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关键字: 泡囊狸殖
泡囊狸殖(Pagomogonimus veocularis Chen et Li’1979)为陈心陶、李桂云报告的新种,从1987年詹希美在对9种并殖吸虫进行聚类分析时,有怡乐村并殖、斯氏并殖等具有种的独立地位,而泡囊狸殖、扁囊并殖则否。对于扁囊并殖,早在1983年即有刘思诚等经过现场所得标本及动物实验表明系卫氏并殖吸虫的畸形囊蚴感染动物后得到卫氏并殖童虫而误报为新种,继后的报告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但泡囊狸殖,由于疫区局限,标本鲜少,研究材料匮乏,未见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使本虫的独立性成为悬案。本文以在福建省发现的泡囊狸殖标本资料为基础同斯氏狸殖作比较并确立前者为有效虫种。
1 材料与方法
以肺吸虫病例为线索,在福建省北部建瓯市山区捕捉并殖吸虫第一、二中间宿主螺蟹检查,发现具泡囊狸殖形态特征的囊蚴感染家猫,在粪便中查到虫卵后解剖检虫,经作染色制片观察,测量并统计囊蚴与成虫的宽长比例、卵巢、睾丸形态、体棘等形态结构以与斯氏狸殖作比较。
2 结果
2.1 建瓯市泡囊狸殖在第一、二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
2.1.1 第一中间宿主 在疫区检及3种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蛳,即放逸短沟蜷、福建拟钉螺和建瓯拟小豆螺。本次调查发现感染并殖吸虫幼虫的后两种螺蛳,感染率分别为0.1%(1/965)和0.25%(5/2 038),而检查1 678只放逸短沟蜷无阳性发现。发现的尾蚴为微尾型,大小213×87μm,具7对空刺腺,腹吸盘下方凹陷呈倒三角形。由于阳性螺蛳发现于斯氏狸殖和泡囊狸殖混合感染区,泡囊狸殖尾蚴、雷蚴未明,故无法分辨判明所发现的阳性螺之虫种。
2.1.2 第二中间宿主 在疫区中检及4种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蟹类,即福建华溪蟹、福建马来溪蟹、角肢华南溪蟹和一待定名新种。4种蟹的泡囊狸殖囊蚴检出率分别为28.0%(21/72)、12.5%(1/8)、4.8%(1/21)和6.3%(1/16)。所有阳性蟹均为斯氏狸殖囊蚴与泡囊狸殖囊蚴混合感染者,而尚有36.8%(43/117)的溪蟹单独感染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未发现有单独感染泡囊狸殖吸虫囊蚴的蟹体。阳性蟹中无论感染率还是感染度均以福建华溪蟹为主为重,这是该蟹为当地溪坑中优势种及有个体较大有关。
囊蚴形态观察与测量:泡囊狸殖囊蚴圆形或近圆形,检测56个,大小平均460.34×480.52(378~563)μm。囊壁单层且甚薄,仅为5μm。囊内蚴虫蜷曲,排泄囊宽大,囊内颗粒稀疏松散,致使两侧肠管细小;以口吸盘与腹吸盘间为明显,约有1/3囊蚴呈空泡状。脱囊蚴虫体长梭形,大小为764.34mm×238.26mm。排泄囊抵咽后下方,宽大,两侧肠管细小。周身布满单生尖刀形体棘。
2.2 泡囊狸殖囊蚴动物感染结果
以各4个及12个泡囊狸殖囊蚴感染2只大白鼠和1只家猫,感染后第56天在家猫粪便中检及并殖吸虫虫卵,第66天猫发生气促、喘息、拒食,2天后死亡。解剖发现胸膜溃烂、粘连。肺脏有多个囊肿及病变点,切开囊肿后,挤出3对成虫,并从囊包内冲洗出大量虫卵。在生理盐水中虫体作不断伸缩活动,取3只虫制成染色标本进行观测,其平均大小,长7.47mm,宽3.20mm,宽长比例为1∶2.33,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分别为0.6mm×0.54mm×0.73mm×0.72mm,腹吸盘略大。卵巢大小为1.09mm×0.89mm,呈二级分支。睾丸形态变异较大,有呈长细形及块状者。所有成虫标本,无论是新鲜还是染色,其体棘都是单生体棘,口吸盘周围较为细尖、密集,为长三角尖刀形,大小为10~12.5mm×87.5~100μm,腹吸盘后较为稀疏,体棘趋小,且排列零乱,未见丛生或裂隙。
