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政治道德论文4000字_关于道德... 正文 2019-09-21 07:39:00

    政治道德论文4000字_关于道德的论文30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道德论文4000字

    政治道德论文4000字 政治道德论文4000字篇一 《政治道德概念释义》 摘要:政治道德是道德在政治领域内的表现形式,由于它脱胎于道德 概念,必定在内涵上有同构之处,但政治道德由于其规范对象的特殊性。其概念 空间的特殊性及评价机制的迥异又显现了相异的旨趣。然而很多学术文献中。政 治道德和道德处于混用的状态。模糊二者的界限,以道德代替政治道德作为匡正 政治主体的行为规范,将不可避免导致实践的困境,规范针对性的缺失而导致实 效性的不张。

    关键词:道德;政治道德;释义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13)01-0096-04 政治道德是道德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形式,由于其规范对象、概念空间 的特殊性及评价机制的迥异,政治道德有其特殊的内涵和外延。然而很多学术文 献中,政治道德和道德处于混用的状态,模糊二者的界限,以道德代替政治道德 作为匡正政治主体的行为规范,将不可避免导致实践的困境,规范针对性的缺失 而导致实效性的不张。

    一、政治道德概念溯源 《左传·昭公四年》中最早出现了“政德”一词。“恃险与马而虞(度)邻 国之难,是三殆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 这里所谓“政德”,就是后来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之德。指的是统治 者本身的道德要求和具有道德形式的统治策略、方法。古希腊普罗泰戈拉在西方 历史上首次提出“政治德行”一词“种种恶习中,凡不敬与不公正,皆有悖于政治 德行。”在传统政治道德概念中政治道德和政治中的道德两个概念并无明确界分, 立意重在政治的道德属性,即道德在政治这一特殊领域内的内涵。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 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 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 们未来的利益。”在恩格斯的概念中道德的阶级性,可理解为道德的政治属性, 但这一概念仍无明确的厘清政治道德和道德的政治属性之间的区别。

    孟德斯鸠在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提出了“政治品德”的概念。

    所谓,“政治品德”,在孟德斯鸠看来,是指个人在与国家、他人之间的关系中表 现出来的品德,其主要内容是爱责任、爱君主、爱祖国、爱法律,核心是爱祖国 和爱法律。这种品德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公民品德。它要求人们把公共利益置 于个人利益之上,为整体利益作出自我牺牲。孟德斯鸠的政治品德概念将道德和 政治道德之间作了区隔,“政治品德”是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当代中国学者也从政治主体的品质、政治行为的规范以及政治制度的 价值底蕴为立足点界定了政治道德。曹海军指出政治道德就是政治的道德属性或 维度,就其基本内涵和规定性而言,它为政治行为(包括政治统治和政治决策)以 及政治行为所遵循的政治规则体系即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提供了目的性和正当 性的基础和依据;并为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人(包括领导者和参与公共政治生 活的公民)自身的道德人格设定了德性论的规范,因此,政治道德不仅为政治行 为设定了伦理目标。也为政治行为设置了道德限度和边界。

    施向峰认为政治道德是指在特定的公共领域中所产生的“以人为本” 为价值内核,以公共“善”为实现目标,以好坏优劣为价值评判标准,协调国家与 公民之间利益为本质内容的权力、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以达致最佳均衡 状态为直接任务的一切现实规范的总和。

    赵玲指出政治道德是指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政治权力的价 值属性、政治活动的道德准则及政治主体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总和。它关注的是 政治公共权力的价值基础及约束,政治制度的、结构本身的道德属性,政治行为 主体的道德品质及如何使道德理念、道德原则合理的、创造地运用于现实政治操 作等问题。

