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道德为主题的思修论文
大学生道德为主题的思修论文 大学生道德为主题的思修论文篇一 《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问题》 [摘要]大学生道德实践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全面提高、学校道德教 育的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然而,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具有不道德性、 自私化功利化、表面化形式化、缺乏自律性、效用短期性等问题。[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实践;问题 2011年4月,在我院11级新生中就大学生道德实践现状展开调查。本 次调查共围绕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教育四个主题,涉及到 30多个具体问题。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对我院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现状有 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呈现多样化特点,既表现出大学生 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开放性、时代性等优点,又反映出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道德实践具有不道德性 道德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道德实践本身必须合乎 道德,具有道德性。如果道德实践有悖于道德,那么它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 品德,反而会使学生形成与道德要求相反的品质。”[1]。然而,现阶段大学生道 德实践中有着大量违背道德原则、要求的做法。首先,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如:
考试作弊、上课玩弄手机、丢弃垃圾、买饭插队、闯红灯等不良行为都在大学生 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次,道德评价标准不一致,对他人评价遵奉“理想道德” 标准,不现实地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 再小也是大事”之类的行为准则,这种用“理想道德”标准来衡量“现实道德”行为 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最后,某些道德实践活动剥夺了许多大学生的参与权,如规 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才能参加道德实践,使许多普通学生失去实践 机会。仅有少数代表参加的做法有悖教育公平原则,扈中平说“现代道德的基本 准则就是公平,一般而论,公平就意味着道德,不公平就意味着不道德”。[2] 二、大学生道德实践自私化功利化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等方面都闪烁 着“利益”影子,道德实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有无“他律”情景下的道德行为选 择有很大变化,有朋友在场比没有朋友在场时“交还失主”大学生高出了13.97%, 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羞耻心”,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但是,还是有14.03% 和23.09%的大学生选择了“留为己用”和“钱物多(贵重)就留下”,存在着拜金主义 和利己主义倾向。大学生在协调道德关系时,道德行为受“自身”利益影响很大, 如:对“大学生同居”和“公众场合亲热”等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行为,超过了半数表 示“无所谓”,表现出“兼容性”,而对于“买饭插队”等威胁到大学生自身利益则态 度明确,反对的人数高达74.34%;有时候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考试、择业等问 题上即使违反了道德规范也要去做,如有46.45%的同学不否认自己曾经考试作弊。
在调查中,对于大学生献血的看法,表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占81.79%。另 外,有的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的道德实践,往往只是为了宣传学校或教师、 提高学校或教师的知名度等,是为了达到功利性目的。
三、大学生道德实践表面化形式化 大学生道德实践是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的过程,它要求表里如一, 知行一致,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然而,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存在表面化、形 式化问题。首先,大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不能很好的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有机结合起来,道德评价有失客观公正。大学生自我道德评 价良好,社会道德评价很差,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由于 大学生看问题表面化。如:看行为“效果”的占41.92%,看行为“动机”的占30.95%, 主张“动机与效果统一”的仅占27.13%。其次,道德实践教育追求表面效应。针对 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如:
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单独考虑任务的要求,较少考虑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 要;只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大张旗鼓地又是张贴海报,又是找人拍照摄像,有 时候还请相关的媒体作报道,实践活动形式上十分热闹,但是,所谓的“道德实 践”往往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使道德实践的德育价值大 打折扣,也导致大学生在无形中形成弄虚作假、知行脱节的不良品质。
四、大学生道德实践缺乏自律性 大学生道德实践是道德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发展 的过程,道德的理想状态是道德自律。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主要靠政策、 规定、等制度层面的带有强制性的他律来维系,大学生在有“他律”比无“他律”的 情况下,“道德”行为选择明显增强;当一旦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时,大学生在“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等心理作用下,产生一些“不道德”行为。海师万人问卷表 明:有61%同学从不闯红灯,偶尔或者多次闯红灯同学39%。而当看着多数人闯 红灯时,72%的同学回答“管不了别人,但可以管好我自己”。但值得注意的是, 竟有12%同学“心理不平衡”,导致从众行为发生,那就是集体闯红灯[3]。显示出 大学生道德意志不坚定,自律性不强。另外,大学生都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愿 望和要求,但是道德修养的动机主要来自于外部,而不是大学生自身,这也显示 了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自律性不强。
五、大学生道德实践效用短期性 道德品质是在经常性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特别是道德行为与习惯的 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实践磨炼。然而,现阶段大 学生道德实践因为缺乏持续性,因而效果也是短暂的。首先,学校组织道德实践 活动的频率不高,参与人数也不多,活动参与人数少且不持续,习惯于以“运动” 的方式,针对某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如:每年3月份许多学校会组织“学 雷锋”实践活动,一阵风过后,一切又恢复平静,活动缺乏持续性。其次,大学 生有道德修养的主观愿望,但是,“非常注意”自身道德修养的仅有8.29%,“比较 注意”的有18.29%,也有55.95%的大学生“有时会注意”和17.47%的大学生“不注 意”自身道德修养,表明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有偶然性,而非经常性地、 持续地进行。这些也正是大学生道德实践无效或短效的根本原因。
可见,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环境的变化,大学生道 德实践出现了许多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问题,因此,分析和解决大学道 德实践问题迫在眉睫。
大学生道德为主题的思修论文篇二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 [提要]通过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四个方 面的原因,从五个角度提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一)道德认识存在偏差,价值取向紊乱或迷失。多数大学生能够以社 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但互联网信息传播开放性的特点,造成多元文 化、多元价值观念在网上交汇、碰撞,出现了一些道德认识偏差的情况。出现不 同程度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和价值选择的迷失的现象。
(二)缺失责任意识,自我意识膨胀。现在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一 些学生从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身边的事物缺乏观察力和能动性。有一些大 学生遇事只考虑自己,对学校、班集体的事情冷漠不关心,只追求个人奋斗和自 我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事情不关注,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团队合作意识薄弱、 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共赢,个人利益倾斜表现明显。
