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论文3000字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论文3000字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3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 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 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 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 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 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 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 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 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
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 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 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 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 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 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 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 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 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 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 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 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 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 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 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 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 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 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 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 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 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 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 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 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 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
我们可以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这些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 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 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 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
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 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 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 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3000字论文篇二 《社会主义运动的探讨》 摘要: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十月革命 的爆发和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了有十几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以及与阵 营关系亲密的一大批表示信奉社会主义的国家。90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 解体,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运转入低潮。这一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过程 和原因由此一直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是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尤其是社会 主义国家对外战争与冲突的角度来研究和总结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这不 仅对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可为有效地处 理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的对外关系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字: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社会主义冲突国家战争 正文:
1.战争与冲突的涉及面 1945—1991年间,社会主义国家共发生对外战争、冲突和军事行动16 场,直接参战或卷入冲突的共11个国家,为: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 兰、保加利亚、民主德国、中国、朝鲜、越南、柬埔寨、古巴,占社会主义国家16国总数的约70%;其中两个最大最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直接卷入的 战争和冲突分别是4场和6场。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另外5个未直接卷入战争和冲突的国家并非完全 超脱于外,它们的国内局势与外交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战争与冲突的影响:
南斯拉夫: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后期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两度 恶化,苏联向南斯拉夫施加军事压力,“整师整师的苏联坦克开始出现于南斯拉 夫边境。
罗马尼亚: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苏军又在苏联、保加利亚和 匈牙利同罗马尼亚接壤的边境上集结军队,使罗马尼亚十分紧张,罗马尼亚总统 齐奥塞斯库发表声明谴责苏联出兵,并向罗马尼亚军队发出了总动员令。
阿尔巴尼亚:中苏交恶后,阿尔巴尼亚因为支持中国,受到了苏联的 军事压力,采取了全民皆兵的国家战备体制,这是一段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历史过 程;
蒙古:中苏关系恶化后,“1967年3月,蒙古与苏联秘密签订在蒙古境 内部署苏联军队的协定,由双方的国防部长签字。苏联驻蒙部队和武器装备,分 布在乌兰巴托四个区、全国十八个省中的十五个省、六十四个县,使用土地4139 平方公里,共建有机场7个,兵营55座”;而蒙军则“重建作战诸兵种,配合入蒙苏 军来对付中国。
老挝:越南入侵柬埔寨后,老挝受到越南严密控制,“越南在老挝驻 有五、六万军队,近万名专家、顾问和秘密警察,操纵着老挝的军事、政治、经 济、文化宣传以及对外事务等各个方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定,社会主义16 国均直接或间接地卷入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战争与武装冲突的漩涡。
2.战争与冲突发生的频度 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1场;发生于50年代:2场;发生于60年代:5 场;发生于70年代:6场;发生于80年代:2场。
