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会计理论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电算会计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管理体制论文
  • 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CPA行业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会计审计 > 电算会计论文 >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正文 2019-09-23 09:10:50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关于近代史人物的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篇一 《历史转折中的张学良》 作者简介:金镶玉(1992.03-),女,汉,辽宁辽阳人,齐鲁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方向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 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 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每一次都与近代 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也因此铸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主义者的 传奇地位。在这五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张学良都处于决策核心位置,既是导演又 是主角。作为历史经历者和创造者,张学良在这些转折中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在 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张学良既有成功的壮举,也有决策的重大失误。前者让他头 带光环,后者却让他身背骂名。人们通常用两件事对张学良的一生做出评价,一 个是九一八,另一个便是西安事变。九一八使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后者让他名垂青史,千秋功罪,在这一刻有了定评。

    关键词:张学良;近现代史;西安事变 一、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 上大学以前,每年的九一八那一天,都会听到警笛声,已经成为了习 惯。时光荏苒,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多年,可是曾经遭受过巨大苦难的中国人民 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那段屈辱不堪的岁月。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一天,各地的人 们都会举行撞钟仪式和拉响警报,以此告诫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尤其是 东北地区。作为一个辽宁人,对九一八有着深刻的感慨,由此也就自然而然的追 溯到当年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历史人物――张学良。

    (一)历史事件回顾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并嫁祸中 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 军队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了疯狂的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致使东北主要城市 沦入敌手。

    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统治东北人民的:日本侵略中国东 北后,在政治上,建立伪满洲帝国,由日本人控制进行实质性统治。同时,还从 日本大量移民东北,掠夺农民土地,妄图改变东北民族成分,变东北为日本国;
    在经济上,极力推行“经济统制”政策,进行土地、矿产、资源掠夺,控制所有军 需物资,使东北经济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为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服务;
    在军事上,为加强殖民统治,不断增兵东北,凶残地镇压、围剿以东北抗联为代 表的反日武装和援抗民众;在思想上,极力推行愚民政策,控制人们思想,销蚀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文化上,篡改中国历史、地理,强迫学习日语,摧残中 国民族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殖民地文化统治。

    (二)客观人物评价 东北的沦陷是“不抵抗主义”造成的,是张学良的重大决策失误,这是 人们普遍的看法。如果实行抵抗,日本关东军一夜占领沈阳、4个多月占领东北 的局面是不会出现的。毋庸置疑,是不抵抗方针才造成了“九一八”东北沦陷的历 史悲剧。

    有关“九一八”东北沦陷,传统观点是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造成的。自从张学良说是“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后,事实上”在“九一八”事变 前后也确实没有发现蒋介石发出“不抵抗”指示,但这不等于说没有制定“不抵抗” 的方针。在这一时期蒋介石实行的总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在事变发生前后又 有“避免冲突”的指示,直到长城抗战前,蒋从未发出有关任何抵抗的指示。在外 敌入侵的情况下,作为国家最高统帅并不纠正,实际上就是对“不抵抗”的默认。

    因此,蒋介石虽然没有直接发出“不抵抗”指示,但他仍是“不抵抗”的第一责任人。

    张学良为什么会实行不抵抗政策一是,对日本发动侵略的形势、目的 估计不足,判断错误。二是,对东北军自身实力估计不足,他消极地汲取中东路 战争的教训,认为没有全国的支持,东北军不足以对抗外敌,他最早提出全国抗 战论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三是,他这个时期身体不好也影响了他个人意志的形 成;四是,听命于中央“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张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

    这四点导致他最终实行“不抵抗”政策。关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有自觉实行 与被动地执行的不同看法,这虽然存在程度不同的判断。而实际上无论是自觉还 是不自觉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作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地区的封疆大吏,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他是难辞其咎的。

    九一八事变使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张学良对蒋介石的 妥协政策深感不满,与蒋介石逐渐有了分歧,为后来的西安事变埋下了导火索。

