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信息网络传播权案
信息网络传播权案 一、案情介绍 2002年4月1日,陈兴良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起诉,诉称自己是《当代 刑法新视界》等三部著作的著作权人,2001年12月在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 司(下称数图公司)的网站上发现该作品被上载,读者付费后可以阅读并下载其作 品,侵犯了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在庭审中数图公司一再表示,该公司基本上属于公益型事业,目前也正在 投入资金开发版权保护系统,以便更好的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建立数字图书馆的 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广大公众的需求。这是我国第一起与数字图书馆有关的 著作权侵权案,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认识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国内外网络传输权的设定 (一)向公众传播权 1996年12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世 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WPPT)。在WCT中第8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 作品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的成员 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以获得这些作品。WPPT第10条规定,表演者应当 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其录音制品,使该录音制 品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从上述两个规定可以看出, 比起伯尔尼公约,作者的权利已经有效地覆盖到网络空间。
1998年10月28日,美国制定《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没有就数字 化网络传输作出规定。美国知识产权小组对现行版权法下“发行权”赋予了新的含 义,承认向公众传输作品属于发行,从而涵盖网络传输中著作权人的权利。日本 在1997年6月10日通过的著作权法修正案,规定著作权人就其作品应享有授权公 开传输的专有权。澳大利亚也提出了一个内容广泛的“向公众传输的权利”,既包 括以任何通过接受装置观看或使用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也包括广播权和有线传播 权。
(二)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定我国1991年著作权法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即发表 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其中实施条例对 这几种权利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但囿于当时的法制背景以及社会现状,还存在许 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网络环境中著作权法再次受到挑战。判例法国家可以 通过不断发生的判例赋予法律丰富的内涵,而我国在法律适用问题上基本还是严 格遵守法律的规定。
1999年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审理的王蒙等六作家诉世纪互联通讯 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案,对网络上登载著作权人的作品是否构成对著作权人 权利的侵犯,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权利人的复制权是否包括将作品上网在网络界、 司法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法院在该案中认定,作品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传播, 与著作权法意义上对作品的出版、发行、公开表演、播放等传播方式虽然有不同 之处,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作品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使用,使观众或听众了解到 作品的内容……被告作为网络服务商,其在国际互联网上对原告的作品进行传播, 是一种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六作家案是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有 益探讨,衡平了作者、社会公众和网络服务商的利益分配,对复制权的含义有所 丰富。虽然也提出网络传输属于著作权人使用作品的方式之一的初步设想,但在 没有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下,只能根据著作权法的立法精神和互联网自由开放的 原则进行利益分配。
2000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 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该解释第三条规定:已在报刊 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 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 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 载作品的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 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 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从中可以看出,解释赋予了网站 与报刊转载、摘编的法定许可权,是侵权诉讼中被告减轻责任的一个有利依据, 但对于利益平衡的另一方即著作权人和作品则施加了一定的限制。
2001年10月27日,我国著作权法进行修订,著作权人的权利内容有了很大 程度的扩充,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 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从法 律上明确界定了网络传输、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等权利之间的交叉,规定了网络传输属于著作权人使用作品的方式之一,也是其享有的专有权利之一。
三、关于作品的合理使用 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2款规定,本联盟各成员国可自行在立法中准许在某些 特殊情况下复制有关作品,只要这种复制与作品的正常利用不相冲突,也不致不 合理地损害作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规定充分给予成员国权力来自行划定合理使用 的范畴。作为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不断繁荣创新的著作权法离不开国家的整个文明 进步,公共政策是权利平衡中一个很重要的调节因素。这也正是如此多的国家加 入公约的诱因。
