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关爱的研究
社会关爱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努力使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各大领域都在党 的领导下稳步前进。广大民众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自身发 展。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理念与行为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 高有了相应的调整。在物质基础改变意识形态的同时,意识也同时发挥着自身的 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为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机遇和潜力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人与 人、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社会分配不均;社会成员主体发育不完善;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 加大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人们就会逐渐失去对社会的 认同感。
另外,对于传统关系领域的失去,导致了个人的“去组织化”,产生了所谓的 道德疏离、敌视世界、恐惧自由、侵犯冲动等等,不仅对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产 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全造成了威胁。在这样一个经济富裕 和政治福利的时代,所谓孤立感的上升,以及对共同体的追求,昭示了这样一个显 着的事实:今天人们传统上的首属关系,与我们的国家和经济越来越不发生功能的 关联,也不再能影响个体的道德报复。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结论:从前在家庭、 邻里之间获得的身份、安全等价值,现在人们都得努力到一些大型的组织里去实 现,这个大型组织就是公民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与别人 的交往越来越复杂,相互的依赖性也非常大。很多人未能及时的适应这种角色的 转换,因此产生了种种问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适时提出,是在个体内在道德观 逐渐褪色的关键时期交给群众的一根稻草,也是在大众愈发对社会疑惑之时的一 颗定心丸。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准则,它能有效保证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 中的和谐有序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公共领域下,需要提倡相互关爱、相互尊重、 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因为这些美德为交易提供便利,为集体行动提供正当理由, 同时也能提升公民置身公共空间的参与感,深化其公共性,从而使个人更好的融入 社会,优化社会,提升生活品质。....................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对关爱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就有对于关爱的描 述,他非常重视友爱:称得上对周围人友好,其表现就好像是出于对自己本人的一 种“态度”。关于关爱的起源,一些学者认为关爱起源于社会的后期影响,比如卢梭 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中只有“自爱之心”,只有在与社会充分接触后对社会有了一 定的理解,建构起善恶判断之后,才能培育出“爱他之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关爱 具有生理学基础,是先天产生的,比如休谟说,人除了有利己主义的趋向外,还有诸 如友爱、仁爱的社会情感,希望别人幸福也是人的人类学本性,正如希望自己本身 幸福一样。
关于关爱过程的发展,只有现代学者吉利根(1999)提出了与公正取向相对 的关怀取向道德发展理论,得出了从关怀自我到关怀他人再到关怀他人及自我的 三阶段发展理论。
(二)对社会关爱的研究。很多学者看到了社会关爱在政治层面上的功能。
萨拉·鲁迪克(1989)在《母性思维:走向和平的政治》中说明了关怀在努力取得和 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赫尔德在《女性主义道德观》中提到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 由 (三)对关爱教育的研究。关爱是主客体间的对象性活动,因此一些学者从关 系的层面进行了研究,如布贝尔提出了一种“我——你”包容性人际关系,他认为包 容关系能防止人与人之间出现鸿沟,包容使得主客体之间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并 能够分担和分享同一感觉,以此来塑造主客体间的平等关系。但在这一领域研究 成果最突出的是内尔·诺丁斯。诺丁斯从多学科的视角全面分析并深入探讨,建构 出关怀伦理学,并提出了一系列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与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不同, 诺丁斯(1986)认为关怀伦理学着重研究一方充分考虑到情境因素所作出的行为 (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及其在另一方所引起的感受和反映。在此基础上,她从多元性、 差异性的角度,指出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与方面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否则 不称其为教育。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 社会关爱可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对于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 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是“社会”和“关爱”两个词义的简单加和。因此,要准 确界定这个概念,必须首先对两词在学术研究中的概念作出罗列分析,然后才能对 其做出正确的定义。
