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会计理论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电算会计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管理体制论文
  • 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CPA行业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会计审计 > 会计理论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1000字 [社会... 正文 2019-09-23 07:33:32

    社会心理学论文1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篇一 《浅析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偏见与歧视》 摘要:偏见与歧视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关于这方面的 研究,国内比较少,而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一个叫 做“拼图教室”的活动正是西方学者借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的方式。偏见与 歧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社会的顽疾。如何减少 甚至消除偏见是社会心理学家乃至整个社会一直思考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其措施 有:加强交往,加深联系;认可彼此平等。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偏见;歧视;拼图教室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2013)23-0080-02 1971年,德克萨斯大学的埃利奥特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开展了一个名 为拼图教室的活动,试图以此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当时的情况是虽然学 校废止了种族隔离,但是非洲裔、西班牙裔和英裔的美国学生却不喜欢在一起上 课,到处都有严重的学生斗殴事件发生。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观察发现班级里充 满竞争气氛。老师提问,学生竞相举手要说出正确答案。从差一点的学校来的学 生(一般是非洲裔、西班牙裔的学生)会因与那些似乎有更多的教育特权的学生竞 争而感到不自在,因此越来越少参与课堂的互动。而后一些英裔学生开始认为非 洲裔、西班牙裔学生很笨,而非洲裔西班牙裔的学生则开始怨恨英裔学生。学生 间相互的偏见很快引发了暴力事件。

    阿伦森和同事们注意到了这个困难的局面,并且意识到为了改进事态 的发展,学校的气氛要从竞争性变成合作性。如果他们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相互合 作,他们就能学会更好地相处。头脑中有了这样一个目标,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 便开发了拼图教室。

    也就是说,为了减少偏见、减少由偏见所致的斗殴事件的发生才有了 拼图教室的发明。这也说明偏见与歧视越来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 文通过阐述“偏见”与“歧视”的概念、阐明它们产生的原因从而探索有利的解决办 法。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 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 感和消极信念,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群体的行为意向。虽然是社会性动 物,但我们往往倾向于仅选择隶属于几个感觉比较好的社会群体。即使我们对其 他群体知之甚少,但有人感到,喜欢自己的群体而不讨厌那些非隶属群体很困难。

    形成对某一社会群体的敌对观念就被称为偏见。歧视则是指由偏见的认识和态度 引起的直接指向偏见的目标或受害者的那些否定者的消极的行为表现。歧视源自 偏见。有歧视的行为,必有偏见的认识和态度。例如,一个对黑人有种族偏见的 白种人,极可能认为黑人都是无知和危险的,并因此不喜欢和憎恨他们,并且有 可能表现出歧视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自身的 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影响,这就使得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了某种倾向 性。在这种倾向性的基础上,经过错误的逻辑推理形成了对事实的歪曲认知,从 而产生了对认知对象的偏离客观的、否定性的态度。

    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当初“孔雀东南飞”的内地人被当地人看作是 “淘金的”。之前去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的中国人被认为是“赚钱的”,就像陈可辛导 演的《中国合伙人》里面所陈述的那样,美国人以为来美留学的中国学生都想扎 根美国。虽然目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在求职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还是 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对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偏见与歧视也是非常普遍的。

    二、产生“偏见”与“歧视”的原因 1.第一印象与刻板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 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这为“人际知觉”。“偏见”产生的最初原 因即来自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 身体、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印象,这种初次获得的印象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互相间 的关系,往往是今后交往的依据。譬如交女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 好,难谈成。然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 料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有偏差,极有可能产生偏见和误解。另外, 构成人际间偏见得还来自“刻板印象”。与自己有明显不同的人,尤其容易使我们 产生偏见。比如,我们会以穆斯林女人的穿戴来评判她们,认为她们是被要求把 自己完全遮起来的,但许多年轻的穆斯林女子却以穿遮头的衣物来显示她们的宗教并且以这种传统为骄傲。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只是依据一些间接的资料,此种 资料又多与事实不符,而当事人却坚信不疑。刻板印象一形成,对人的判断十有 八九要出偏差。而人们又难以完全摆脱刻板印象的影响,因为人们要接受各种典 论的作用。