美国知识产权工作小组在报告中指出,图书馆为保存资料目的可以将作品 做数字化复制等,图书馆对作品做三个数字化形式的复制品,在同一个时间使用 不得超过一个。在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体系中,以国会图书馆为代表的许多图书 馆都把网上书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超过版权保护期的作品,可以全文上 网供读者在线阅读,另一部分是仍在版权保护期内尚未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在 征求著作权人同意并支付稿酬之前,只有书目、图书简介及相关书评可以上网供 公众阅览。如果读者想进一步了解图书的内容则需要到图书馆按传统办法借阅。
我国法律规定合理使用的情形有:个人学习使用、介绍评论、时事报道、 教学目的、执行公务、免费表演等情形。其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档案馆、纪念 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 理使用。
四、关于作品使用的法定许可 需要海量信息的网络界,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向法定许可是否 成为惟一的筹码即使用作品可以不经权利人的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 支付报酬(权利人声明不得使用的除外)。著作权法中对图书报刊的转载或者作为 文摘、资料刊登,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 制品,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都可以适用法定许可的条款 (权利人声明不得使用的除外)。伯尔尼公约要求传播他人作品必须得到著作权人 的授权许可,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法定许可情形不适用于外国作品和外国著作 权人,即使用时上述作品仍须征得同意并支付报酬。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这几种法 定许可的情况是充分考虑了这些媒体在进行正常运转时的特殊情况。法定许可针 对的虽然都是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但如果要求这些媒体必须在一一征得权利人许可的基础上才能使用,必然会造成信息的迟延,加大社会交易成本,不利于大 家更为广泛的掌握新闻动向。报纸、电台、电视台这些媒体的大力宣传,使我们 方便及时地了解社会最新的动态,可以说,大量的宣传报道已经深入我们生活, 也极大的丰富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吻合了著作权法规定的本意。
从整个社会运行的角度看,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第四媒体,从诞生之初就 深深透着媒体的共性,还带有更浓厚的独有的特性。通过网络交流,几乎可以达 到一种完全置身于网络空间的状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无论是著作权法或者解 释,对网站摘编、转载都有一定量的限制,它所适应的范围和报刊杂志一样。对 比王蒙六作家案和数图公司侵犯著作权案,不难看出,网站将权利人的整部著作 复制上网,显然已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超乎一定程度的量变也必然造成对规定初 衷的违背。图书出版有专有出版权的限制,网站整部作品的使用将不仅仅涉及著 作权人利益,还要涉及与著作权人签订专有出版合同的第三方,也必将与作品的 正常利用相冲突。
在陈兴良诉数图公司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一案中,焦点是擅自将作品登载 在网上并允许读者有偿下载使用的行为是否正当合法权利人有无权利受到限制 的情形存在即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范畴内,他人可以不经权利人许可使用该作品, 也不必支付报酬。将作品登载于网上有无法定许可等其他免责情形一般来说,如 没有合理的抗辩理由,没有法律规定的除外条款,侵权者就只得承担侵权责任。
著作权法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一方面赋予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在网 上使用其作品,同时赋予著作权人有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的权利。这样看来, 在陈兴良诉数图公司一案中主张权利的主体是适格的。
传统层面上的复制,大多是通过复印机、录音机等设备进行,数字时代的 复制,有人认为应该包括从网上下载复制,不难从中看出这种主张不适合本案。
著作权人根本没有允许被告上载,何谈在传播过程中用户下载使用是为了个人学 习目的的合理使用本案所要解决的纠纷是数图公司上载的行为而非在作品传输 链条中下载的状态。在此我们可以对照此案被告数图公司的性质,不难发现此图 书馆并非该条款中的彼图书馆,也非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目的。被告数图公司的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制作和发布网络广告 等,虽称为公益目的,但无法消除公司营利的内在本质,营利虽然不是构成侵权 的必然因素,但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与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图书馆合理使用的初衷 相悖,同时也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法定许可情形。正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所认定的,著作权人将作品交付出 版社出版,许可出版社发行此作品,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这种许可的后果 仅应视为将作品固定在有形的载体(纸张)上并为公众所接触。数图公司未经许可 将此作品列入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对陈兴良在网络空间行使权利产生了影响。图 书馆的功能在于保存作品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接触作品的机会,这种接触,是基于 特定的作品被特定的读者在特定的期间以特定的方式(借阅)完成,这种接触对知 识的传播、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作者行使权利的影响非 常有限,因此,并不构成侵权;
但在本案中,数图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将陈兴良的 作品上载到国际互联网上,虽以数字图书馆的形式出现,但却(1)扩大了作品传 播的时间和空间,(2)扩大了接触作品的人数,(3)改变了接触作品的方式,(4)在 这个过程中数图公司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保证作者获得合理的报酬。因此,数 图公司的行为阻碍了陈兴良以其所认可的方式使社会公众接触其作品,侵犯了其 信息网络传播权,故数图公司应立即停止侵权并依法承担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