    魏新文指出政治道德是政治价值的特殊形态,是以道德形态表现的政 治价值,即由政治主体根本利益决定的以善恶形态表现的政治价值以及与此相应 的原则规范和行为的总和。肖群忠指出“政治道德,则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一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 秩序,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政治活动的合理、合宜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 从政者道德品质的总和。” 学者们在定义政治道德概念时,将政治行为的规范和政治制度的价值 意蕴作为各自重心,然而政治道德作为精神的自律,更应侧重政治主体的内在自 觉,政治道德的最根本约束对象是政治主体,政治主体在政治道德的内在驱动下, 才有可能施行合乎公共善的政治行为,制定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

    二、政治道德和道德概念的辨析 政治道德是道德在政治领域内的表现形式,由于它脱胎于道德概念, 必定在内涵上有同构之处,但政治道德由于其规范对象的特殊性,其概念空间的 特殊性及评价机制的迥异又显现了相异的旨趣。

    (一)概念主体的不同 道德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行为人,政治道德主体是处于政治 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道德主体活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实践场域, 每一个特定场域的行为道德规范由于所指向的政治、经济、文化行为实践的差异 而有所具体要求。政治道德正是在政治场域中对行为主体的特殊要求。在这一场 域中,政治行为主体或以政治为职业或谋生手段,或为了自身的利益间断参与政 治活动,本文中将其定义为政治职业者或政治活动参与者。

    政治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的角色期待是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个人 作为共同体的成员,通过不同的身份来发生相互联系,每个道德人通过不同的道 德角色而存在,通过道德角色来发生联系的,如果道德行动者担任了某一角色, 则周围的人们对该角色的要求和期望,决定了行动者的道德行为。道德主体可具 有多重角色,不同的角色期待之间其要求和目标不同,如经济领域的、政治领域 的、文化领域的道德主体期待是不同的,甚或常常互相冲突。不同的角色一起构 成具有不同特征的“特性角色”,或者说,“特性角色是道德哲学戴的面具”。政治 主体即是一种在政治关系中具有政治特征的特性道德角色。政治道德是政治主体 在政治领域内角色道德,在政治主体的职业活动中,或者在其政治活动参与中, 其角色期待有着特定的内容,其中政治职业者政治道德的本质是权力的使用边界, 政治活动参与者的政治道德本质是权利的维护边界。政治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的责任担当是不同的。个人由于角色而具有 了相应的道德责任。在善与恶的选择之际,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道德责任的承担。

    陈奎熹博士认为,责任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服从于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另一 种是尽其在社会结构中特定的角色义务。道德责任感主要是服从于社会的共同价 值体系,政治道德的责任感主要是尽其在政治结构中特定角色相联系的职责和义 务。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他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缺乏责任担当。现代 的道德观点部分地来源于责任理论。韦伯认为宗教伦理在转入社会时,导致了尘 世间的信念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信念伦理学主张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动者的 心情、意向、信念的价值,将行动的后果委诸上帝。责任伦理学则要求行动者必 须对行动的后果承担责任,因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只是在于行为的后果中。政治道 德主体的政治行为道德价值主要在于其政治行为后果中,而政治行为和道德主体 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行为后果是大相径庭的。

    (二)概念空间的不同 政治道德是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公共领域 与私人领域的相对分离而发展起来的,是根源于公共领域的道德规定。政治道德 定位于公共领域,其涵义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政治道德内生于公共领域,其二 是指政治道德只服务于公共领域。前者是关于政治道德的起源的,后者是关于政 治道德的作用范围的。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作为人的本质的方面被分化为两 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他作为“私人”存在有着个人自身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 他的利益要求的实现方式又不是任何一个作为“私人”的个人可以提供的,而是整 个社会中作为私人存在的全体社会成员个人的公共性的有机整合。这样一来,整 个社会在抽象层面上就被划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政治道德,它反映政治公共领域的独特关系和特殊本质。如果政治道 德被定位于整个社会生活领域,那么,就必定会出现如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政治 化的现象,就势必造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泛政治化。政治生活领域根本不同于私人 生活领域的,它所面对的是涉及所有人的利益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共同事务。私人 领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但是在公共领域 中,个人利益的存在却是恶的源泉。特别是当个人利益要求得不到遏制的时候, 公共利益就会荡然无存,并置私人领域于无序的状态,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不稳定 的状态。“政治的领域不同于联合性的领域,后者在许多方面是志愿性的。而政 治的领域则不是;政治的领域也不同于个人的领域和家族的领域。后两者在许多方面是情感性的,而政治的领域却不是。“政治领域直接产生于共同的行动,即 ——‘言行的共享’。这样,行动就不仅与我们共有世界的公共部分有着最密切的 关系,而且还是一种构建这一公共领域的活动。”政治道德指向政治这一人类具 体的实践领域,为政治提供道德性的辩护与保证,从而促进政治的良性运转,并 以此促成政治目的的实现,没有政治这一现实的承担,偏离政治的本性,政治道 德就失去了根基。