3.战争与冲突的强度 大规模的局部战争2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两场战争就其持续时间、投入兵力、作战方式、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当代历史上 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4场:越南抗法战争、阿富汗战争、柬埔 寨战争、中越边境战争。这些战争成为世界持续多年的热点问题,在国际关系的 发展演变中亦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余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共10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关于战争与冲突强度的划分标准遵循国际上的通行惯例,主 要是依据参战的人数和战争的激烈程度,但若在国际关系意义上考察,其重要性 并不一定与强度成正比。例如1969年的中苏边境武装冲突,虽然双方直接投入的 兵力各为数百人,充其量为营级或团级规模,仅仅是一场低烈度的武装冲突,但 它的影响却极为强烈和深远。其一是对两国的国内局势产生强烈冲击,中国为此 下达了战备动员令,举国进入临战状态;其二是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美 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对此作出的评论是:“当今世界上最深刻不过的斗争 也许是苏联和共产党中国之间的斗争。这就是使我们同北京和解具有紧迫感的因 素。
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很 长时间内主导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轨迹,社会主义阵营内国家关系的建构基础亦基 本上循着这条轨迹,两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充分反映了当两大阵营发生碰撞时社会主义阵营同气相求的基本立场。但社 会主义国家关系并不能因此而排除自身利益的诉求和安全的需要,即便是小国也 不例外。由于这种诉求和需要是随着国际关系大格局的变动、地区小格局的演变 和本国国力国情的变化而转移的,这势必使相应的关系在发生着整合,国际力量 的均衡在这种整合中起着某种杠杆性的作用。
我们试以越南为代表的印度支那地区战争来作一分析。笔者注意到, 在全部16场社会主义国家战争与冲突中,居然有50%即8场发生于这一地区,这 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比例,由此也可以映衬出这一地区汇集了社会主义阵营内外关 系的种种矛盾与纠葛。在这些战争与冲突里,始终有一只平衡之手在操纵着。平 衡被实际性的打破或理论上的被认为打破,是导致新一轮战争与冲突爆发的重要 内在因素,新的平衡的出现则使战争与冲突局面归于平静。
法国在二战结束后试图重建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导致了越南抗法 战争的爆发,这仍是旧式的殖民与反殖民战争的范畴,但外部局势的变化——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爆发——使该战争逐步被美国纳入冷战的框架。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54年1月批准的一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文件预言,东南亚 ‘任何一个国家的丧失’最终都将导致整个东南亚的丧失,然后是印度和日本的丧失,最后将‘危及欧洲的稳定和安全’”。美国发明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反映了美国 对这一地区事态发展产生的破坏美国所认可之平衡关系的忧虑,它视其为共产主 义的扩张并威胁到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整体利益,这种认识最终导致了20世纪60 年代美国大规模干涉越南事务和越南战争的爆发。
美国的介入似乎在使平衡的天平发生转换,因为北越的综合国力与美 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但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得到了来自中国和苏联两大国在人 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正是这种支持,抵消了美国的强势,使越战 期间这一地区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发展仍处于平衡的均势状态。越南 战争结束后,越南统一,美国势力退出这一地区,接踵而来发生了中国与越南交 恶、苏联与越南结盟、越南发动入侵柬埔寨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使得这一 地区的国际关系态势发生了严重的失衡,中国方面对这种失衡作出了如下评估:
“可以预料,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者一旦在柬埔寨站稳脚跟,就会以印度支那为基 地,实现其更加狂妄的扩张计划。苏联的军事力量已从海参崴向南推进数千公里, 墩两洋通道形成直接威胁,同它在阿富汗、印度洋和波斯湾的行动相策应,成为 苏联实现南下战略的又一途径。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爆发了中越边界战争,出现 了国际各派力量支援柬埔寨抵抗力量联合抗越的局面,而这种局面的形成,牵制 和抵耗了越南与苏联的力量,国际关系的重新整合使态势由失衡向平衡转化,奠 定了柬埔寨问题最终解决、中越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在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与冲突中,我们依然可以寻觅到这种 整合的因素,例如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古巴在非洲采取的军事行动,都在很大 程度上促成了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国际关系的整合,成为大国之间寻求全球战略 平衡的砝码。
关于民族主义有若干种诠释,笔者在此所指的民族主义是通常宽泛意 义上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由于从斯大林时代始,民族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 主义被作了对立化的描述与处理,这使得民族主义被异化为一种与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相对立的思想观念。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发生战争与冲突时,就出现 了一个几乎是规律性的现象:对抗的双方也常用意识形态的观点来解释这种战争 与暴力的行为,力图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装入意识形态对抗的框架。
例如苏联出兵匈牙利、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苏联认为是这些国家出现了背 离社会主义阵营的倾向,必须用暴力方式予以归正;中苏边界战争前后,中苏双 方也都对对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和描述。
苏联为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所找的理由是西方所称的“勃列日涅夫原则”,即中国所称的有限主权论。1968年9月26日的《真理报》刊出一篇名为《社 会主义国家之主权与国际义务》的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说解,文章提出每个共 产党不仅要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也要对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及整个国际共运负责。
谁要是忘了这些责任,仅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国家主权,就是逃避其国家义务, 因为主权是不可以用一种“抽象的无阶级性的或合法的方式考虑的。这样,“有限 主权论”将民族国家之民族性具体实质表现的依附体。但是,民族主义的感情与 理念并未因此而消亡,它更因有了实体的国家和国家主权而具有了依托。实际上, 从战后初期的苏南争端和情报局事件始,这种将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进行对立化 处理的方式已经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种下了恶果,它在极大程度上模糊和蒙蔽 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关系的交往法则和内部事务处理的一般规律,1956年波 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正是在这种处理原则下将东欧民族的自主情绪进行 了全盘的敌对化处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被镇压实际上将这种对立化进一步 推向极端;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漫长征途上,毛泽东就曾被斯大林用“民族主 义者”的眼光反复审视着,赫鲁晓夫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没有摆脱斯大林的窠臼。
根据西德阿登纳的回忆,赫鲁晓夫在1955年与他的闲谈中流露了这样 一种情绪:他说您想象一下赤色中国现在已经有六亿以上人口,每年还要增加 1200万。这些人都靠一把米过活。这该会,说着他双手拍在一起,‘这该会发展 到什么地步呢。赫鲁晓夫相当突然地说:‘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很困难 的。因此我请您帮助我们。您帮助我们对付赤色中国吧,赫鲁晓夫居然会向冷战 的对手寻求帮助来对付自己的同道,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说明赫鲁晓夫本人就 是在用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化的情绪在处理着中苏关系。因此,中苏分歧和关系的 破裂在表面上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解不同,而民族主义 情绪在这种不同理解的包装下不断增长,进而导致国家关系的紧张,直至兵戎相 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察,虽然冷战的核心 区域是在欧洲,但社会主义国家全部16场战争和武装冲突,有12场发生在亚洲地 区,除了最通常的冷战对抗因素外,也正是因为这一地区汇集了源远流长、错综 复杂的民族纠葛。