(三)缺失诚信,社会公德意识弱化。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遵守的基本 道德要求,是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当今一些大学 生道德失范行为在社会公德方面表现明显,具体表现在:(1)公共卫生意识不强。
学生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2)公共秩序有时混乱。如学生在食堂买饭不 排队或插队,公共场合吸烟、大声喧哗等;(3)损坏公共财物。如大学生有时在桌 椅墙壁上涂画过;(4)缺少诚信。如有的大学生不能遵守自己的诺言。
(四)缺乏远大目标,功利思想严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 思想得到解放,一些不良意识滋生蔓延。个别大学生眼中,无理想和信仰,认为 只有金钱和权力才是最实惠的。有的大学生存在利己主义,有利于自身的事就做, 不利于己的事就不做。上大学的目的是为找一份好的工作、较高的社会地位、有 车有房的优越生活、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生活幸福,仅少数的学生是为了“国家 强盛和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和为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五)道德意志薄弱,自律性差。许多大学生一方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道 德行为愤愤不平,另一方面自己又经常犯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 主要依靠规定、制度等的带有强制性的他律来维系,当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时, 大学生存在着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做一些不道德行为。这显示出大学生道德意 志不坚定,自律性不强。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在相关法 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趋利性质,会出现一些守信者 吃亏、失信者得利的现象,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一种错位,把不诚信当作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风气的 感染,大学生的价值观过分看重眼前利益,追求功利的物质目标,理想和人文精 神失落,价值取向讲究利益,追求实效、快效,也模糊淡化了公德意识。
(二)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进入中国,给大学生的思 想带来巨大冲击。大学生们思想敏锐但不是很成熟,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 面对各种思想观念汇聚、冲突,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无法判断善、恶,是非标准 模糊,致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淡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 各种思潮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社会上道德缺失、是非正邪不分等不文明现象大量 出现,都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判断。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完善 1、德育方法简单,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多 还沿袭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而相对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
高校德育主要由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很难做 到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2、德育理论枯燥单调,教学内容缺乏新颖。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的课程内容以道德理论为主,缺乏创新,与当前的社会现实联系较少,使学生容 易产生空谈理论的感觉,缺乏学习热情。
(四)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受到当前高考、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学 生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过程中,功利倾向十分明显。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功利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学习目的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可。这种功利主 义倾向使他们越来越追求物欲的满足和世俗的幸福,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传统 美德受到了空前的冲击。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德育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道德 教育模式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而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 生断裂,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缺失。道德理论授课内容应当以人为本,注重解决 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道德内容应是社会的,道德的选择是个体 的,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研究、理解学生,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高校德育课堂应当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 过程中以学生的为主体,教师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学生选择符合社会要求 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
形成以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把社会现 实事件引入课堂中去,或模拟社会上可能出现的道德情景,使课堂成为社会现实 的缩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分析、讨论,在社会现实的具体事件中可 以用道德理论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把握道德原则、内化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 道德修养水平。
(二)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快知识更新。在社会体制变革的过程中,各 种文化意识不断碰撞,社会思潮快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思 想前卫且经常上网,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非常多,思想政治教师如果不注重信息 更新,掌握的信息量还不如学生,教师的权威地位将受到冲击,更无法在课堂上 对知识丰富、思想现代的“新新人类”进行有效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 备一定的网络素养,能够经常上网了解当前社会的舆论热点、新潮观点、时尚事 物乃至流行语言,才能跟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问题 所在,同时得到学生的认可。
(三)加强老师的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工作水平。大学生的思想道 德教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意识、言谈举止、道德表现, 都会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重视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 影响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用高尚的道德思想、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感染 和引导学生。
高校加强师德建设,需要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 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师德风范,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为人师表,教书育 人。
(四)建立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络普及的形势下, 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把握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主动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校园论坛、微博 等多种网络平台,它们成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发挥着宣传舆论、 引导思想等功能。德育工作者要加以关注网络舆论信息,倾听、分析大学生的思 想困惑和道德需求,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 络舆论、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理性、客观地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在了解大学道德存在的问 题后,要全面分析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合适的方法与对策并认真付 诸实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定所有创新,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 质人才,对建设开放富裕魅力和谐新中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