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剩余劳动力 就业问题 思考 农村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摘 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是相当严峻的。据统计,目前在我国近8亿农村人口中,剩余劳动力就达1.5亿人左右,此外,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还在600万人以上。必须认清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 剩余劳动力 就业 转移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业压力很大。而农村劳动力数量继续增长,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在农村劳动力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隐性失业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非常的严重,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影响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3.2亿农业劳动力中,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约1.7亿,其余约1.5亿为富余劳动力。农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农业的收入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农业与农村以外转移。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外出者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想外出多挣些钱;26.4%的劳动力是因为家中人多地少无活可干而外出。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面临着诸多考验,主要表现集中在: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入世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格局造成冲击;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仍未得到根本消除,农民工合法权益屡受侵害。
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制定长期稳定的农村人口政策,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其中包括: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小城镇经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保障进城就业的农民合法权益。
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不仅对经济持续增长作用明显,而且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在带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又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将有利于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增长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使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得以显著提高。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减少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不仅加快了农业内部的结构的调整,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增强了农村综合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从而有效的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我国近13亿人口,其中有近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长治久安、发展腾飞的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安定团结,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安定团结;没有农业的和谐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只有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村的生活得到长治久安,才有可能保证我国的整个社会得到长治久安。而且,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也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如果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将不利于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给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不利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不足。刺激8亿农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手头没钱,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相对较弱;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也是我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题。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形成严重的制约。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可以说既是关系农民增加收入的“民生”,又是关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当今的中国,虽然已经总体上进入小康,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上。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稳定大局、拉动内需、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但是与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相比,农村的发展依然落后。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合理调整人口控制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从长期发展看,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国力强弱与否,关键将取决于国民素质。有关材料表明:只要人口增加1%,经济速度会被抵消1%,而物质生活资料要增加4%,才能维持原有人口的生活水平不至下降。如果在城乡隔离的条件下,将难以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如果我国不能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那么一旦经济增长进入低速期,就有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的低水平均衡,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因此受到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后,其后代会接受城市良好的教育。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于抑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走农业规模经营的道路,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就是减少农业人口,也就是说将大量剩余农村人口合理转移出去。随着农业人口将不断减少,土地经营规模将不断扩大。只有当农业经营单位达到一定单体规模时,才能发挥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种植方式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城镇化发展方向。这也是直接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所谓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而严重滞后。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的过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向城镇转变的过程。如果我国城镇化长期游离于工业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以外,那么农民增收难问题将永远无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总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农业结构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是中国现在所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