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理想信念相关的思修论文3000字
大学理想信念相关的思修论文3000字 大学理想信念相关的思修3000字论文篇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 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清当 前国际国内的主题形势,夯实理论功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理想信念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以及中国 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马克思主 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先进的理论。“所谓先进的理论,就是指这种理论反映 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主题,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欲求的人文关怀。”在高校对大 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目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进而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 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构建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 提和根本出发点。江泽民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要在全党系统地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特别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教育……突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这就 一再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只有“真 正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才能够牢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坚 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中是核心和灵魂,居于首要地位;它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需 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我国发展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建立在马克 思主义科学理性的基础上的理想信念才是真正科学的理想信念。因此,对大学生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帮助他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助于他们从宏观上认清事物的发展 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而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为科学社 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是一种教义,也不是一种盲目崇拜,而是一种深刻的理性 思考。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把着眼点放在科学认识人类世界的理论思 维方面来;着重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发展走势进行理性 思考。邓小平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反复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 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 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我 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并把理想和纪 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他说:“‘四有’,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因此,在大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 学生可以在通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仅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 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可以让大学生通过马 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抛弃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目的,培养淡泊名利的心境,塑造追求 真理、心怀人类的高尚精神境界,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帮助大 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己的自觉的意识和 行为;并认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引导大学 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 的需要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其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当前,我国正处于 国际复杂形势与国内转型特殊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各种文化观念相互 交织和激荡。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 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原则等在 社会上大行其道。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抑制腐朽思 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要 其去占领大学生思想主阵地;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复杂形势和把 握国内特殊环境,也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方向。(一)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形势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世界形势风云 变幻、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新时期。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 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浪 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在这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们面临着长期 而艰巨的国际压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 覆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并且异常尖锐。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的斗争是关系到 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大事和要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民特别是作为 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高校大学生的“阵地意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宣传 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这就要 求我们要粉碎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就必须坚守社会主义 阵地不动摇;坚持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力度,坚 持以“灌输”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是一项必要而又紧迫的重要的政治任务, 这关系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灌输,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阵地,从而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精 华,去除糟粕。
(二)有利于大学生把握国内转型时期的特殊环境。目前,我们正处于 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在这一转变过程 中,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各种社会矛盾相对 集中,同时充满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等思想相互 交织、相互融合;这必将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情感带来变化,包括价 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变化。除此,在市场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 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具 体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 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 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虽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
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 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 的引导。总之,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在充满竞争的同时又充满各种诱惑。对于大 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困惑,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的指针。