    (三)评价机制的不同 二战后,政治行为日趋专业化、技巧化,使政治活动成为一种职业活 动。一般社会生活有善恶,政治领域同样有善恶。政治权力运转过程中存在很多 现实问题急需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从道德上加以评价。政治生活有别于一般社会 生活,道德评判标准应当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相互套用。

    道德是指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约束行为者自身利益的诸多原则。政治道 德是指为了公众的利益而约束政治行为者自身利益的诸多原则。一个好的公民不 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好人,一个好公民是具备政治道德的也不意味着他一定就是 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即使不具备一个善良之人应有的德 性,也可能是一个好的公民。”道德以社会风尚为土壤,不同的文明其道德标准 有很大的差异。道德评价机制以良心为评价准则、以道德情感为中介。在这种评 价机制中,良心本身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必然导致评价标准的差异;道德情感则 因人际关系的不同而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倾向。于是,道德评价必然是具体的、特 殊的,必然因人因事而不同。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其核心就是“五伦”,在这种特 殊道德中,行为主体对于亲人、邻居、朋友可以履行道德规范,但是面对陌生人 或其他共同体的成员,则不履行这种道德规范。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家族成员为了 家族利益而损害别人或别的家族的利益,在本家族看来不但不是恶,反而是一种 美德行为。如葛德文所言:“这类道德只把本身限制在细微末节和私人事务上, 而不注意取得集体的和全民族的共同改进,这类道德也许不值得怎样重视。”而 政治道德以普遍政治关系和广泛的政治领域为其社会基础。以制度化的规则为其 评价准则,在这种评价机制中,政治道德情感虽然有重要作用,但必须受到制度 规则的约束,甚至在评价中要排除那种影响公正的私人情感。政治道德的目的在 于为政治行为提供边界,边界的最基础内涵是个人的或集体的权利。政治行为要 维护各方的权利。“从社会角度看,最高的道德理想是公正;从个人的角度看,最 高的道德理想则是无私。” 三、政治道德概念的释义由于人是政治的起点和终点,政治以人为本原。以主体性视角定义政 治道德,指的是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实践中以政治为职业或谋生手段的政治职业者 以及间断参与政治活动的参与者所遵循的与民众期待相一致的最基本的政治共 识或政治价值理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行为原则规范,表现为两种形式:一 是政治主体内在的自我品性操守,是政治主体道德的内在化行为规范和内在品 格;二是社会对政治主体外在的评价标准,也是政治主体具体的行为规范标准。

    (一)政治道德是与外在他律相结合的内在精神品质 外在规范本质上是社会对个体某种强制性要求,它们对个体的约束与 个体感性欲望的伸张处于某种紧张的对立关系之中,因而决定了这种规范对于行 为主体来说就只能是一种他律性的约束。而政治道德可以说是外在规范的内化, 是社会性规范通过人的政治行为实践逐渐凝聚而成的人的精神品格或道德人格, 这种道德人格是人克服其自身与社会性规范相冲突的自然倾向的内在精神力量, 它将法律与公共行为规范的外在性义务化为行为主体内在性的道德义务。康德认 为,所有的义务都由于其法则而包含“迫使”的概念,但法律的“迫使”采取的是外 在立法的形式,是一种他律。道德主体所履行的道德义务,不是出于外来的强制, 而纯然出于自律,出于“自制的力量”,而这种“自制”实际上也是行为主体的内在 自由。