第一节 社会概念 一、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是涵盖人类各种生活现象的生活世界。这一点可以 用几位社会学家的观点加以佐证。奥古斯特·孔德创造“社会学”这个术语,旨在寻 求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来说明生活世界的法则,如同自然科学能够说明物质 世界的运行一样。法国学者涂尔干提出着名的社会学第一原则,就是把社会事实 当做物(things)来研究,意思是把社会生活严格地当做自然界中的客体或事件加以 分析,考察社会生活中那些塑造着人类作为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社会学把社 会看作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维持整体的稳定。功能主义 者认为,社会就像人体,其中的每个部分就像人体器官,复杂并相互联系。比如大脑, 我们必须说明它是如何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并把结果传送到相应的器官或组织使 之产生相应的活动。同样,要分析一种社会事项的功能,就意味着要揭示它对于延 续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健康所起的作用。这些社会事项所包含的实在广泛,比如日 常生活的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家庭关系的研究、贫困与福利的研究、社会性别 的研究等等。
从时间与空间看,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是宏观的生活世界。它面向的是自 有人类以来除自然界以外的所有以人为主体的生活社群,而非某一历史时期某一 国家的社群状况。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前现代人类社会与现代世界中的社会。前 者又细分为狩猎与采集社会、农耕与游牧社会、传统社会,后者则细分为第一世 界社会、第二世界社会、第三世界社会、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从名称看来 这种划分以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命名,既有年代的区分,也有国家和地区的区分,足 以见这门科学所描述的社会是面对全人类并且涵盖了整部人类历史的时段。所以,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是动态的,具有生长性的。像人体的器官组织,自出生之日起, 就不断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不断有新的形态。
二、政治学视野下的社会政治学语境下的也经常使用社会一词,其所指就不似这般广泛。“社会”一 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极具政治色彩:“社会是指在一 ...................... 第二节 关爱相关概念 一、亚里士多德的友爱 很多伦理学家立足于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都对“爱”的话题做过丰富的 研究。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对于“友爱”这一 概念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以友爱的重要性 开篇,认为友爱的重要性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没有人愿意过应有尽有而独 缺朋友的生活。倘若一个人坐享荣华富贵,却没有朋友可以给予,即使再富有也没 什么好处。其次,朋友能为我们提供帮助。青年人需要朋友帮助少犯错误;老年人 需要朋友帮助他们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中年人也需要朋友帮助他们行为高尚。
第三,友爱是人的天性。父母亲对儿女的爱和儿女对父母的爱均出于天性,不仅人 类如此,鸟、兽类也是如此,都存在此种感情。第四,友爱有时比公正更为重要。个 体需要友爱和谐共处,城邦也需要友爱团结凝聚。立法者将友爱置于公正之上,因 为立法的根本目的就是消除仇恨和对立,增强邦域的凝聚力。
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其中, 青少年之间的相处以快乐的友爱居多。青年人喜欢追求眼下朋友相处的快乐,但 这种快乐的友爱是建立在共同的乐趣和志向之上的。随着年龄地增长、见识的不 同,乐趣与志向渐渐分道扬镳,他们的友爱便也随之变化。因此,这种友爱来的快、 去的也快,变幻无常。老年人之间的相处以有用的友爱居多。由于上了年纪,以追 求实用为主,友爱相处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是有用的人,因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才觉得对方使他愉快。这种友爱得之于利,驱之于利,所以更加不稳定。这两种友 爱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但都是偶然性的,也不是恒久的,经不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意与友爱有着本质的区别。善意是对世间万物无差别 的情感,友爱是彼此相处的情感,善意尽管是友好,但不是友爱。善意是友爱的起点, 对素不相识的人可以有善意,但谈不上友爱,友爱是一种相互感知的情感。在亚氏 看来,最善的友爱是有德性的人之间的友爱。因为他们关心彼此的出发点是内心 的善,仅仅是希望对方更好,而不是为了暂时的东西。《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 开篇便提到:“在这一切之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友爱。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情;或者说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谁也不会愿意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独缺朋 友的生活。”。在他看来,友爱需要德性,有德性的人交朋友不会只为快乐和利益, 而是希望在交往之中自己能变得更好,对方也能变得更好。比如富人需要朋友,通 过对朋友的赠与体现其“善”,并能保全其财产;穷人需要朋友,遇到困难时朋友会 对他施以援手;青年需要朋友,来帮助他少犯错误;老人需要朋友,以关照生活和帮 助他做力所不及的事;壮年人需要朋友,朋友的劝导使其行为高尚。这种友爱观体 现了当时古希腊的糟糕的社会状况下人民的迫切需要。