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抑制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灌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 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基础的需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层依据;加强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学习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会掌握群 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 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正的科学理论。它是抓住了事物本质的根本的彻底的 理论;它能说服人,能掌握群众。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构筑大学生正确 的理想信念,就要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理论基础;要坚持不懈地对大 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 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正确的理论成为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 和思想武器;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赖,对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 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讲授的基本原理,对于大学生坚定地 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都有强化理论功底、固本开源的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 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他认为,对大学生一定要加强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而大学生一定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然,这种教育不 能是刻板式的空泛说教,因为那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反思探索精神相违背 的。他还特别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即学马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精 髓,解决问题。马克思说,“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 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以基本原理为指南为方法,密切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反思现实中把握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认识现实;在理 论与实际的统一中体会体认规律的力量、理论的真谛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不可 动摇性。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 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大 学生,一定要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回答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 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发挥释疑解惑和教育引 导学生的作用。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需要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一般来讲, 思维的程序是:混浊一清晰―再混浊―更清晰,以至达到一个思维的顶峰。随着 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思维定势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老交替。当前, 我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能使我们的思 维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把握客观规律、更能认识事物本质,能够使我们认识、把 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经济 社会发展中认识把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相互作用,并对发 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因此,思维 方法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 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对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有 着启迪作用。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民的思维创新提供了 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而 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 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 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 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 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就必须提高主体的自身条件,加 深对集训的影响。
因此,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一是坚持以实践思维为基础的理论思维方 式,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思想方法。以实践思维为基础的理论思维 方式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 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 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 决。”依据这种理论思维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最重要的 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察和认识的思想方法。二是坚持唯物辩 证的思维理性,注意引导青年学生经常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训练,为树 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扫除思想障碍。当前,一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 年前的理论,现今时代已发生极大变化,仍然坚持显得“过时”。然而,马克思主 义虽然产生在一百多年前,但它的基本理论思想并未过时。正如江泽民所指出:
“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 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 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应经常通过研讨、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辩证思维训练,这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题中应有之 义。
综上所述,我们党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重视通过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因此,高校应当 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负责的政治态度,以对在校大学 生至关至爱的宽阔视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扎扎实实地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大学理想信念相关的思修3000字论文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 生理想信念教育》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 理想信念和执著的事业追求,才能成才。本文以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为基 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理想信念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涵 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六届六中 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有强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辩护意识, 中央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弱化已是不争 事实,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是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现实可能性,理想信念存在的前提,就是要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中,只 有具备现实可能性的理想信念,才能为当下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信念支撑、信念引 导以及价值目标;其二,未来指向性,以为来的实物为对象,以现存的事物为参照系,辩证的指向未来的世界;其三,主题依存性,理想信念主要是依存、从属 于主体,显示出很强的主体依存性。其四,时代性与时代赋有不同的历史烙印, 理想信念体系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人 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的理想信 念也必将更加进步、更加科学。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想信念问题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每一个时代的哲 学,它们都是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证一个关于自己时代和社会的理想。这是 因为哲学通过对人身本质的追问,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问,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实到或涉及到人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 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着理想信念问题,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 育的理论基石。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观点指引大 学生科学的理想信念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 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高校的哲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使青年学生受到这种 基本精神的熏陶、启迪和激励,使他们形成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风范,铸造自 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 围和正确的思想导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能动的创造的反映论指引大学生树立科学的 理想信念。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支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这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可以理解为反映与虚拟的统 一。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实践中认识和改造、创造 客体,以求得认识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理想和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指引大学生正 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合乎规律的、有根据的现 实,同必然性是密切联系着的。一个事物如果丧失了自己存在的根据,丧失了自 己的必然性,也就丧失了它的现实性。在实践中,应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但是,我们也不能氢可能与现实截然分开,它们之间除了有对立的一南之 外,还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的一面。可有作为潜在的东西,是相对于现实 而言的;而现实则是已经展开了的可能。在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没有 脱离现实的可能,也没有不包括可能的现实,可能是现实的一个环节。不仅如此, 可能与现实还可以互相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大学生正确 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基础。在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可以有多种 不同的态度:有人偏好甚至痴迷于理想,但却昧于现实,因而,其理想多半止于 清谈,在现实问题面前却往往束手无策,其理想与现实是分裂的,极端表现就是 为了理想而牺牲现实;有人顺应现实而抛弃理想,其典型表现则是逆来顺受,委 曲求全,与世无争。显然,这些都是版面和有害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是促进现 实与理想的较高统一。大学生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做好 眼前工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准备条件。