因此,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并非水火不相容,民族主义意识理念的存 在并不就意味着脱离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在民族 主义的情绪下接受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并不意味着民 族性的被抹杀、被融合,将其对立化的处理只能使民族主义情绪在合适的场合以更大的能量爆发,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冲突已经在证实着这一点。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提高了社会主义的声望这主要是指那些 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冲突,由于社会主义国家 战而胜之,对社会主义阵营起了稳定作用,对社会主义事业起了传播作用。例如 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战争的胜利,使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板块得以成形;再如古 巴吉隆滩战役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成了古巴最终进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催 化剂;尤其是越南战争,社会主义北越在十几年战争期间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斗志,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士气,振奋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精神,其最终结果给 人造成的直观感受是东方的社会主义丛林小国越南击败了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 国美国,并迫使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与争夺中采取守势,实行战略收缩调整。
削弱和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和国际共运事业这是在研究发生于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冲突时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 运可以在几十年的冷战中经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两场与资本主义阵营大规模 局部战争的考验,并在战火中显示其旺盛生机,但阵营内部的对抗与分裂却消耗 了它的实力,破坏着它的形象。
社会主义阵营在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末情报局事件和50年代后期第 二次苏南争端的冲击之后,终于陷入苏共和中共这两个主要大党的争端漩流难以 自拔,产生了大分裂,而作为非执政党的各国共产党也无可避免地随着中苏关系 的恶化而分裂,这其中不仅包括有着重要影响的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等老 牌共产党,也包括印度、日本等与中苏紧密相邻国家的共产党,甚至包括远隔重 洋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共产党:“1964年是中苏分歧愈益扩大达到无可换回的破裂 的一年。它对于古巴和整个大陆革命计划的冲击,几乎没有比这更富有破坏性了, 因为拉丁美洲正统共产党中许多最富有战斗性的成员蜂拥到新的亲华集团中去。
而那些曾经叫得最凶的支持卡斯特罗同志的人,现在只能听毛主席的声音了。早 在1964年1月,秘鲁共产党已一分为二,其他共产党包括玻利维亚党在内也预期 可能发生类似的事件。这表明自60年代起,国际共运无可挽回地分裂了。
国际共运大分裂让许多忠诚的共产党人感到不可思议和左右为难。古 巴革命的著名领导人格瓦拉对此曾评论说:“中苏分歧对我们来说是最悲伤的事 件之一。在这些分歧中,我们不站在任何一边。我们的党正在讨论它们。我们党 的立场是不讲谁是谁非。我们选择我们的立场:对我们有重大关系的是社会主义 的发展必须庄严地继续下去。格瓦拉试图在这种分裂中寻求平衡路线,但在当时 非敌即友的对抗情绪里,他的立场和政治主张在实际运作中处处碰壁,他成为被当时的中国和苏联两边所谴责的人物,政治命运极其不幸。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战争与冲突的频繁发生使之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 对抗中逐渐处于弱势,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运欲重整旗鼓,必须认真反思这一 历史经验教训。已经有人提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对 外关系,“同时也是避免社会主义国家对外使用武力干涉的惟一途径。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3000字论文篇三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学生了解形势,认清国情。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重视程度、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及教师队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以上问题 提出了相关改革思路。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改革 新思路 2007年底,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 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倡导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的今天作用显而易见,因此结合大学 生的特征和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探寻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式方法显得 尤为重要。
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党把马克 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 在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大学生 是有知识的新一代青年,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亡。邓小平 曾说过:“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 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①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综合国力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加强各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坚 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政策观,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将关系到国家 富强和民族的振兴。(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势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情况和态势,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持不同观点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看待形势会得 出不同的观点。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 国际国内形势,学会用唯是物辩证的观点来观、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 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从而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坚定政 治立场,用自己的行动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③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 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形势,对其在纷繁复杂 的社会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 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德育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 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 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④大学生正处发展的可塑期,面临 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自身阅历、学识的局限性,易造成思想 道德的缺失。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可以重新审 视自己,陶冶情操,分清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师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力度 不够,并没有把它当成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来看,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的大纲 和稳定的师资队伍。