    2.个体持有偏见有利于维持自我优越感 通过对他人的歧视来获得优越感,这是一种普遍心理。当我们觉察到 威胁的时候,要避免偏见尤其困难,因为它有助于维持自尊感。心理学家史蒂文 费恩和史蒂文斯班瑟在1997年通过一系列实验说明了这一倾向。在其中一个实验 中,他们要求被试者做假的智力测验,然后给他们一个假的分数,告诉他们做得 好或者做得不好。该研究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进行,在那里,学生们普遍对犹太 女性怀有成见。在被试者得到测验结果之后,被要求评价一个犹太女性的人格或 一个非犹太女性的人格。费恩和斯班瑟发现智力测验做得不好的人会对这个犹太 女性做更多的负面评价,而那些通过测验的则给予其正面评价。他们也发现,智 力测验没做好的人在负面评价了这个犹太女性后,一致体验到了自尊的提升。这 个结果说明,人们通过贬低其他群体中的人来补偿他们自己的失败。另外偏见有 助于我们相信自己的文化比其他的好。我们重视自己的文化,因为我们得依靠它 提供的认同感来获得生活的意义。我们可能感受到所在群体文化更优等,也可能 通过贬低其他群体的文化重新确认自身文化的优越性。

    3.社会群体间的利益摩擦冲突导致了偏见 社会群体间经常会争权夺利,而且当一个群体的成员没有他们所认为 的那样成功,他们会在另一个群体成员身上发泄他们的挫败感。1940年,耶鲁大 学的卡尔豪弗兰德和罗伯特塞尔斯发表了一项阐述这一倾向的研究。他们查阅了 1882―1930年之间的美国南部黑人的经济条件和被处私刑的记录。在那个时期, 美国南部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棉花。一个较好的经济指标是每年棉花的价格。

    调查发现,在那些棉花价格低的年份里,黑人被处私刑的次数却变多。这说明白 人农场主通过野蛮地报复黑人来发泄他们的挫败感。当然这有其历史根源,正如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美国对黑人的偏见,是可以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找到其根 源的,如奴隶制。奴隶主对待黑人家庭的态度,到南方谋利的北方人对黑人的剥 削,以及南北战争后,重建南方中的某些错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偏见的理论也 强调经济因素。正如考克斯所讲:“种族偏见是剥削阶级在公众中宣传的一种社 会态度,其目的是把一些群体诬蔑为下等人,以便证明对这个群体的剥削和对其 资源的掠夺是合理的。”三、“偏见”与“歧视”的防治措施 1.加强交往、加深联系 多年来,让彼此交往,加强彼此沟通是减少群体间偏见最有效的方式。

    这也是拼图教室构想的出发点。阿伦森和同事们开发的拼图教室背后的想法比较 简单。在拼图教室活动中,研究者需要创建团队以保证每一组中都有不同种族的 学生。为了创造一个合作的气氛,则要给每组一个需要很多信息才能完成的任务。

    给每个团队中每个学生一部分信息,这就意味着每个团体成员不得不参与到他的 团队中去完成任务。也就是说,给了每个成员一块“拼板”,他们必须合作来完成 拼图,由于学生们开始合作,他们渐渐地学会了相互之间和睦相处。的确正如心 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鼓励两个群体为共同目标一起工作,会使他们因为要依 靠彼此而培养相互间的信任感,从而加深相互依存的感情,减少偏见。

    1945年,姆扎弗尔谢里夫进行了如何让群体彼此和睦的研究,这是该 方面最早的研究之一。他在俄克拉荷马州的罗伯斯卡弗州立公园组织了一次男孩 野营,这些男孩在此之前都互不认识。谢里夫以相似的背景和体貌特征来细致地 挑选营员,把他们随机分成两队。他让两队人相互竞争,争夺奖品。结果不久后 出现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对内团结,对外攻击性很强。内部团结也证明了之前的 两个设想:一是有某些共同经历的群体(比如相似的背景)比没有共同经历的更容 易彼此相处融洽;二是如果人们在适当的条件下共存,他们会了解彼此更多,从 而变得喜欢或至少包容对方。接着,谢里夫在营地制造了多种紧急情况,两个团 体不得不一起来解决问题。最后,他发现团体间的偏见明显少了。这证明了加强 交往、加深联系能减少偏见。