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指引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唯 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 会基础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最终必将走向共 产主义,这个科学就是马克思发现并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当代的大学生应当认 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才是大学生的正确选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如何贯彻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上增加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对人的 关怀。理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是,目前的哲学教育却提 供足够的空间。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客观规律”的“发现”问题以及“客观规律”的 论证和表述问题,而对于理想建构问题基本没有深入论证。鉴于此,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学体系,应增加一些关于理想问题的哲学范畴和命题。一方面,要坚持以 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生产力原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理 想、信念、道德的教育,深化“精神”、“文明”、“道德”、“理想”、“人格”范畴的 讲评和教育。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模式,尊重大学生的主 体地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危机的出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教育过程 中,往往把大学生单纯当成了理想教育客体,而哲学教育工作者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实际上,大学生既是理想教育的主体,又是理想教育的客体②,应该 改变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以平等、诚恳的姿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坚持用正确的、科学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自我教育,增强自主、自律、自辩能 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 明辩是非;增强学生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自觉选择、吸收美好的、崇高的、 科学的思想信念,反对并抵制庸俗、低级、错误的理想信念。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环节上注重实践,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树 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社会实践是哲学教育活力和魅力之所在,也是培养大学生理 想信念重要环节和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 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马 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注意实践环节,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想结合,校内教 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 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规定学时和学分,可以运用社会调查与撰写调研报告、社会参观与撰写小论文、 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撰写思想体会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兴趣,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并自觉地树立科学的 理想信念。
注解:
①邓小平选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②陈龙彪,黎齐英.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茂名学 院学报,2007,(4):69. 大学理想信念相关的思修3000字论文篇三:《浅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 育》摘要:高校扩招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它促 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但高校扩招 以后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成才环境、就业方式等都与扩招以前有很 大的不同,这就给高校的德育实施工作带来了诸多新情况。特别是在大学生的理 想塑造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高校扩招背景下对大学生理想方面进行 分析研究,以期望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理想;现实思考 一、高校扩招后大学理想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视程度削弱 高校扩招后,各高校均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使我国的高 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 渐增多。尤其是许多高校把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上,造成扩招 后的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削弱,对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顺 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增加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的难度 高校扩招以后,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发展,各高校均加 大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加了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难度。[1]其中,高校管理 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大学生理想教育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都同以前相比都有着 较大的不同,新的情况使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感到不适应,增加了实施工作的难度。
(三)办学条件制约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扩招后,除了教学仪器设备值的提高以外,学校师资、校舍和图书 资料等办学资源总体短缺。[2]在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投入上讲,在其实施工作相关 的各项活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国防教育、社会实践、学 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德育工作人员的培养、进修、社会考察和调研、科 研方面;在用于改善德育教研室和办公室的办公条件、更新图书及音像资料方面;
在用于表彰德育先进、大型德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等所需要的费用都很短缺。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四)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面临若干新变化,教育理 念、教育环境、教育工作对象、教育工作的内容同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基本上处于在实践中摸索与探讨,使高校 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等诸多方面存在不适 应,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的效果。
二、大学理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一)大学生数量增加 扩招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1998年我国的普通高校在校 生数是340万人,扩招的第一年,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达到了408万,2008年达 到近2300万。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就增长了5.63倍。现在, 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己列为世界第一。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仍会 有一定的增长。
(二)学生生源构成出现了新的状况 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使生源的构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贫 困学生群体增加。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自筹经费。随着在校学 生人数的增多,办学投入加大,而解决资金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费收入。因此, 扩招后的各高校均依据政府有关政策提高了学费的数额。但学生的学费与生活来 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我国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支付大学生在校所 需的费用有相当的困难,这一社会现实直接导致了在校学生贫困群体增加。其次, 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加大。高校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应往 届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适龄的社会青年以及部份在职人员均来到了 高校接受教育,加大了在校学生的年龄差距。
(三)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改变,重生活质量,关 注切身的利益,成为大学生的一个生活尺度。其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也趋多元化、 个性化,电话费、娱乐休闲、旅游、请客送礼、参加各种培训班等己经成为大学 生消费的主要方式。学校园区的基础设施完善,有超市、运动健身场地、书店、 洗衣房和娱乐休闲场所等,使大学生在消费支出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改变了以前相对纯净、封闭的校园环境。
(四)接受信息的内容与渠道多样 在校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除了通过传统的报刊、杂志、 收音机、电视等媒介获取信息外,还能通过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 获取信息,而且这些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时效 性,更易于青年大学生接受。