    二、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谈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国共两党,而研究国共两党史,离不开西安事 变,因它是两党关系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变 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还在打内战的局面,是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的转折 点。同时,西安事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分水岭”,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 作,由此拉开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

    总之,张学良兵谏西安,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正是因为这一点,张学良在东北人心中的形象很高大,永远都是“少 帅”,是东北人的骄傲。

    (一)历史事件回顾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人民普遍要求抗日 救亡,而蒋介石却顽固地坚持剿共内战政策,并要张学良及东北军去执行。张学 良经多次力谏无效后,只有选择兵谏这一途径,其目的为了结束内战、实现全民 族的共同抗日。张学良判断国内政治始终是以对国家、民族、民众有利为准则。

    事变前,他由于不满意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已经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 并达成逼蒋共同抗日的共识。发动事变也是出以逼迫蒋介石领导全国抗战为目的。

    事变发生后立即公布“八项主张”,向国人阐明这一政治观点,并约共产党派人到 西安共商国是。在形势错综复杂、谈判极其困难的情形下,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 压力,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的协助下,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二)客观人物评价 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上看,西安事变是蒋介石逼出来的;从张坚定 地实行和平解决事变的行为上看,张学良是为了国家大局考虑的;从张亲自送蒋 回南京来看,张学良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最终以他个人失去半个世纪的 人身自由为代价,换来国内的和平和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的出现。

    西安事变使10年内战的局面停止了,使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愿望得以实现,一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是从这里开始得到充分体现。西安事变使国共两 大政党结束相互对抗,再次合作,共同领导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并取得伟 大胜利。西安事变确定了张学良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历史 地位。

    三、结语 张学良的传奇一生为人们津津乐道,至今仍然是东北地区的佳话,尽 管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但是总体上说来还是功大于过。他一生都为中华民族的利 益所努力奋斗,为此他花费了自己的家庭、财产、整个东北军集团和他自己的自 由,他自己的一切的一切。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 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 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 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篇二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摘 要】作为国名党最高领袖蒋介石的亲密战友张学良,毅然于1936 年12月12日对蒋实行“兵谏”,将其扣押,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这 一事变的爆发是偶然亦或必然是什么迫使张学良实行兵谏的呢笔者谈谈自己的 看法。

    【关键词】西安事变;爱国思想;张学良;蒋介石 张学良在国民党内部身居要职,拥有30万大军,而且与蒋介石关系甚 好,达到称兄道弟的地步,同时也可以说对于蒋介石的政策向来是言听计从,正 如1931年张奉行蒋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其间一直 到1934年以来,都奉行蒋的政策。但是,在接下来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张学良的 思想到行动都有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于1936年公然违背蒋的政策,还发 动了西安事变。其原因何在,是什么促使张学良从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进 而转变为接受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其“剿共”到“联共抗日”的 转变呢首先,张学良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认识的变化 由于“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全部落入 日军之手。在社会各方面强烈的舆论谴责下,蒋介石被迫将其政策转变为“攘外 必先安内”,但其实质仍然是对日妥协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其主要目的在 于维护统治。而张学良的主要目的是对日作战,收复东北失地,因此他首先希望 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的支持下对日作战,方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此他选择支持 拥护蒋介石,实现国家的统一,再促蒋抗日。张学良虽也跟着蒋介石喊过“攘外 必先安内”的口号,但其实质根本不同。蒋介石所谓的“安内”,不仅要消灭红军, 也要消灭非嫡系的杂牌军。因此,东北军也在蒋介石准备削弱消灭的范围中。而 对于张学良来说,主要是希望在通过剿共胜利之后,取得蒋介石的信任,从而扩 大自己的实力,有朝一日打回东北老家,收复失地。

