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简述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的重要性
简述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的重要性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说这样一句话: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历史叙述 的背后是问题、是思考、是思想,它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 卷的。世界各国由于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推 进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并能够团结人民实现国家的发 展目标和历史使命的发展道路,这既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又是一个根据实际情 况不断发生变化的历史性课题。中国道路正是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确立和发 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重提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 理现代化,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和执 政能力提升提供制度化、法治化保障,开辟了中国道路新境界。尤其是党的十八 届四中全会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重大事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提出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及目标,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形成新时期发展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的宏伟规划,紧接着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促发展战略思路。由 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给予法治在中国道路整体推进中关键性定位。一、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的重要性法治是一种靠共同体所认同的 规则形成的一种有秩序的社会状态,是社会成员达到一定规模的人类共同体生存 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律不是静止不变的,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并随着社会 发展而不断完善。也就是说,宪法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社会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必 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法治作为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根本依据, 也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当前,中国处于改革深水区,改革是一个 旧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产生的动态过程。在发展中敢于直面并注重破解中国道 路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真正的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 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法治在中国道路发展中的关键性定位,说明在当前,法治才 是解决中国改革面临的诸多严峻问题的关键,体现了执政党强烈的问题理念和清 晰的改革思路。习近平指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 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只 有关注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治国理政水平。这关键在于加快建设法治经济 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中国特色道路中所面临挑战,是中国社会自 身不断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核心要素和根本途径。正如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中最重 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使法律成为整个国家的一种信仰。既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也要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任何对法律的随意变通,都将有损 于人民对法律的拥护和坚定信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提高国家 治理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于重大改革都要有法有据。在整个改 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因此说,研究和把握法治在推进中国特色道路发展中总体定位,可以深刻 认识到法治不但属于政治制度范畴,而且也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都有密切的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 种大格局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和健全,且法治在中国道路发展中 也必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的体系特征 以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不断体现出的重要性为背景,而进行学术 性梳理、探究,及对其进行系统的论证,旨在阐明只有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 为解决中国道路新发展所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的重要途径,并以此为总 体价值导向,进而认真思考和剖析法治在发展战略布局中的体现特征,中国道路 才能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
1. 法治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 发展成熟完善,就要求法治的健全完善,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理论命题。法 治发展是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要求,是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南针。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必须通过法治 克服短板化、功利化倾向,这些都必须通过法治形成更加规范有序推进改革的方 式,形成法治市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真正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 市场企业制度,中国的民族企业才能振兴并走向辉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作为决定性作用,而法治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实质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飞跃。加快完善法治经济的步 伐,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法治恰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最 佳契合点。因而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为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受法律约束和保护,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完善的法治遥相 呼应、相辅相成。2. 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是指人民当家做主,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必须运用宪法和法律使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使 少数人的权力得到监督和制约。权力只有通过制度才能得到实现,只有通过制度, 个人和群体的自然权力才能转变为现实权力。而民主制度、民主权利只有通过法 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才能得到保障和落实。从理 论上讲,民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发展应该不分先后的而是齐头并进的。
但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发展,应 该是先法治后民主的,这对于中国政治未来发展趋势来说,也许是建设法治中国 的一条最佳路径。宪法明确规定,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要对人民负责。权力运 行的宗旨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有权通过法定途径赋予权力并监督、制约 权力,其本质是以民为本、用法为民。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 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 建设法治中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新篇章。这些都为中国民主道 路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视域。
3. 法治是文化价值观核心元素。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 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面对的 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幸福安 康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值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关键发展时 期,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道路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 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法治被确立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重要元素,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因此,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保障民生、体现 公正、维护和谐,同时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 做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这是也是探索以法治思维 推进中国发展和谐社会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 面。4. 健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在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中亮起法治之剑。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定要严格 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等迫害生态环境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与教训。深 化生态文明法治制度改革,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 追究、生态补偿,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用途管控等为重要突破 口。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 式、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法治。对此,习近 平指出: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 保障。当前,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对损害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权责不明确,提倡性的规定多,制约性的规定少;
具体针对性不强,治理效益很 弱;
