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高中物理教材思考论文
高中物理教材思考论文 国家教委1996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 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根据新大纲我们编写了供高中新教材试验地区 试用的新的高中教材。高中一年级教材是为全体学生必修的内容。从高中二年级 开始,根据新大纲分别编写两种要求的教材。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 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 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 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 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 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 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
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 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 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 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 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
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 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 “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
“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 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 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 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 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 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 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 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 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 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 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 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 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
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 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 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 和讲述方式的选择,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力和对物体受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的内容,在教材 的编排上,我们特别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物体的受力分析没有单独列节,而 是分步地提高要求。在第一、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一章只分 析简单的受力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三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 析物体的受力问题。第四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物体的受力问题。
对弹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绳的弹力和平面的支持力。对摩擦力特别是静 摩擦力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讲述摩擦力时,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 势的方向,一开始只限于物体相对于静止物体(相对地面)的情形,而对比较复 杂的情况不作分析。至于摩擦力作为动力的问题,则准备放在高中三年级的专题 中逐步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公式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力的分 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解决。力的正交分 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学习。大力和小力的问题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设有“大 力和小力”专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钻研。
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课本在开始讲述瞬时速 度时,只给出最浅显的说法,即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 的速度,继而以小字(选学)用极限的思想说明了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供学习较 好的学生课外钻研。对加速度概念,在第二章只要求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加速度。为了澄清概念,在节后用花边框的形式将加速度与速度加以对比,以求 学生确切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到第二册讲到曲线运动和向心加速度时,对加速 度的认识还要加以扩展。
第三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例如,关于物体在斜面 上的运动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有关连 接体的问题,在高中一年级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对全体学 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中一年级要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一次到位”。“一 次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 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或较差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三、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教材的叙述对于学生确切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影响,不仅如 此,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 求教材的叙述和对知识的讲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的叙述注意讲清思路,力求简洁、顺畅。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 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 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 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教材的叙述,特别 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 求思路简洁、顺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的基 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
使学生知道解决 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使学生知道推 理的过程;
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 力,希望教材的叙述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教材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 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 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 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 “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在教材编写中,我 们注意了逐步“渗透”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 制变量的方法等,都在书中适当位置如“正文叙述”、“旁批”、“思考与讨论”、“小 结”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渗透或指点,建议教学中对此给予注意。
四、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
就学习过程而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思 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教材中应该有所体现,同时,要求教师转 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 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
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生提出的似乎“出圈”的,但有利于拓宽思路的问题,简单地以“不考”为由而 不去涉及,容易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避免。这 次新编教材,我们初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 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 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 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 论问题的能力。
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 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预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 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新大纲中没有列入“竖直上抛运动” 这一知识点。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 习得。课本在“直线运动”一章的B类习题中安排一个有关的习题,可以让有余力 的学生独立解决。
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 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在一些重要之处,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 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地进行总结。课本中有提示,鼓励学 生自己总结。章后设有“本章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 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以便深入、概括地理解。
五、灵活渗透,扩展知识面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多次对中美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比较,指出中国学 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多,灵活渗透地学习少,应注意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 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点,试着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扩展知识面,引导 学生逐步习惯于灵活渗透地学习。
有些内容适合用渗透的方式学习,一开始不一定要求学生有深入的理解, 经过一段熟悉、积累之后,逐步有所体会,再加以总结提高。对知识要么不讲, 要么就讲深讲透,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其实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运用都需 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书对某些知识的讲法就采用了灵活渗透的讲法,对 这些知识不专门设题,逐步渗透,逐步提高,逐步积累,适时总结,系统提高。
如力的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应用很广泛,用起来也很方便,但课本不 单独设节讲述正交分解法,而在第三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采取渗透的 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习得。又如熟悉“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对处 理矢量的运算很重要。本书也没有单独设节,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告诉学生 需要先取一个正方向,以确定矢量的正负,然后进行运算。经过几次熟悉之后, 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加以提高。为此,书中设有一个专题,讲述“同一直线上 的矢量运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述,或者让程度较 好的学生自己钻研。
对有些在高中阶段无法讲清或不能证明,但实际中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 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而且适用于变力,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 适用条件等,则直接告诉学生,并说明它可以证明,但在高中阶段无法证明。学生知道这一点和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同的。知道这一点,一方面,学生运用这些规 律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给他们留下进一步钻研的念头。
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一定意义上 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地 学习。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相比,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 是比较窄的。在不增加课时、不造成过重负担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扩展学生 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知识面过窄的不足。
课本中设有“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属于扩展 知识面的内容。灵活渗透的学习方式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采取灵活 渗透的方式学习,不必给出某些概念和术语的严格定义,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意, 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开扩了眼界,激发了兴趣,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应该指导学 生学会灵活渗透地吸取知识,并且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教学中,教 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适当给予补充和指点,有条件的,还可以 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其它课外科普读物。
本书的绪言改变了过去用长篇文字叙述的写法,用八个彩页以插图的形式 对物理学的概貌、物理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
同时, 也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一些知识,开扩学生的眼界。绪言中涉及的 知识面很广,不可能逐一向学生讲解,这是灵活渗透学习的一个实例。
六、加强实验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本在编写中 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加强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比新大纲中规定的有所增加,对演 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课文中用【实验】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 演示。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 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希望在教学中 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新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个数比现行大纲略有增多,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 下,实验的比重已有所增加。课本中编入的学生实验比新大纲规定的又增加了“练 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做)”两个。实验要求注意分出层次:前几个实验分条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有的还给出 填写数据的表格;
以后的实验不再这样分条写明。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 在理解实验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 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希望帮助学生独 立完成这些小实验。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 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七、安排好练习和习题 安排好节后的练习和章后的习题,是编好教材的重要一环。这次教材在习 题的编排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
教材中的练习题更注意了题目的针对性。每设一题必须明确目的,或辨析 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 面大,突出重点,力求每道题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练习题的数量较现行教材略 有增加,一般来说,节后的练习为3~6个,章后A类题为8~10个。
教材更加注意了练习题的编排层次,以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 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而设,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 题,综合题少,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
章后的习题分A、B两组,题目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 所学知识的综合。A组为必做题,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
B组为选做题,供学有 余力的学生选做,希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掌握。
题目的内容更注意了联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和现代 科学技术,注意有现代气息。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联系实际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一个好 的传统,新编教材努力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八、注意形式活泼 一本好的教材,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本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朝这方面做了努力,注意使形式新颖、活泼,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 的理解。
在版式上,采用16开本,并在每页的一侧留出一列空间,放置插图、旁 批或留给学生利用。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出了较为宽阔的空间。
在栏目的设置上,以有利教学为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 不同的内容;
在演示实验、重要的公式和定律下,铺设彩色衬底,力求形式活泼、 醒目又不“喧宾夺主”。
适当增加了插图,尤其是情景图和漫画式插图。绪言全部用彩色照片和插 图。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在每章的前面,我们精心选择了科学家(或名人)的一句名言,力求与课 文内容有内在联系,希望先哲们的思想能够对学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这也是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希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