    2.认可彼此平等 心理学家指出为了使两个群体相处和睦,两者都必须认可彼此平等的 概念。而如果一个群体认为他应该处于支配地位,那么这两个群体就不可能和平 共处。教派之间的斗争足以说明这一点。宗教法庭是一个企图消灭所有异教的人 授权的机构,许多人由于它而遭受迫害。西班牙第一审判长托马斯将当地的犹太 教徒、新教徒以及摩尔人拖到法庭上折磨他们,要求他们放弃对自己宗教的真诚, 还把许多“假装转变”的人绑在树桩上活活烧死。1942年,他又将所有未转变的犹 太教徒从本国驱逐出去。教派之间如此不平等,一方可以随意地践踏另一方的信 仰与尊严,怎么可能做到和睦相处呢如果依旧不平等,那么偏见与歧视会一直存在下去。如果这个时候有少数群体成员有机会处于适当的情境中,反驳其他群体 对他们的负面刻板印象,偏见就有可能慢慢减少。

    此外,整个社会要培育一个崇尚文明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要营造一个 全社会的反歧视文化。例如媒体必须宣传平等的和谐概念,而不能充当发泄仇恨 的工具。教育上也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思维方式和包容万千的宽广心态。

    相信随着文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歧视是一种野蛮的行为,并 且致力于营造一个没有偏见与歧视的平等公正社会。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篇二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与贫富差距》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贫富差距 的扩大对民众的社会心理造成了一定冲击,也必然影响到社会和谐。文章对我国 目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进行总结,对这种差距导致的某些社会心理进行分析,最后, 就如何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促进和谐社会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心理学;贫富差距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国已成为一个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国家。社会心理是社会现实的 反映,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且敏感的问题譬如上述的贫富差距问题,势必会在社会 心理上得到及时且较大的反响,而这种反响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国贫 富差距拉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给社会各阶层、各个 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广,其在社会心理及社会和谐方面的影响更为强烈。本 文拟针对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状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做一初步分析,进而对 如何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提出看法。

    一、贫富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平均化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得到一定遏制的同时,却 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了另一个极端,贫富差距逐步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目前,我国近6000万成年人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确定的贫困线,同时我国已产生了一个约400万人的富有阶层(人均拥有财产 都在100万元以上)。据资料统计,当前我国占家庭总数约20%的最贫穷家庭仅占 社会全部家庭收入中的5%左右,而占家庭总数约20%的最富有家庭占社会全部 家庭收入的50%。其次,城乡之间的差距。建国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一直存在。据统计分析,1998年城市居民中收入最高的占全国家庭总数20%的家 庭,同农村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户相比,差距约13倍,城乡居民之间的实际收 入差距很明显。再次,行业之间的差距。在国有垄断性行业、外资企业、效益好 的民营企业内就业的员工,不但工资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还且还有各种奖 金、提成、分红以及住房、保险等隐形收入,而一些企业由于受国家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因企业内部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原因,长期外于停产半停 产状态甚至破产倒闭,企业职工的收入相应受到影响甚至没有保障。最后地区之 间的差距。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已普遍接近或超过1:4, 其中东部地区和诸如贵州、甘肃等省份的差距已接近1:7甚至更高。可以预见:
    随着业已形成的优劣环境,随着各类人才的“孔雀东南飞”,随着中西部资源的廉 价东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已经拉大的地区差距可能还有进一步拉大趋 势。

    二、贫富差距产生的社会心理对和谐社会的不良影响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是和谐的。但是总体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 没有利益冲突。由于过去我们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至于社会发展滞后于 经济的发展,与此相伴随,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从经济增长规律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存在一定的经 济差距是正常的,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差距拉得过大,必然会造成诸多 方面的严重后果。其中,在社会心理方面产生的不良后果显而易见。首先是导致 公众的心理失衡。中华民族一向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心理,改革开放之前, 实际上实行的“平均主义”导致了全社会普遍贫穷,但公众的心理基本上是平衡的。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在一二十年内骤然拉开,人们的心理天平猛 然失衡,心灵受到强烈撞击。部分民众的心态长期处于不安、失落、惶惑和焦虑 之中,尤其在看到一些人依靠手中的权力和非法手段,发不义之财,过着奢靡的 生活时,民众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迅速蔓延,萌发并不断产生一种“仇富恨富”心理。

