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会计理论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电算会计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管理体制论文
  • 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CPA行业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会计审计 > 会计理论论文 > 电视艺术理论研究论文:基础理... 正文 2020-01-15 07:27:29

    电视艺术理论研究论文:基础理论类研究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电视艺术理论研究论文

    电视艺术理论研究论文 一 关于社会改革深化的时代大潮与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建设自身深化 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深化的对应关系,即电视艺术理论批评建设与美学的深化应当取决 于并对应着整个社会改革大潮的深化,本来是老生常谈的一条原则。因为马克思 主义的根本原理之一,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 论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生命在于它或迟或早能指导实践。但是,较长时期以来, 无论是文学还是电视艺术领域,每当创作的实践顺应整个社会变革思潮的前进, 冲破了现成理论框架的束缚,即现成的理论已经阐释和概括不了新鲜的创作经验, 甚至已经证明现成的某种理论指导是有悖于创作的发展时,我们往往不是科学地 考虑理论自身应当如何调整、充实和发展,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创作“越了 轨”。这种僵化的思维定势不仅妨碍了创作的繁荣,而且也自然损害了理论自身 的声誉和尊严。

    物极必板。于是创作界有了一种责难理论、甚至排斥理论的呼声,理论界 自身似乎也有人提出了一种索性主张建设“与创作实践根本不搭界”的“纯理论” 的主张。而日新月异的创作现实,又总是对应着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潮的,因此这 “纯理论”也就自然与社会改革“不搭界”了。

    我不否认,文学、电视艺术理论建设尤其是美学建设确实都应有专门人才 侧重于对艺术本体进行高层次抽象思维的“纯理论”建设。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艺 理论之所以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都还不够发达,恐怕也多少与我们缺乏 这种“纯理论”建设有关。这一点,只消把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 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作个比较,便看得非常清楚。黑格 尔曾指出中国哲学思辨不发达,连孔子的著述也只是“道德箴言”。翻一翻李约瑟 的《中国科技史》,也可以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在中国,代数学很早就很 发达,而几何学则不然。这大概是因为代数重在“求算”,而几何则重在“求证”。

    凡“求算”的都很早就算出来了,如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就早于欧洲人一千多年 推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著有《缀术》、《九章术义 注》等书。但凡“求证”的则很晚才证出来,如古希腊就已发现的几何学上的欧几 里德定理,我们一直到明朝才由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译介过来。这些都足以 证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实际存在的这一弱点。说它是弱点,因为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这个意 义上讲,呼吁整个电影理论建设中应有专门人才去从事这种“纯理论”建设,以促 进理论思维的深化和提高,自有其合理性和迫切性。

    但即使是这种“纯理论”建设,我以为也必须对应整个社会改革深化的大潮, 也必须从整个社会改革深化的大潮中自觉汲取动力。从发生论的观点看,无论是 文学界还是电影界,新的理论研究思潮和新的批评方法的崛起,从根本上讲,都 是既起因于对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思潮的观照,又是整个社会改革、开放 的时代思潮在审美领域里抽象思维成果的直接体现。试想,没有社会改革、开放 的总背景,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些新鲜思维成果,如阐释学、现象学、符号学 和意识形态分析、精神分析方法等等,能引进到我国新时期的文艺理论批评领域 里来吗?文学、影视艺术理论批评的日趋细密化、理论化、科学化,是对应着整 个社会改革的深化,理论批评自身也随之深化的必然结果。而且,一个国家电视 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的建设,无论是实践性强的理论建设还是所谓的抽象性强的 “纯理论”建设,都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它的经济实力及文化传统。因此, 在我国,理论批评要深化,要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需要建立自身的 尊严和相对独立的品格。但无论如何,文艺理论批评思潮的深化,只有更自觉地 对应整个社会变革思潮的深化,并自觉地从中汲取动力,才是有源之流,才能形 成浩博之势。