    (二)政治道德形成稳定的人格力量 政治道德并不是一种先验的存在,政治道德人格也不是某种与生俱来 的先天禀赋,而是一种在社会环境和政治道德实践中的获得性品质。然而,政治 道德一旦形成,并成为一种整体性的人格状态,便凝聚为内在的精神结构,并由 此产生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所以,虽然政治道德并不是如康德所说 的那样是一种超越于道德个体的绝对的东西,但的确具有整体性与稳定性的特征。

    政治道德作为道德人格,表现出政治道德行为主体的比较稳定的精神定势。“这 种定势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并相应地具有恒常的性质。”这种作为 第二天性的政治道德人格,其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治主体的实 践环境是变化的,但政治道德一旦形成后,具有相对的不变性或稳定性。也就是 说,在多变的政治环境中,政治道德行为主体因其所特有的道德人格,而表现出 稳定的行为倾向;其次,无论是稳定还是变化,都涉及到时间的维度。政治道德 的稳定性从时间上来看,就表现为在历时性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呈现为某种不变 的政治道德人格。也就是说,不管时间如何流逝,政治道德人格总是表现为同一个“我”。“正如生命主体并不因为新陈代谢而终结或转换一样,内在的人格也并 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解自身。”因此可以说,政治道德既是主体在政治场域中固 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也是某种稳定的人格形式。偶尔表现出某种政治道德,并不 就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政治道德的人,只有当他在不同政治场合和政治环境中经常 地以符合政治道德的方式行动时,才能说是一个有政治道德的人,如黑格尔所指 出的那样,“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道德 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性的”。

    (三)政治道德是经验指向的 政治道德是关于政治实践选择或“实现活动”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政治 道德必然是指向实践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在本性上是“实现活动”的道德, “它必然要行为,而且是良好的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与 法律规范是不一样的。法律规范虽然也是实践性的,但这种实践性是指定规范的 目的而言的,它们本身是否被行为主体所实践,并不具有必然性。没有被实践的 规范,依然可以叫做规范。与此不同,政治道德在本性上就是实践的,按照亚里 士多德的说法,是一种“实现活动”;或者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一种“伦理上的造 诣”;而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则是“致良知”,即内在的政治道德必然是展示和体现 于伦常世界中,既然政治道德在本性上是实践的,那么,反过来则可以说,政治 道德必须通过实践中的行为来证成。政治主体只有在实际的政治道德实践中表现 出来的符合政治道德的行为,才能说他是有政治道德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实 践的事物中,人们的目的并不在于思辨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 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而要力求应用”。因此,他指出苏格拉底把知识看成德性 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即使某人认识了公正的本性,也并不立即就是公正的,公正 与否的标准在于他是否喜欢以及从事公正的行为。政治道德作为人的内在精神品 质和主体人格,关键在于在政治实践的道德汪成:“不崇尚美好行为的人,不能 成为善良,不喜欢公正行为的人,不能成为公正,不进行慷慨活动的人,不能称 为慷慨,其它方面亦复如是。” 政治道德论文4000字篇二 《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 摘 要:权术和道德被认为是政治实践和政治理想两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千百年来,思想家们致力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与分析,大致形成了两大阵营, 大多数人都崇德贬术,但也出现了因《君主论》所表达的政治权术思想而被标签 为“罪恶的导师”的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无道德”论,他提出“一位君主为了达到政 治目的,就应该完全摒弃道德,利用权术,采取软硬兼施、背信弃义的手段双管 齐下”。本文通过对马基雅维利“政治无道德”论的分析,提出了政治权术与政治 道德的相互融合应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将对处在转型时期的我国的政 治道德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政治权术 政治道德 《君主论》 道德建设 作者简介:薛颖,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 究生。

