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简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与改革路径
简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与改革路径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工程学院 院长特曼的创业型大学建设实践。1947 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为MBA 学 生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 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则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 改革开放,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以后, 我国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划分为自发性 探索阶段、多元探索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二十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 系列成果,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引领创新创业文化和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 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存在一些认识模糊化、教育形式化、 评价单一化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把创新创业视为不务正 业的无奈之举,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把创新创业等同于地摊式的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主义严重;
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培训,简单化倾向明显;
把创新创业理解为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狭隘化倾向严重等误区。此外,有些高校 创业课程扎堆开课、创业讲座频繁进校园、创业比赛层出不穷,但创新创业教育 成效却并不明显,甚至还影响了正常的专业教育;
有些高校把在校大学生休学创 业、组建团队、开办公司作为自己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广泛宣传,从而弱化了人 才培养的根本使命;
甚至有些地方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工厂的名义,谋取 房地产经济利益。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大家对于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总体 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一致,对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没有达 成共识。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立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把 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从而在认识高度、理解深度、把握精度上为开 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 创新创业教育从语义学角度看,有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关键词,从其源 头看,是来自于不同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概念在新时代不同程 度的融合。创业教育最早由西方学者柯林博尔提出,并在1989 年面向21 世纪教 育国际研讨会后形成广泛影响,它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创业 教育进入我国以后,与我国传统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理念相融合,早期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生志在创业的教育,就是构建合理人生的教育,或者说 是提高人生质量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 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创新教育最早是由中 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 值取向的教育,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 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 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 上,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作为一个整体概念首先出现在学者的研究中,创新引领 创业、创业促进创新,创业与创新密不可分,相互需要。曹胜利等在《中国大学 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2010 年5月4 日, 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 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整体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该文件指出,创新 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回顾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上的变化,我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造教育、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概念上的融合和内涵上的丰富,其基本内涵需要从三个视角 来认识,即从微观视角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新层次,其着重通 过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为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培训和指导;
从中观视 角看,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新拓展,其着重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育人,提 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从宏观视角看,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必然要求教育理念的更新,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可以称之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 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生力军。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与 传统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特征上的不同,是传统教育理念在创新创业时代的新发展。
从教育目的讲,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培养直面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 人才;
从教育主体讲,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 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自我成才为教育手段;
从教育模式讲,创新创业教育强调 多元化实践育人;
从教育评价讲,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 创新创业精神。由此,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意味着高校在三个方面的转变,即 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
在教育内容上从重在传授知识转变 为重在提升素质;
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且教学相长。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质上必然要求高校深化综合改革, 这也正是《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的创新创业 教育是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的意蕴所在。笔者认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 革,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专业教育是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社会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是为 社会上某一职业培育专门人才的教育。就高等教育来说,专业教育是按照学科、 专业分类进行的一种教育。由此观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升级,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融入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之中,专业教育也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 融入而更具活力。一方面,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无源 之水,只能停留在提供谋生技能的层面;
另一方面,没有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 育就容易与社会脱节,其成果也可能无法得到高效的转化。
2.面向全体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所以其教育对象必然是 有教无类,即所有的受教育者全体学生。与此相对,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特别是 从事狭义上创业活动的人毕竟不是学生的全部,从施教者高校的角度,必须根据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品质,实施个性化培养,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为 中心的具体体现。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面向全体和分类施教是相互统一的,不 能因为能够直接从事创业活动的是少数而忽视面上的教育,也不能只注重面上教 育而不注重发现、关注、培养具有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潜质的学生的教育,其基本 原则应该是顾及大多数、关注少数、扶持极少数。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 一个过程,大学生创业并非独指在校生创业,在校生与毕业生各有侧重又相互关 联,休学创业只能是一种政策许可,而不应、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3.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目的是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 人才,但创新和创业各有内涵、互为影响,一方面,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引 领创业,没有创新的创业活动,只能是低端的、地摊式的谋生活动;