    二 关于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与对我国电 视艺术创作的直接科学抽象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前一问题的深化。无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既是一个历 史积累和横向借鉴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现实的创作实践经验进行直接抽象并上升 为理论的范畴和逻辑体系的过程。这两者虽有区别,但归根结底是统一在理论形 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直接从创作实践经验中进行科学抽象并建构理论体 系的任务极其艰巨,而任何个人的才智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包括刘勰那样的大师, 也很难说全靠这种直接抽象建构他的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借鉴和吸收古代和外国 的间接思维成果。新时期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些新 鲜思维成果被介绍进来。这是大好事。因为从宏观上讲,开放带来的认识线索的 多维化和理论批评的多样化,是以承认事物本身(包括影视艺术)的复杂性、整 体性为理论前提的,它打破了那种僵化的大一统的简单的理论批评模式。从微观 上讲,开放引进的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新鲜思维成果,有助于电视艺术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向细密化、科学化,以利于对电影活力(从创作到发行放映乃至批 评研究)的各个环节和局部进行深入的、精细的研究剖析,推动我们电视艺术理 论思维的日益全面和科学。但我感到,文学、影视界有一批最富创造力、最有潜 力的理论新秀,其兴趣和希望似乎较多地寄托在对西方文艺理论间接思维成果的 吸收上,他们往往倾其精力研读和套用这些间接的思维成果,写出了一批不仅在 观念上、方法上,乃至在思辨上、文风上都“东施效颦”式的文章。甚至有人还从 西方生吞活剥地“借”来一种批评模式,然后用以“读解”某一部中国电影或电视剧, 最终证明西方批评模式的“正确”和“灵验”。这是不足取的。倘陶醉于此,我很怀 疑在理论上能真有建树。因为建设新理论的难点,恐不仅只在如何借鉴和吸收间 接思维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天的时代水平上把间接的思维成果消化,并 同直接的对我国创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 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我国著名的电影美学家钟惦fěi@①先生生前就反复 强调过:“电影美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既要从银幕上去寻求,更要从银幕 下受其感染的观众中去寻求。”(注:《电影美学・1982后记》第344页,中国文 联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此言极是。

    我这样说,是基于确实感到这种结合有加以强调的必要。当然,西方文艺 理论批评的新鲜思维成果,自有其不可否认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但从宏观的 战略意义上看,我们仍须保持一种科学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例如, 有一位青年学者著文介绍说,西方的文艺理论表现为越来越远离创作实践,它们 仅仅对文艺现象作形而上的阐释,并以脱离形而下的创作经验而自豪。这种鄙视 创作实践并不以指导创作实践为己任的理论,虽然很难说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因为实际上它最终还是要以各种形式作用于文艺思维和文艺实践的),但它的 弊端和不足也是明显的。有时连一个一说就明、一道就破的文艺现象,也要用一 连串的繁琐概念加以玄虚的描述。至于西方美学中各派分庭抗礼,各执一端,相 互否定而在理论范畴和逻辑体系上较少渗透互补的情况,更是多有存在。因此, 有鉴于我们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我仍然主张既注重纯粹思辨的理论演绎能力的培 养,也更注重用对直接经验的归纳来弥补其不足,并以此来沟通理论与实践间的 信息交流;
    主张既注重借鉴和吸收间接思维成果,也更注重直接从现实经验中进 行科学抽象;
    主张既注重防止以整体意识和大一统观念去制约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思维的多元化发展进程,也更注重提醒潜心从事于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 的某一学科分支的微观研究的同志,能正确估量本学科分支的微观研究在提高全 民族电影文化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两者相辅相成,结合互补,才能较少 片面性。三 关于我国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的建设,乃至整个电视文化的建设,需 要具备一种“着意于久远”的战略眼光的问题。

    应当承认,无论从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的需要看,还是从电影 创作日趋繁荣呼唤理论引导的需要看,我们的电视艺术理论批评都是有愧的。造 成这种滞后现状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恐怕有一条是很重要的,即我们 缺乏一种“着意于久远”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眼光。

    目前,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还很难说得上已经深化。现状是:就 电视艺术批评与美学研究队伍而言,似乎还未能在宏观的战略眼光下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人才。北京虽然有专门的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电视艺 术家协会,三家的理论队伍却各自为战,缺少分工协作;
    此外的理论批评队伍则 大都从属于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将理论建设的使命附属于播出单位,理论批评 联系实践的优势明显,但其独立品格和尊严恐难以保证。但令人欣喜的是,自近 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都先后建立或开始筹建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这必 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不少高等院校文科也纷纷开设影视艺术理论与电影美 学选修课,一支由高校从事影视艺术教学的师资组成的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 研究的生力军正在形成。尽管如此,就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建设而言,由于 缺少战略考虑和统筹安排,影视艺术理论研究、影视艺术作品批评和影视创作规 律探索,在目前还基本上是混为一体的。这也不利于理论批评的深化和科学化。

    这三方面应当有区别也有联系。从事具体研究工作的同志也应发挥自己的优势, 侧重于在某一方面有所深化。这样,理论思维和批评水平才可能改变平庸浅薄和 就事论事的局面而强化理论深度,才可望顺应社会改革大潮的深化,升腾到更加 科学化、细密化的新水准。至于影视艺术美学,才可能在此基础上真正进行哲学 领域里形而上的抽象、概括。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所言:“审美的最高境 界是哲学。”这样,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建设才可望作为“着意于久远”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