粪便与囊包中冲洗液经过滤沉淀,取沉淀加盖破片在高倍镜下检测100个虫卵,大小为71.26(55~81.25)μm×43.64(37.5~48.25)μm,盖宽19.2(15~25)μm,盖高4.8(2.5~7.5)μm。
3 讨论
3.1 泡囊狸殖与斯氏狸殖成虫的比较
两者形态特征非常相似,根据陈心陶等的报告泡囊狸殖与斯氏狸殖的成虫均为长梭形,虫体的宽长比例均在1∶2.3以上,虫体最宽处于体前1/3处。卵巢分支细而多,且与腹吸盘有一定的距离。两者的明显差别仅仅在于体棘形态、虫卵大小和宿主、寄生部位等。泡囊狸殖的体棘为丛生型,只有个别为单生者,而斯氏狸殖则相反,以单生为主,偶有丛生者。泡囊狸殖寄生于狗的肝脏,虫卵大小为88.78μm×50.73μm,而斯氏狸殖则寄生于猫狗等肺脏,虫卵多在80μm以下。
在福建省建瓯市溪蟹中检获的泡囊狸殖囊蚴感染家猫68天后在肺脏,囊包中检及的6只虫体,经压片制成3条染色体标本。虫体形态特征、口吸盘、腹吸盘大小、卵巢形态及位置、睾丸形态等均与陈心陶等的报告相近似,但体棘不是陈心陶报告的丛生为主,而是未见有丛生,全部为单生,只是在不同部位体棘的疏密、大小、形态上有些差异。虫体寄生于猫的肺脏,囊蚴感染后2个月回收率达50%(6/12),可见猫的肺脏为适宜宿主的寄生部位。虫卵也没有陈心陶报告的那么大,仅71.26μm×43.64μm。这样,使泡囊狸殖的宿主、寄主部位、体棘、虫卵大小等特点益发同斯氏狸殖接近以至于无法区别其间的差异,因而詹希美在作包括这2种虫在内的9种并殖吸虫聚类分析时认为泡囊狸殖不具独立性。这种不同虫种成虫相似性增加了虫种鉴别的难度,因此有的虫种只能依靠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特点加以区别。
3.2 囊蚴的比较,显示两者差异明显,成为泡囊狸殖独立虫种的主要依据
泡囊狸殖与斯氏狸殖成虫差异不显著,但囊蚴的差别却是明显的。主要有:(1)大小:斯氏狸殖为420μm上下,而泡囊狸殖为460μm上下;(2)壁厚:斯氏狸殖约13μm上下,而泡囊狸殖为5μm;(3)排泄囊:斯氏狸殖细而黑、居中;泡囊狸殖宽大而疏松,约有1/3在口吸盘至腹吸盘间段有巨大泡状膨大;(4)脱囊:因囊壁厚薄的差别致使斯氏囊蚴比泡囊囊蚴难于脱囊;(5)数量:斯氏狸殖多,泡囊狸殖少,两者比例约在10∶1;(6)蟹体感染:斯氏狸殖囊蚴可在溪蟹中单独发现;泡囊狸殖迄今未见有单独感染,而与前者混合感染,见表1。据此,可使泡囊狸殖具独立性。这种由于成虫相似而依靠囊蚴来定种的情况在并殖吸虫中还有岐囊并殖(P.pergens),有人认为其与白水河并殖(P.paishuihoensis)为同物异名。从而提示并殖吸虫有的虫种的鉴定不能单单根据成虫标本,还要注意生活史的其它阶段。
3.3 泡囊狸殖虽具独立性,但同斯氏狸殖具亲缘性
这两种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和终未宿主一致性,且在第二中间宿主蟹体内混合感染。第一中间宿主由于泡囊狸殖生活史未明,无法辨别其间尾蚴、子雷蚴的差异,但不能排除作为斯氏狸殖的第一中间宿主的螺类也可能为泡囊蚴狸殖的第一中间宿主。此外,泡囊狸殖对人体的致病性可能亦以皮下结节与嗜酸粒细胞增高、发热等为主要病状,而不以肺脏病变为主,还有待日后的证实。致谢 福建省建瓯市卫生防疫站卢程江、叶晓平、吴金有同志参加调研工作,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