉、范洪波(2005)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文化、工具、内部激励和外部监管等角度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杨国梁(2007)通过对比国内外操作风险管理,指出可以从构建体系、培育文化、完善制度、提高技术等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张松、史经伟、雷鼎(2013)研究了在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分别对金融业信息化中的操作风险、行业间的相关性风险以及面向消费者风险的管理提出了建议,为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方法概述操作风险的度量模型通常分为两种,即“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自上而下”模型不依赖于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将操作风险作为一个整体与总收入直接挂钩;“自下而上”模型主要使用银行内部损失数据来计算操作风险,通常将银行的业务按条线分类,分别计算每个条线的操作风险水平,最后再把所有条线的操作风险综合起来,以此来度量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大小。“自上而下”模型主要有基本指标模型、收入模型、证券因素模型、波动率模型扥。樊欣、杨晓光(2004)通过收入模型和证券因素模型分别对国内的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发展(现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两种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大小都能比较准确的度量。周佩(2009)等结合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以净利润模型来度量操作风险,结果表明,净利润模型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操作风险的大小,并且由于净利润模型可以较少的利用银行外部数据,符合我国操作损失数据缺乏的现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文章还指出,净利润模型也有一定的缺陷。同时谢小龙、刘张发(2010)等指出由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关于操作风险损失的内部数据不足等客观原因,采用收入法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利用收入模型对我国三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收入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有一定的解释力。同时,也指出借助收入法准备度量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准确合理的收入模型,对于影响净利润的各个因子要做准确的判断。“自下而上”模型主要有极值理论法模型、贝叶斯网络法等。陈光华、杨耀辉、黄向阳(2003)将极值理论应用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中,并指出POT模型的优点在于可以准确的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计算便捷。钟伟、沈闻一(2004)详细探讨了新巴塞尔协议下操作风险损失分布模型的基本内容,并指出现阶段损失分布法所面临的挑战,即损失数据库问题,损失类型相关性问题和尾部风险特征的量化问题。周好文、杨旭(2006)利用公开收集的数据,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中的银行内部欺诈给中国银行业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度量,结果显示,银行内部欺诈事件发生的概率服从泊松分布,并通过模特卡洛模拟得出各置信水平下一年期的银行内部欺诈给银行业带来的损失金额。并指出此种方法可以用于对某一特定银行的所有损失单元进行度量。此外还有很多国内学者对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度量模型进行了探索,综合以上各种度量方法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目前大部分学者倾向于使用自上而下的度量方法来衡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金问题。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状况,但是我们仍应致力于高级计量方法的开发和应用,这不仅需要学术界的努力,更需要银行界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的缺失是高级计量法学术研究的瓶颈。此外,商业银行应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水平,缩小与国际活跃商业银行经营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满足巴萨尔委员会对于银行监管的要求。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 研究思路本文第二章首先从理论上对操作风险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包括操作风险的定义、特征、分类和目前主流的操作风险度量。本文认为只有在清楚的界定了操作风险之后才能进一步对操作风险进行研究;只有在对目前主流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清晰的阐述,并比较利弊之后才能选择出适合我过商业银行的度量模型。在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分别从委托代理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解释了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为后文提出改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提供事实依据。本文的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从商业银行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两个方面分别选取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共选取了2个控制变量和5个解释变量。同时选择了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6月到2013年6月的半年度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本文的回归模型采用收入模型,分别对上市商业银行进行总体回归,又将上市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配置操作风险资本金提供参考。本文的第五章是针对上文论述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完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修正绩效考核指标、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系统。1.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首先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操作风险的含义、特征和分类。然后从定量的角度,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得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平均大小,和三种不同类型的上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大小。(2)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详细介绍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绝对操作风险值和相对操作风险值,为不同类型的上市商业银行配置操作风险资本金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