    四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是老一辈文艺家、电影家的夙愿。我的 恩师钟惦fěi@①先生,早在五十年代,便“不甘寂寞,想写一本电影美学”(注:
    《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见《钟惦fěi@①文集・ 下》第8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但一场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令他蒙冤罹难。二十余载,只能在写检讨中过日子。直至年逾花甲,才在新时期抱病组织班 底,受命主编《电影美学》。只可惜,仅仅出完《电影美学・1982》和《电影美 学・1984》,病魔便夺走了这位“松竹梅品格皆备,才学识集于一身”的电影美学 家宝贵的生命。但他留给我们的千古文章,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 也为我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美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和要领。我们应当认 真继承,反复领会,付诸实践,受用无穷。

    在周扬为《电影美学・1982》所作的序中,钟惦fěi@①融入了自己数 十年来对电影美学研究的思考成果(据笔者亲身经历,知周扬这篇序的起草者即 是钟惦fěi@①)。他指出,八十年代初,“哲学美学研究之风大甚,而艺术诸 门类则多忙于自身的实践,无暇顾及这方面的事情,这种状况应该改变。”这篇 序精辟地阐明了建设中国电影美学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是“电影美学的根本 问题还是由电影与社会的关系决定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的最终目标 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建成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观念并在物 质上和精神上高度发达的社会,这既是我们的政治纲领,也是我们的审美理 想。”“没有这样的审美理想,电影美学就将失去它崇高的目的和本身应当具有的 魅力。”二是“我们的电影,正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为人民的,首先是为劳动人民 的。”“近五十年和更长时期的中国电影,应该成为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所 谓精通业务,就是要懂得业务自身的历史和现状。轻视自己的传统和经验是不对 的。”三是“电影是一门国际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决不可以闭目塞听,固步自封”, 要善于吸取西方电影美学中适合中国国情的营养,“为我们所用,而不是‘随风飘 去’”。四是要“建立良好的学风”。“美学上有些问题争论了几百年,几千年,至今 没有结论。我们的学术和艺术正是在这种争论和不同艺术风格的竞赛中逐渐有所 进步和有所突破的。”(注:见《电影美学・1982后记》第1~4页,中国文联联 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 上述四条,从指导思想到研究思路、再到学风建设上,为电影美学研究及 其学科建设提出了极为重要、精辟的意见,是我们后学者创建电影美学体系的宝 贵精神财富。此外,新时期以来,钟惦fěi@①还就电影美学课题,发表了一 系列闪烁着真知灼见光芒的论文,如《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 影美学》(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8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电影美学问题・序》(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196页,华夏出版社1994 年版。)、《回声――电影美学札记之一》(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 230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拟〈电影美学〉序言》(注:见《钟惦fě i@①文集》第25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电影美学的追求》(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29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论电影美》(注:
    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41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论社会观念与 电影观念的更新》(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453页,华夏出版社1994 年版。)、《电影美学・1984编后记》、《平安里美学――又说〈乡音〉》、《致 〈电影美学〉写作组诸同志》、《电影学的思考方向》等。他深刻指出:“美学 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电影美学尤其如此。它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 社会学、心理学诸方面,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显得更突出,而且在艺术诸门类中也 具有边缘性,使它既从诸联系中认识它之所以成为综合艺术;
    又从区别中把握电 影的特性。这就是我们的美学不等于政治,却比政治更深;
    不等于世界观,却比 世界观更具有实在的内容的粗略叙述。不比诸姐妹艺术源远流长,造诣高而且深, 却使诸姐妹艺术在银幕上发出难以磨灭的异彩。电影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艺 术家可以不承认它,但更严峻的还在于它是否承认艺术家。” 这段话,字字珠玑,不仅对电影美学建设,而且对电视艺术美学建设,都 具有明鉴作用,足以令我们深长思之。

    五 论及电影美学,钟惦fěi@①先生还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电影美学一刻 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广大观念。这是我们的电影美学意识中最根本的意识。”这话, 同样适用于受众面更广的电视艺术美学。