    抱着这种目的,张学良成为一个完全支持蒋介石的、最忠实的国民党 员。于1934年5月和蒋合作组织建立四维学会,自己任副主席,蒋介石任主席。

    在欧游期间,他了解到德、意法西斯的势力之所以迅速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在 于其有统一的领袖,革命领袖在战争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因此,旅欧归来 的张学良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强调大公无我的牺牲精神,希望人 们树立国家利益的观念。面对中外现实,张学良认为:“中国人与外国人脑汁与 体质相同,但爱国之学则远不如之。外国人都以国家为前提,中国人多不肯牺牲, 只自顾金钱地位。”他特别强调东北军要有牺牲精神,表示“我已决心为国牺牲了, 也要我的部下随同我来为国牺牲”。这一时期的张学良从抗日雪耻的基本点出发, 将反共和拥蒋统一作为抗日的前提,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给予厚望,因而无 条件的执行蒋介石的反动政策。于是,张学良开始了自己的剿共行动,然而在剿 共期间的崂山、榆林桥和直落镇三次战役中,东北军都连战连败,两师长阵亡, 七名团长或战死或被俘,损失兵力三师之多。他开始知道“红军是打不完的,败 也不溃”,并且“打红军是一种无期徒刑”。于是,他开始怀疑“攘外必先安内”政 策,也开始怀疑对日妥协是否正确。他在汉口发表声明:“我相信,我们在剿共 战役中所做的任何牺牲都是无谓的,莫不如把这些牺牲用到抗日战场上去。”随 后,当日本威胁到察哈尔,宋哲元被迫辞职,张学良再次强调,“现在政府应该 动员所有力量到抗日战场上去。”他开始觉得在剿共中战死不如抗日而死更有价 值。此时的他,正徘徊于“抗日”与“剿共”之间,对蒋介石对外妥协,对内用兵的 政策已深感不满。

    对于此时的国家发展情况而言,首先共产党方面在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产党方面的号召或多 或少的影响着张学良,同时,国民党蒋介石继续将“剿共”作为其政策的重心,并 派张学良到西安进一步执行其“剿共”计划,还派亲信对其进行监视。此时,张蒋 矛盾开始激化。当张学良来到西安以后,通过对共产党人的一些接触,他开始真 正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心实意抗日的,红军才是真正的抗日军队,“内战不停止, 很难造成抗日之局势,从前我认为非先统一则不能抗日,现在我认为非先抗日则 不能统一”。从而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完全动摇,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 主张,开始走向联共抗日的道路。

    其次,张蒋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得不走上逼蒋抗日的道路 在九一八事变时,众所周知,蒋介石的主要目的是以牺牲东北三省的 局部利益来保全中国本部十八省的利益,使得东北集团遭受到巨大损失。而东北 地区作为张学良的革命老巢,此时却被日本人占领,并且使得张学良背上“不抵 抗将军”的骂名,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谴责,东北几十万老百姓开始了艰辛的流 亡道路,过上了无家可归的生活;同时,东北经济也遭到严重的损失,据统计, 官方财产损失170亿元,军队的费用只能依赖蒋介石。对于此刻的张学良来说, 最直接的愿望就是保存东北军实力,以继续实现其抗日的计划。因此,张蒋矛盾 开始陷于不可调和的地步。于是张学良更加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共同抗日的主张, 在西北逐渐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并且在陕北形成了红军、东北军、西 北军三位一体的局面。

    面对西北的局势,蒋介石大为不满,他亲自赶到西安,重新调集大军 准备“剿共”战争,并给予张、杨两条道路供其选择:第一,服从“剿共”命令,将 东北军、西北军全部开往陕北前线;第二,若不愿“剿共”则将东北军调往福建, 西北军调往安徽进行整编,将陕西省让给中央军进行“剿共”。张学良不愿再打内 战,更不愿离开西北,张离开西北,犹如自投罗网。于是张蒋矛盾更上一层楼。

    张学良开始联合杨虎城与蒋周旋,秘密制定了从“苦谏”到“兵谏”的对蒋计划。这 完全体现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迫在眉睫,是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为挽救民 族危机而勇于牺牲自我的义举。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关于近代史人物的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