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摘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存在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爱心缺失、管理 服务中充满人情世故、教学科研学风浮躁、创先争优弄虚作假等问题,寻找这些 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四大对策,即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核心,永恒的爱心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 灵魂,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心,言传身教是高校辅导员师 德建设的关键。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师德建设 2013年5月4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 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各高校要切实加强青年教 师思想教育引导,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基本上都是青 年教师,他们的年龄大多与学生相近,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 有最为直接的影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 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 为学生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①因而,探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师 德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整体上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坚定“三个自信”,能够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高等教育 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日益扩 招学生、开放办学,学生的类型、需求和价值追求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社会、 高校、家长以及学生对辅导员的师德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升,但 辅导员队伍的师德状况还不能令众人十分满意,主要表现在:
(一)政治信仰上的“不够坚定” 高校辅导员的前身是“政治辅导员”,主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的 “政治领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不断拓展,“帮助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困难资助、学业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人际关系协调等事务性工作几乎占据了辅导员的全部精力与时间,也让辅 导员逐渐淡忘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学生的思 想政治状况,及时进行教育与引导。“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教育和引导好自己 的学生,自身就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自觉学习和贯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高校辅导员疏于政治理论学习,懒于追求 崇高的理想信念;
内心深处有点“崇洋媚外”,推崇西方文化,喜爱过“洋节日”, 对国内的现实状况满腹牢骚;
当面对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时,他们自 己内心深处也没有明确坚定的立场,存在许多困惑或不理解,甚至“人云亦云”, 更谈不上让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解释或帮助“,传道与解惑” 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思想教育上的“爱心缺失”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不少还是独生子女,参加工 作后,自身还沉醉于长辈的关怀与呵护之中,很少体验过社会生活的磨难与艰辛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工作状态,致使他们整日彷徨 茫然,部分辅导员产生职业厌倦,逐渐对学生工作失去耐心,对学生失去爱心, 表现为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接待学生时语气生硬,行政命令色彩浓厚,从不考虑 学生的感受,缺乏工作热情,服务意识不强,漠视学生的困难,放任学生浪费时 光,体验不到爱心教育引领生命成长的律动与活力,感悟不到人与人信任交流的 快乐与幸福,捕捉不到平凡工作中的绚丽与精彩。
(三)管理服务中充满“人情世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平台的发展不断加速,西方价值观通过网 络给青年人带来的影响越发直接、越发强烈。高校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多元 价值观也在不断影响高校辅导员。个别辅导员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变得功利、充满 人情世故,主要表现为:在学生干部选聘、困难学生认定、入党条件审核、评优 评先、违纪处理等环节上,经受不住各方人士的“招呼”,在“人情”面前不能坚持 原则,甚至默认学生逢年过节的礼品进贡,放任学生家长的请吃与拉拢。这种外 在的“小得”,严重违背了辅导员内在品质的“大德”,因为它糟蹋了师德精神的逻 辑出发点,在学生培养方面未能做到一视同仁,违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四)教学科研上的“学风浮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在职务晋升道路上“粥少僧 多”,于是许多辅导员就不得不走上职称评定的道路。但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既 缺乏教学团队的传帮带,又没有科研平台的鼎力相助,原来的专业领域与现在的 工作内容不一致等都导致辅导员难以潜心研究教学工作、难以静下心来搞科研。
紧张的工作状态使他们难以静心学习,浮躁、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也使他们难以 安心学习,种种原因造成部分辅导员在教学上不认真备课,课堂上照本宣科,简 单复制课本知识;
在科研上坐不住冷板凳,拼凑低水平的无任何价值的学术论文, 利用经济手段曲线出版著作,甚至肆意剽窃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者用金钱雇 佣他人为自己炮制职称材料。