另一方面, 创业是创新的深化、创业促进创新,没有创业活动,创新的成果难以转化,所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要的是创新教育。由于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天然的创新属性和特质,创新教育也更容易深入并取得成效。其次,创业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前提,创业者要有创新的功夫,过于强调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 教育这个前提,只能停留在创业就业的层面,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要求 不相吻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困境。
4.高校主导与开放参与的关系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征,单独依靠高校自 身是较难取得教育成效的,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构建起高校主导、政府引导、企业 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养的人才。此外,相较于在 校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才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 个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系统,高校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 承担者,其关键在于深化自身内部改革;
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其 关键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保障;
企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 参与者,其关键在于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前沿,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阵地。
鉴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关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在 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加以推进和深化。
1.强化顶层设计,理顺高校内部体制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个生态系统,从高校内部关系看,尽管各类高校内设机构 存在差异,但大多涉及教学、科研、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等多个职能部门以 及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研究院、创业园等多个基层单位;
从高校外部关系看, 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等多个参与主体。这从根本上要求高 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理顺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成立校级层面领导小 组,明确责任主体,适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等校内综合协调实体 机构,推进具体工作,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前提和基础。
2.强调协同育人,整合多元办学力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多元办学力量协同育人。一是政校协同。创新驱 动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整合创新创业社会资源,政府既有内在责任也有外在动 力和强大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和政府良性互动,在办学自主权、创新创业政策、 实践基地、扶持资金等方面形成合力,共谋发展。二是校企协同。企业本身具有 创新创业的内在需要,也是创新主体,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这就 需要企业和高校加强联系,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三是校研协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技术转移机制实现高校创新成 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教研相长的长效机制。四是校际 协同。校际协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着力推进校际间教师互聘、学生 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大学生跨校、跨区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
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将专业 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目前的高考制度中考生按考分和社会评价去选择高校及其专 业,考试院按考分及志愿向高校投放考生档案。其实,考分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 素质,学生也未必了解自身的天赋、特长,在志愿选择中有一定盲目性。进入高 校后,学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借助现代测量工具,引导学生二次合理选择 专业。二是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把 针对全体学生的面上教育与针对特定对象的个性化培养相结合,考虑设置面向全 体学生的必修课、面向有兴趣和潜质学生的选修课以及针对具备创业基本条件学 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三是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要发挥互联网时代优势,探索 启发式、探究性、小班化教学模式,着力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四是 管理制度改革。要改进学生学业评价办法,促进考试考核向过程考核以及知识考 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探索成果导向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创新成果、创业或 休学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为有创业基础和潜力的学生提供宽容的成长环 境。
4.凝聚各方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是走出去, 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选派教师到企业 挂职锻炼,体验创业过程,并加强职业指导师、规划师以及KAB、GYB、SYB、 IYB、创业模拟实训等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请进来,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或投 资家、企业家、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国家级创业培训导师作为兼职教师进 行相关案例教学;
三是允许确有所长的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将研究成果产业化, 以此积累教学资源和创新创业经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促进校内外、海内外、 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结合,进而形成一支学术与实务相结 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5.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平台建设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基础。一是模拟平台建 设,可以考虑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梦工场等,通过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 新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实战平台建设。实战平台一方面是在传统 政产学研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是 联合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园等新业态孵化器,完善设施功能, 扶持优秀学生创办的企业成长壮大。三是交流平台建设。一个好创意是一个网络, 也是一个群体,最具创意的人往往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要通过建设创新创业联 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搭建起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广泛交流平台,为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交流场所,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好创意的产生。
6.加强文化引领,营造适宜校园文化 文化在育人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离不开创新创业校 园文化的滋养。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团、学组织优势,加强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创 新创业讲习班、训练营建设;
二是借助大学生第二课堂,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教 育教学实习等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邀请校友、学 者、企业家来校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论坛,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创新创业 思维;
四是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比赛,增强教育的实 践性和现场感。同时结合实际选树典型,弘扬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营造有利于 大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