一些人罔顾保护环境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严,等等现象。在生态环境保护 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因此,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用严格的法治保障生态环境,这是生态文明建设 治标治本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解决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建设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5. 法治是解决党科学执政问题的关键。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 程和各方面,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风廉政建设需要标本兼治,依法 反腐、制度反腐是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走好中国道路关键在党,一个忠实代表 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强大政党,是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提高依法 执政水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方略,实施这一方略, 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执政领导的政党,只有支持人民创造各种有效 的当家做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坚 信这才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地位。党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中国道路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和实现 民主政治价值目标上的魄力与智慧,不断提升依法执政水平的决心。把党的领导 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
三、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走势路线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 定》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和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 施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和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 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形势下,法治建设集中体现政治文明发 展趋向,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这六位一体战略布局,共同构成中国道路新发展的大格局,而法 治在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布局中,必将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 以此来解决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在发展道路中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才能增强治国理政的体系性效用,确保提前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在改革关键期以法治 思维和法制方式推进中国道路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勾画 十三五期间的基本蓝图和实现途径,重点指出无论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防风险,还是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都应更多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问题、用法 治思维谋划发展思路、用法治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并建立健全适应科学发展要求 的法律法规。
阐明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的关键性定位,就必须从法治视角来探 讨中国新发展中所面临问题,进而构建未来发展趋势体系架构。以此来把握法治 在中国道路新发展中总体定位,进一步显现法治不但属于政治制度范畴,而且与 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也必将随着经济社 会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总之,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所处的关键位置, 其独特性在于,主要以法治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道路新发展整体性推进问题, 总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以党的十八大 以来精神、十三五规划为指导思想。点、线、面相结合,多维度、多视角地审视 在法治下探讨如何应对中国发展道路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具体是以用法治 思想作为发展基点,以破解中国道路新发展难题作为体系特征和理论风格,以法 治方式谋划发展作为研究思路,以中国道路新发展总战略布局建设为旨归,最终 落脚到法治才是国家治国理政现代化的关键,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布局上形成法 治化市场、法治化民主、法治化公民、法治化社会、法治化生态、法治化政府及 法治化政党。这样,法治在推进中国道路新发展中走势路线图就更加清晰可见了。
四、法治道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 出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善于研究新情况、新现象,并作为解决新问题 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方式,以及如何以开拓创新思维寻找解决中国道路新发展 中面临问题的途径及措施,这些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科学有效的基本方式和重要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是在我国法治建设进入新境界背景下,实现国家各项 治理事业从传统型向现代转型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 国情基础之上,吸收与借鉴人类社会治理文明的有益成果而提出的。涵盖了国家 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核心要素,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总布局, 这将有力推动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 远发展。
法治化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道路新发展题中应 有之义。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 治理体系的制度化,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两个重要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 制度化,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 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是指国家政权的所有者、 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 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只有法治化,才能真正 实现中国道路民主化和科学化,因为它们是内在一致的。国家治理只有法治化, 才能实现硬治理模式和软治理模式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即法治化经济、法治化民 主、法治化政府、法治化政党、法治化管理和法治与德治齐头并进发展。只有这 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国家治理的生态状况,使国家治理法治化,并始终贯穿于中 国道路现代化实践全过程,这是调节国家与地方、市场与政府、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关系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是新阶段中国发展道路谋复兴大业、扬改革风 帆、行法治正道、筑执政之基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 集中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基点和鲜明特色。四个全面之间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既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科学体系,也是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而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的关键一环,处在四个全面整个科学体系的核心地位,并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作用。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国家治理现 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中国道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还 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新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进人民幸福指数、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的根本保障。据此,法治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 重要作用。总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 中问题、用法治理念谋划发展思路、用法治手段破解发展难题,运用法治途径提 高治国理政的体系性效用,并建立完善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这既是认 识好解决中国道路新发展的具体可行的实现形式与对策,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因此,无论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化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法 治化,它们内在蕴含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参政的同步推进,构 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公民的整体性框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 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走好中国道路唯一执政党,要想避免跳出历史周期律, 就必须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体现国家治理法治现代化的能力和 水平。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和氛围, 才能使法治化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道路发展的全过程,并扎扎实实落实到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棋局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等三 大目标实现艰巨复杂并任重道远,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因此,当代中国 道路新发展最关键的是,努力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 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健康、和平发 展的战略规划,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因此,关于对中国道 路新发展的探索,既要考虑当今时代主题,又要结合中国悠久的优秀文化的精髓, 更要从发展趋势的维度探索,而中国道路新发展的内容、侧重点及实现路径也必 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说: 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 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个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 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 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但运用法治 思想解决中国道路新发展中所面临新问题及挑战,这一点是不会变化的,因为构 建法治社会乃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中国不断走向成熟和文 明的核心理念和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