    “一般认为,政治权术是为了达到夺取并巩固政权,或获取并巩固权 位(君位、官位)等政治功利目的,而采取的具有隐晦秘密特点的谋略、手段。而 所谓政治道德,则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一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秩序,在政治实践中 形成的有关政治活动的合理、合宜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从政者道德品质的总 和。”政治现实与政治理想表面上看起来矛盾的双方可以通过协调实现两者的融 合,没有一种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的结合是适用于整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必须根 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两者的合理组合。

    一、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的两大阵营 (一)崇德贬术 孔子《为政》中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拱之。”它的意思就是说要采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斗七星一样,处于它 的位置让其他人围绕着自己。中国的儒学认为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将国家的统治 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从而建立一种伦理制度模式取代政治权威。崇德贬 术之道只是孔子对理想政治的追求,然而,现实政治与理想政治在两种不同的状 态之下,政治的理想是一种内心的愿景,而现实的政治才是思考的中心。春秋战 国时期,大国忙于吞并土地,掠夺资源,小国则求自保,所有的国家都致力于整 顿军事,整饬法令。孔子所谓“仁”的思想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注定不被君王 所采纳。而韩非子“以法治国”的理论和方法则是得到了君王的认可,这是由于环 境的因素对理论与方法的选择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政治道德在国家统一、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的背景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政治无道德 无可否认,马基雅维利将权力作为其统治的中心。他继承了中世纪流 行的关于“目的修正手段”的理论,认为只要目的适当,可以不问手段如何,只要 能达到目的,任何手段都是正确的。他认为君主应该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 为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狸则不能抵御豺狼”,所以“她必须是一直能够 识别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斗 争不能受到道德的约束,在必要时可以抛弃道德。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受人爱戴 与令人畏惧二者兼备,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在不能双赢的局面之下,必须做出 艰难的选择,通过利益的权衡,最终以政治权术为中心,即为了达到政治功利目 的,可以以术弃德。马基雅维利背弃了古典哲学政治必须服从道德这一基本的命 题,而主张德行服从于政治,使得政治脱离了道德。

    以上两大阵营从不同方向得出了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是对立的,但是 通过分析,我们又可以发现,理论的成功与否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顺应 历史潮流的理论更能得到国家统治者的认可。

    (三)政治权术与道德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 以上两位思想大师从不同角度陈述了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的对立关 系,儒家把权术看作是违反道德的邪恶,而马基雅维利把权术的性质看作是恶的。

    权术在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权术除了可以扩张权力,也可以保卫和巩固自身的 利益,其性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权术与 政治道德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 好的政治局面。

    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是相互依赖的,“权术属于智能的范围,道德是 人际关系的应然道义,因此,道德对权术必然有其善恶正邪之约制。不仅如此, 道德还能够促进智慧与权术的增长。一个官吏如有爱护百姓之德,就会处处为百 姓着想,从而激发出许多聪明才智以及正确使用权力的权术,以造福百姓。”政 治权术与道德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对立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融合。马基雅 维利探讨了残忍的问题,他认为君主为了臣民的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的残忍对于 那些劫掠,强杀的行为其实仁慈多了。因为使百姓团结一致,形成群体力量才能 够抵御外来的侵略,保卫国家的安全,这样相对于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来说 应该是另一种的仁慈。所以,君主如果有必要的话,不应顾虑对自己残暴的谴责,而是为了赢得百姓的畏惧使得国家中的人们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切 塞雷博尔假被人认为是残忍的,他却利用他的残忍给罗马尼亚人带来了秩序,使 得国家和平、统一。” 同时,马基雅维利告诫君主说,君主虽不必具备各种美德并认真遵行, 但君主必须在表面上装成具备这些美德,要让人们认为他是仁慈、忠诚、慷慨的, 使民众对其心悦诚服,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拥护,否则,君主将会被人轻视鄙薄, 遭致危险与谴责。