并且用于该课程的资金匮乏,难以在理论和方法研究上进行 创新,相关的辅助教学环节如参观学习、名家讲座等难以实施。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可有可无,只 是辅助性的,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多认为通 过网络了解时事来得更加便捷、容易,因此忽视了课堂的学习。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是 导致目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针对性而言,教学内容过于 形式化,照本宣科,过于僵化,没有着重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思想中 的困惑与问题来进行设计。就时效性而言,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跟进目前的形势和 时事,在内容的新鲜度上面有待提升。以此造成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 生感觉内容枯燥,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全神贯注,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 果。(3)教学方式单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数的限制,教学往往以 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部分教师缺乏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高校每学期开 设相关讲座,但不具备持续性和针对性,加之相关经费的匮乏,外出调查或社会 实践等方式难以实施,多以简单的参观学习结束,由于部分教师在参观前并未系 统设计参观目的及相关问题思考,致使大多学生在参观时都走马观花,这些都难 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师资队伍有待改善。“形势与政策”课教 师队伍大多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和政工人员组成,以兼职为主,很少配 备专职的任课教师。这些老师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加之自 身工作繁重,难以在教学上专心钻研。并且其中部分老师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技 能匮乏,致使教学效果受限。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和不稳定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弊 端,并且对相关课程老师的培训较少,没有形成系统,导致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走 出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习他人良好的教学方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教学 效果的提升。
3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1)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德育 课程,各高校要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 教育的通知》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其纳入到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 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中去,明确教学目标、课时及学分,完善相关制度,使教学过 程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明确负责该课程实施教学的部门,建立相应的考核制 度。对于学生而言,要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 制不良思想的入侵,不能从眼前利益出发,积极引导他们从国家安全、民族大义 的新高度、新层次去理解和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2)精选教学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 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及来自网络等新媒体形形色色的观点,需要正确的 舆论导向。所以课堂上安排什么样的内容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 性,又能帮助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和政治立场,成为工作 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内容选取上首先要参照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下发的《形势 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的精神,其次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具体形势,并根据大 学生的关注的热点和大学生学习特点来具体分析策划。做到内容丰富,与时俱进, 讲授材料既有感性材料的支撑,又有理论高度的提升,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升教学效果。(3)丰富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方法,在教育过程中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内化知识,自觉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如案例分 析、小组讨论、演讲比赛、主题辩论、参观学习等教育方式,做到寓教于乐、潜 移默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其次高 校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对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要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政 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创新思维,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为学生打造品牌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创造一种和谐、自由、积极向 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要依托校外力量开辟教育实践平台,实行“请进来”和“走 出去”的策略。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邀请校外官员、专家学者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 讲座和做形势报告,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个社会实 践和课题带学生走出校园,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4)提升师资水平。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 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⑤“形势与政策”课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任课老师不仅要 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网络及多媒体 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各高校在选任该课程的教师时,应 综合考虑目前教师的学科背景、教学经验、讲授技能、年龄结构,合理分配,打 造一支高素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⑥积极建设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队伍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从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良 性发展。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② 卢洪信,温明.强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问题和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10.9:47-48. ③ 赖中平.大学生"形式与政策"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85.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⑥ 李合亮.“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5):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