(五)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 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3]扩招后,由于高校各项改革的深 入,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向多样化和复杂性方向发展。如在道德 观念方面,更加趋向多元与务实;在法纪观念方面,纪律意识降低,法制观念淡薄;消 费娱乐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学习观念趋于实用性、功利性;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 扩招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己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新时期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准确把握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目标 1.生活理想 大学生的生活理想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向上的生 活理想。所谓积极的,就是要就是自己活着是为了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自己的幸福 生活是以别人生活得更幸福为前提。所谓向上的,就是以乐观的进取的态度对待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4]教育他们要从生活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俭 朴的生活作风,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2.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种职业教育也是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的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终身奋斗。职 业道德教育是目标是教育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后,要爱岗敬业,保持职业操 守与职业道德,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
3.道德理想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把培养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放在学校 工作的首位,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 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始终站在人民群众、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来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确立坚定的献身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方向。
4.社会理想 在当前个人理想膨胀的情况下,高校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理想教 育,树立社会责任感。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 任。因此,高等德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正 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 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科学设计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容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要引导和帮助青年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马克思 主义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在思想上抗干扰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西方的腐朽 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这就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通过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系统学习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过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理想,把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建立在对现实发展可能性认识的基础上, 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追求高尚的人生观;
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积极向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肯定。在价 值观的教育上必须着力于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 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热爱中华人民共和 国这个大家庭、大集体。通过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现状的纵横比较,使他们了解社 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客观地评价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强 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 成就感以及与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 迫感,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3.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以“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 之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4.成人与成才教育 大学生成才教育是将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大学生“潜人 才”培养成为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人才“显人才”的过程。[5]大学生的 成才不能单凭个人良好的意愿和美好的追求,更是一个需要人们为之矢志不移、 孜孜追求和努力奋斗。大学生成人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 值观念。高校在实施成人与成才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将两者并结合,不断完善大学 生的价值观并为之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身本领。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 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大致有七条:第一,开朗的心境;第二,有效 地学习和工作;第三,心理特点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第四,客观的认识自我;第 五,统一的人格;第六,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七,与周围社会协调一致。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教育者将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大学生智能地提高。课堂教学在当前大学教育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阵地。
因此,在课堂教育中,为了使大学生有效地掌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知识,必须加强 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造和谐完美,意境悠扬,情感培养,激发励志的教学环境,使知识的灌输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内化。
2.团体活动 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 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 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活动影响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其目的是让大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娱乐性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公益性活动(如汶川赈灾募捐)、 运动休闲活动(如运动会)、专业学习性活动(如辩论会)、兴趣特长活动(如书画大 赛)等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仰。
3.媒介感染 媒介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网络、杂志、报刊、电影、广播、 电视等。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因此, 一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相适应的工作网站和 网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增强媒介的有效感染。二是引导大学生 开展网上讨论,加强BBS、QQ、MSN等的监控与引导。三是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监 控。学校要有明确分管部门,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设立“信息看护人”,采取材效的 过滤措施,对网络各板块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网络管理制度。
4.环境陶冶 环境陶冶主要指通过利用和创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 学生理想人格形成的各种积极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理想。[7]首先,利 用优良环境,主要是利用大学校园的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学楼等设施 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校报、校园媒介等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进行宣传,发 掘其积极因素,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二,创设理想环境,主要通过美化校 园、、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等加强校园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建设。
(四)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扩招后对大学生理想教育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大学 生理想教育队伍的建设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管理。
1.变接受型为开拓型。高校在培养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教育者的开拓创新精神为目标,把教育者培养成开拓型的人才。
2.变封闭型为开放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各地区、 各部门的联系更加广泛与紧密。如此情况把教育者局限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单 位,实行一种封闭型的建设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必须 把封闭型的建设方式转变为开放型的建设方式,鼓励教育者走出本单位,本系统, 甚至走出国门,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成才。
3.严格选拔、择优录用。大学生理想教育队伍的选拔是队伍建设的关 键环节。因此,在选拔的过程中,应坚持“德才兼备、民主、公平、公正、公开、双 向自愿”的原则,通过竞争,采用考任、招聘、任命、推荐、选举等方式不拘一格识 人才。坚持德与才的统一,宁缺勿滥。对于人员的选拔,在确定量的情况下,坚持双 向选择,择优录用,从而全面认识和评价选拔对象的综合素质,坚持选拔标准,严格 按照制度办事。
4.持续提高教师素质。大学生理想教育人员被选拔、录用之后,还必须 加强培养,提高素质以适应大学生的发展变化。首先,制订培养的目标与计划,在实 施的过程中,应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统一。其次,培养应坚持多样性。即在对塑 造队伍的培养过程中应尽量拓宽培养的渠道,可以通过在岗培训、学习交流、参 观访问、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5.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完善队伍的素质要求、职责、待遇、考核、 选拔、编制、职称、晋升、任期和发展方向等各方面的制度,使队伍的管理有规 可循,有制可依。[8]其次,科学使用。科学使用的前提就在于允许队伍的合理流动, 这将有助于增强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稳定和优化队伍。有针对性的引导将使这支 流动的队伍在素质上、结构上、管理上更加的合理,从而调动这支队伍更高的工 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