    16世纪的意大利,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经济也十分脆弱,加上 外部周边国家的频繁侵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马基雅维利才迫不得已作出了“政 治中心论“,但是我们仍可以发现很多权术中的道德,他深知群众的重要性。“如 果一个人由于民众的拥护而成为君王的话,他应该同民众保持友好关系,因为他 们所要求的只是免于受压迫。如果一个人凭借贵族的拥护而成为君王的话,那么 他应该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设法争取得到民众的支持。”除此而外,马基雅维利还 论述了君主应该亲贤臣远小人,征求身边别人的建议。“君主的贤明未必出自良 好的忠言;而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何人,必然出自贤明的君主”。

    总之,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是有差别,又有联系和一致性。我们要根 据环境因素的限制,对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作出合理的选择,顺应时代发展的潮 流,这样不仅能够获得臣民的拥护,有利于国家的团结,而且对政治的维护与巩 固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中国的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建设 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合理的选择。依照现阶段 我国所处的背景环境,根据《君主论》给予的启示,从而给出我国政治权术与政 治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环境背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整体小康并正朝着全面小康的目 标迈进。但是在当前经济高度发达,国际环境稳定的大背景下,社会中充斥着各 种诱惑,道德缺失已然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性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 在政府公务活动中,政府公务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如何行使好自己的职责,真 正做到无私地为人民服务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政治权术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政治道德的形成。

    (二)国家的政治权术、政治道德的建设 1.审视自身,让百姓信赖。马基雅维利提出:“占领者在掠夺一个国 家以后,必须清醒地将自己对公民所做过的暴行审度一下,并尽可能地采取必要 的措施,防微杜渐,以使自己以后不需要每时每日重复暴行。”现阶段,我国的 信息公开化程度较低,百姓对政府的工作存在诸多的疑问,疑问像雪球一样越积 越大但是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因而导致近年来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激增, 社会稳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我国属于外生性现代化国家,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发展问题是必不可免 的,但是政府应该尽量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而不是通过增加维稳支出,依靠压 迫性的方式来解决本应该从自身方面来寻找原因的问题,威胁压迫只会形成新一 轮的恶性循环,问题没有从本质上得到解决。

    政府要想得到百姓的拥护,首先要同民众保持良好的关系,拓宽民意 表达渠道,让民众参与到政策制定和决策中来。其次要尽可能的满足百姓的需求, 他愿意融入一个社会,受到国家法律,政策,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是因为他想借 助群体力量来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只有让人民所追求、寄托的东西实现,才能 真正实现国家的稳定。但是在满足公民需要的同时,需要有一定的节制性。就像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的:人的需要是分等级的,一旦某一层次需要达成, 那么就不在拥有吸引力。因此,国家在满足民众需要的同时,要注重过程的循序 渐进,让百姓能够品尝获得的快乐。

    2.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休谟认为“理性没有主动力,不能制止或产 生任何行为或情感”。他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认为“理性的作用在于发 现真伪,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 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 是由道德感得来的,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 为作为标志。” 行政管理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过程,而行政人员作为政府意志的执行 者,其在服务社会公众的同时,又有自己联系的地区,个人和团体,在众多角色 中,必然产生冲突问题,导致行政人员道德的失范。作为国家的行政人员,必须 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坚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在符合各项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满足公民的需要。同时, 要树立一个终于职守,勤政为民的典型形象。行政人员道德规范是现今政治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休谟提出:道德的基础是情感,因此政府要通过对行政人员的 正确引导促发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3.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合理结合的缺陷。实现政治权术与政治道德的 合理融合,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即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合理融合是一 种理想状态下的模式,在实际中很难把握,如果过于注重权术,则会导致人们内 心道德的缺失,形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诚实正直的丧失。而过于注重道德则对于 国家的统治的维护,国际关系的形势产生威胁。如何真正实现因情景来选择合理 的组合方式,仍需要我们的近一步探索以形成确定的标准体系。除此之外,外物 环境的多样性,要能及时、准确的依据环境因素做出合理的调整,这存在很大的 困难。因此,政府要集中注意力,及时、准确的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适应 环境的变化。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政治道德论文4000字_关于道德的论文3000字》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