    电影观众学即电影接受美学,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再玄妙的 电影,倘无观众,是无法实现其价值的。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创作,提倡适应大众 的审美需求,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也出现了那种以“玩艺术”为宗旨的令大众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发行拷贝数几乎为零的如《雾界》这样的作品。因此, 我们必须劝导电影艺术家们,万勿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脱离大众的审美需 求,搞贵族艺术,这是决无出息的。但这只是重要的一方面。同等重要的另一方 面,是必须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下功夫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须知,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乃是为了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在提高的指导下去适 应,适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这才是全面、正确、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产和 文化消费关系的正途。

    勿庸讳言,无论在电影领域,还是在电视艺术领域,时下对“观赏性”的认 识,都存在着必须引起严重关注的片面性。一种是远离大众审美需求,无视观赏性。如前所述,这较易识别,其谬误 显而易见。

    另一种是盲目追求观赏性,片面抬高观赏性的地位和价值。这往往是在“尊 重观众”的唯物史观旗号下堂而皇之地进行的,因此,较难识别,常常以假乱真。

    其实,所谓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原本不是同一逻辑起点上抽象出来的同一 范畴里的概念。前者是以观赏者的接受效应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接受 美学范畴:后两者均为以艺术品自身的品格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作品 美学范畴。按照语言学、逻辑学的规范,要求在同一逻辑起点上抽象出来的概念, 才能在一定范畴里进行推理,从而保证判断的科学性。显然,硬将观赏性与思想 性、艺术性拉到同一范畴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是欠科学的。更何 况,观赏性虽然与思想性、艺术性有联系,但决定它的主要因素不是艺术品自身 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而是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譬如, 电视连续剧《孔子》,在山东大学从事儒学研究的教授们那里,看得津津有味, 观赏性甚高;
    而在文化素养较差的城市“盲流”那里,却知音寥寥,观赏性甚差。

    由此可见,观赏性与作品本身关系并不直接;
    决定它的,倒是观赏者的人生阅历、 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再,观赏性还是个变量,而非恒量。昔日的“毒草”,今成 “重放的鲜花”。如老舍的《茶馆》,五十年代演出,因其舞台上烧了纸钱,适逢 “一化三改造”刚过,于是被斥为“替资本家招魂”,观赏的结论是“毒草”;
    而新时 期以来,只消于是之先生在北京人艺舞台上一站,便被观赏者赞为“一身都是文 化”,《茶馆》成了传世之作。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条件下,审美接受空间不同, 观赏效应亦迥异。评委们评奖,在审看间里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看,与回到家 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看,其观赏效果能一样吗?惟其如此,以接受美学为一 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计,倘给观赏性下一定义,则至少应表述为:它虽然与作品 的思想性、艺术性有联系,但主要取决于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 趣,以及观赏者与作品发生关系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审美空间的一种综合效 应。这是极为复杂的。

    我这样分析观赏性,绝非咬文嚼字,更不是玩概念游戏,而是事关电影美 学和电视艺术美学建设的大计。理论思维与美学思维的失之毫厘,势必造成创作 实践里的谬以千里。此类教训,历历可鉴。

    强调科学地认识与清醒地追求观赏性,不仅因为这攸关电影和电视艺术接 受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还因为这关系到全民族的美育。美学与美育,关系 密切。美学是美育的理论指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大众的美育水准,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文明的水平。本世纪之初,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石 破天惊地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兼容并包,广纳人才,造就了一个为中 国新文化运动乃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好组织准备的新北大。而新中国诞生之后, 我们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误把美育当成资产阶级的东西,在教育方针里剔除了美 育。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只消看一看“文化大革命”种种毁灭人性、践踏人的尊 严的丑行劣迹,便令人痛心疾首。事实雄辩地证明:就人的综合素质而言,德育、 智育、体育当然重要,但美育却万万缺少不得;
    德育不能代替美育,而德、智、 体三育之中,却都须贯穿美育。美育对于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激 活人的创造能力、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都极为重要。据说,当代脑科学的最新研 究成果发现: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源于智商,更源于情商,且情商的作用远 甚于智商;
    不仅源于左脑,更源于右脑,且右脑的能量大约为左脑的十万倍。电 影和电视艺术是两门受众面极广的艺术,它们作用于大众的审美神经,正、负面 效应都极明显。如果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为指导,始终把电 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纳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范畴,那么,我们的电影和电视艺术创 作就能面对着市场经济大潮下强大的媚俗思潮而保持清醒、明智的头脑,处理好 适应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片面地认识和追求观赏 性,盲目地媚俗从俗,那就势必弱化、消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败坏大众的审美情趣,其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中华民族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便是靠极具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艺 术精神。所以,电影接受美学和电视艺术接受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便应是 科学地认识和清醒地追求观赏性。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非下加木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电视艺术理论研究论文:基础理论类研究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