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教育科研论文
历史教育科研论文 历史教育科研论文篇一 《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 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 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 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关键词】历史课堂;德育教育;体会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按照 道德规范的社会关系,道德情感有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 正义感、自尊感等等。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 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 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 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 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 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 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 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 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 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 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 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 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 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 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 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 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 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学中,可 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 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 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 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 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 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 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 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像,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 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 步,为消弭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 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 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 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 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 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 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 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 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 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 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 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 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孟子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霍去 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范 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毛泽东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 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 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 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历史教育科研论文篇二 《试析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习为主,首先是看他考了多 少分,导致老师们在教学中也重知识,不中德育,其实德育无处不在,本文就初 中历史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3-0158-01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培 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是净化社会环境的根本所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使我对德 育培养有了以下的思考。
1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美德内容 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忠心报国, 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 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 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 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
2历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对比法。一是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 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辉煌灿烂。讲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他科技成就时,指出我国在封建社会 的早期和中期,科技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二是古今 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徭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 世治世"也不能幸免.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今天,农业税已经彻底取消。这 是由于共产党的领导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三是正反对比。我国古代史 上有爱国爱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败类;有戎马倥偬、 艰苦创立开国之主,也有养尊处优、昏庸荒淫的亡国之君;有闻鸡起舞、枕戈待 旦的志士,也有乐不思蜀的腐败之徒;有为民请命、救民水火的大夫、也有草菅 人命、鱼肉百姓的暴君酷吏。前者流方百世,后者遗臭万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 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情。
课外配合法。由于历史教材内容多、课外少,课堂教学不可能对有关 精神文明的内容补充过多,引伸太远,辅助的办法是课外配合。具体作法是:组 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有计划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历史小丛书、参考书 中的有关章节给学生阅读;或组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看了书后讲历史故事;课内 是基础,课外是补充,而不能本末倒置、主辅易位。
联系引伸法。一是因事因地联系,如讲汉与西域的关系时,联系班超 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故事;讲到春秋五霸时,说明浙江当时属于越国,联系越 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二是纵横联系,在讲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郑和"下西 洋的航海规模时,横的联系可与当时世界科技成与航海史挂起钩来。这样不公有 助于学生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 发挥了在古代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历史教学了如指掌三 项任务在课堂实践中得到有机的、和谐的统一。
3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 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 其科学理论说服人.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 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 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 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 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 好的写照。
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 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 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 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 穿石。
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得 到的启示与觉悟难以完全平衡一致。历史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是进行中的历史, 两者都是个复杂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 的差异,这在蕴含性、渐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使得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评 价在不同学生的心里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意志 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渗透德 育的多样性上是反映最明显的以文天祥抗元为例。一方面不畏强暴、不惑利诱效 忠南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但另一方面抗拒元朝,实际是抗拒统 一的潮流,效忠南宋实际是死抱政治僵尸,不也反映出文天祥目光短浅、不识时 务前者确实可钦,后者却是可憾!学生领悟什么就可能或前者或后者或两者兼而 有之。教师无视这种复杂的情况而刻意追求某一点的教育,显然是不利于德育渗 透的。
评判性。从形式上看,无论是老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 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 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或颂或骂或斥, 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