..................... 第三章 社会关爱基本内容 ........................ 17 第一节 社会关爱的形成机理 ................. 17 一、道德认知 ......................... 17 二、价值认同 ..................... 18 第四章 社会关爱缺失 ..................... 27 第一节 社会关爱缺失表现 ................. 27 二、移情功能弱化 ................. 28 第五章 社会关爱培育 ................. 34 第一节 社会关爱培育的必要性 ................ 34 一、关爱是品格结构的重要内容 .............. 34 第五章 社会关爱培育 当下社会所面对的各种道德难题,往往令法律也束手无策,因为道德问题无 法强制,也难以惩戒。要改善这种状况还需要依靠柔性的手段。社会关爱作为一 种发自于情感的实践活动,如果被广泛实施,将会从根源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进行 社会关爱理念的培育,对于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有其现实意义。
第一节 社会关爱培育的必要性一、关爱是品格结构的重要内容 关爱他人是一个人的优良品格的表现。品格,一般被解释为品性、人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品格是一种伦理,是对人与人之间进行关系交互时所持价值与原 则的映现。在他对于品格的定位中,道德是其不可不谈的核心。不论是个人还是 社会,没有道德的话,将会得到品格低下的评价。安娜斯将德性看作人的状态或品 格,这种状态或品格能够保证人们基于正确理由以合适的方式做出正确行为。社 会关爱是一种益己益人的道德活动,这项行动必定有关爱意识的指导。上文已经 说明,关爱意识的形成是以道德认知为根本结构,所以一个人具有关爱之心,意味 着他必定有着相当程度的道德认知,而高水准的道德,正是其美好品格的说明。自 古中国是一个德治社会,把有德性作为评价品格优劣的重要标准,其中关爱他人、 关爱社会是体现最多的内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告诉世人于人于己都要 怀有一颗关爱的心。说此 话的孟子正是因为关爱天下、品格高洁,被后人奉为亚圣,立为道德典范。
品格和性情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的品格对其行为方式与生活轨迹有着相 当大的影响。一些品格是个体自身独立成长发展所需要的,比如勇敢、乐观、耐 心、认真等,这些品格往往都会在个体单独活动的时候发生作用。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人逐渐与社会密不可分,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 为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部分,而在交往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体性品 格,更需要社会性品格,如诚信、正义、体谅、尊重等,拥有这些品格才能更好地融 入社会。社会性品格决定人的交往方式,正是这些品格,给人以被关爱的感受。没 有关爱意识的人,且不论对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关照,不考虑他人感受,没有尊重他 人与体谅他人的意识,这种人很难与他人和谐相处,也无法在社会立足。现代社会 早已不像原始社会那般能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社会分工,每人都有各自的角 色分配,独自一人显然无法生存。很难想象,当一个人成为碎片化的个体将会怎样。
所以,不论如何,关爱都是一个人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意味着理解、体谅、 尊重,一方面,社会生活中,从他人角度出发,不仅有益于他人的健康发展,同时关爱 行为的发出者也会获得相同的愉悦,另一方面,对于自然,懂得珍惜与保护,自然才 会馈赠更多的资源,供人类生息和发展。
......................... 结语 社会关爱不能再是援助弱势群体的专有名词,对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它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同时也需要贡献关爱,它是对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潜在呼唤。关于社会关爱的研究,学界并没有统一结论。中外学者对于 关爱的界定有着不同的意见,相关研究也是出发于不同的视角和历史背景。本文 在综合了各家之言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和理论资源,进一步整合,初步建 构了社会关爱及其培育的理论雏形。
对于社会关爱的理论架构,本文着重分析了其背景、特征、形成机制及其 几个维度和培育手段,这只是介绍了理论系统中的几大主要模块。理论系统中必 然涵盖有其他重要 总之,从当下人们的生活状况、道德状况综合分析,社会关爱必定要浮出水 面,与目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紧密衔接,成为辅助社会及人类发展的一个车轮, 对于社会关爱理论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化。由于时间和作者能力的限制,本文对 于社会关爱理论的研究暂止于此,愿抛砖引玉,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学者做更为深刻 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