    这种情况,如果没有适当的方法予以疏导和宣泄,就可能危害社会和造成冲突, 威胁社会稳定及安全。其次,还致使多数人求富心理失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 的生活水准有了普遍提高,但人们的满意度并没有同生活水平成正比。一度流传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说明了生活水准的提高对缓解社会矛盾、 消除不安定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多数人都感到自己 相对贫困,自己是穷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剥夺”,而那些处于温饱或贫困状态 的人们,他们的挫折感必然更为强烈。应该注意的是,挫折能引起承受者的情绪 愤怒,而且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果某种挫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因素使 受挫者众多,那它可能产生的反社会行为就不能不给予重视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另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就是激活了部分人冒险求富、 违法求富心理。一些人在富起来以后,个体价值本位意识张扬,不思回报社会、 造福乡梓,而是胡作非为,横行地方。一些恶人热衷于谋权,金钱在他们手里似 乎是万能的“魔棒”,可以换来一切。一部分地方腐败官员对这些人没有给予应有 的打击,这种现象反映到社会心理上引发了一种“示恶效应”,造成并强化了人与 人之间不平等的感觉。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古老的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主要就是 体现公平。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使我国的贫富差距控 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 题。

    应该看到,效率与公平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只有二者兼顾,把效 率和公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总的目的,这也是和谐社会 的应有之意。

    毋庸讳言,诸如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官商勾结、行贿受贿等多种社 会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成员经济收入的差别,而经济收入的差别 已经在社会层面显示出不良后果,即导致社会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减少,低收入者 增多,社会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已迫在眉睫,正 如胡锦涛讲话所提出的观点,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 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 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 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 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三、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 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十七大报告,“社会和谐”或“和 谐社会”的提法随处可见,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年来我们党对于社会和谐的 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根据我党关于社会和谐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针对贫富差距产生的社 会心理状况,依据社会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就社会心理的 优化途径作如下思考。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从全局“做大 蛋糕”。社会公平的前提是财富的极大丰富,否则就会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错 误公平观。国家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 态势。同时努力加快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从而缩小成本和代价。社会转型持续 的时间越长,体制转轨的速度越慢,社会所付出的代价越大。

    第二,从宏观层面构筑社会安全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城 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相关福利机构和其他制度性安排:努力为下岗 职工和失业者创造边缘性就业机会,建立职业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其素质;规范 劳动力市场,加快人才信息流通;在农村,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从制 度上保证成本的最大节约和效率的最大发挥,加大农业的投入,积极减轻农民负 担,探索因地制宜的税收政策。

    第三,探索真正代表公平的分配制度,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公平分配 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基本前提。公平的收入分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 平,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公平。每个人不管他的出生、能力、 背景如何,社会都应为他的发展提供同样的机会,这就是起点公平,起点公平包 括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每个劳动者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利。过程的公平就是指 人们在竞争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实现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过程公平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源泉,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分配结果的 公平,就是社会的一切财富和利益要均衡分配于全体公民,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当然,结果的公平并不是意味着平均主义,收入差 距是必然存在的,但这个差距必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在社会各个收入阶 层都能认可和接受的程度。

    第四,加强社会整合功能,建立畅通的流动机制和沟通渠道。社会系 统的结构要素面临着新的整合,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面临着怎样“洗 牌”的问题,这就需要有全局的高瞻眼光,进行制度的创新和完善,逐步建立高 度整合的制度,形成一个覆盖所有阶层的心灵的沟通网络,淡化阶层的边界,提 升整个社会的亲和度和人文关怀,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胡锦涛曾对和谐社会的特征作了简要的概括和论述,他指出:我们要 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据此,遵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把缩小贫富差 距置于社会心理学视野,必然大大有利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社会心理学论文1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