(五)创先争优上的“弄虚作假”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比较宽泛,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几 乎都需要辅导员参与。高校各个职能部门为了突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 动基层辅导员处理本部门工作的积极性,都会使用创先争优机制,量化考核办法, 奖勤罚懒。目前,辅导员面对的最常见的考核有:学生处的学生工作考核、团委 的团学工作考核、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资助中心的困难学生资助工 作考核、组织部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宣传部的精神文明考核、武装部的大学生 入伍工作考核等。无数的考核项目让辅导员疲于应付,但为了取得好成绩,让领 导满意,为自己日后的“升迁”增添砝码,一些辅导员就带领或指示学生干部“弄 虚作假”“无中生有”,编造出一些精彩事迹,制造出一些华丽数据,甚至利用经 济手段找媒体加大宣传,到处打探考核组成员,请客送礼等。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困境与归因 (一)工作职责泛化,弱化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应该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被动地存在于教学与行政的边缘地带, 扮演着管理、教育、服务等多重角色。而且,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高 校学生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展,一系列前所未有或过去不以为然的学生事务不断纳 入辅导员职责范围,且这些工作越来越重要,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辅导员 被迫承担着条目繁多、纷繁杂乱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如检查学生宿舍卫生、办理 请销假手续、组织各种团学活动、开具各项学生证明、召开学风建设座谈会、协 调学生人际关系等。这些简单化、流程化、无任何灵活度和创新空间的事务性工 作,慢慢地让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工作产生了一种认识偏差: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来完成。辅导员职责的无限扩大化,让辅导员成为高 校管理中的“万金油”。在中国高校传统的等级观念下,辅导员这一职业“不仅成 为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劳力者’,而且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微不足道”。②在这种观 念的影响下,高校辅导员自然而然也就认为自己是学校里最低层的工作人员,工 作荣誉度骤然下降,极大地弱化职业认同度,在工作中自然会被动接受任务,缺 乏积极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多元价值渗透,淡化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感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改革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不断 扩大,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不断扩展与繁荣的局面,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多 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高校辅导员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 如“开阔思维视角,活跃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需求,改变教育方 式,加强人文关怀”③等,也有负面的,如“信仰上的迷茫,思想上的困惑,道德 上的漠视,以及对生活、思维的平面化和游戏化”④等。这些负面的社会思潮宣 称现代社会人的自由、幸福、平等、个性被具体的科层组织和社会分工等理性社 会所压制,应该漠视社会道德,奉行操作伦理,坚决反对理性、权威的束缚,片 面宣扬个性自由,坚信各种虚无缥缈的潜规则。如果不对辅导员进行及时有效的 引导教育,就可能造成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下滑。反映到个别辅导员身上,就是个 人主义倾向严重,功利思想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工作中只顾利益得失、成本效 率;
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失爱心、信心和耐心;
生活中追求物质享受,追 求名牌;
丧失对他人、集体、社会应有的责任感,丧失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甚至在背地里把为人民服务、奉献精神当作笑话来讲。
(三)职业前景不明朗,降低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责任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做出了明确的 规定:“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
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⑤这种双重身 份界定在理论上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辅导员既可以向党政领导干部靠拢, 走职务晋升之路,也可以向专业教师靠拢,走职称评定之路。但是现实情况是,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科发展,重用在学科建设中为学校发展做 贡献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辅导员的弱势地位及边缘化角色,使其走职务晋升之 路,竞争不过机关工作人员,走职称评定之路,竞争不过高学历的专业教师。职 业前景不明朗,让许多入门时激情满怀的辅导员在现实面前成为荣耀与自卑、热 情与茫然互相交织的矛盾体,“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 的尴尬境地,使许多辅导员斩钉截铁地认为辅导员岗位就是个青春过渡性职业,很多辅导员时时刻刻等待时机另谋高就。河南省2006年的一项颇具代表性的调查 显示:“该省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不满4年的有3914人,占辅导员总人数的72.4%, 不满2年的有1817人,占41.2%。”⑥发展是事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只有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与高校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 高水平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学生工作师资队伍。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泯灭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目前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基于 德能勤绩的考核;
一种是基于业绩指标的考核;
另一种是基于任职资格的考核。” ⑦这些考核评价模式一般都是借用企业管理中的考核方法,主要是紧扣岗位职责 特点设置量化考核指标。然而“,这些评价考核模式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重奖 惩轻发展,更多的是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而忽视辅导员工作发展功能,评价时 也很少考虑到以辅导员为本进行问题的探讨,忽视考评的目的”。⑧因而,这种 评价模式缺乏对辅导员本身的人性关怀,难以体现学生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辅导员 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量化考核,不能简单地用辅导员 参加学生活动的次数、深入学生宿舍的次数,以及与学生谈话的次数来衡量,更 不能用学生违纪的次数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感来源于 “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展露个性,看到学生 成长成才比辅导员自己事业成功还要快乐,这种教育过程难以用数据来量化考核。
(五)成长阅历不足,削弱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自律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的成长轨迹基本上都是从 学校到学校,没有什么社会阅历,没有体验过社会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加上他们 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备受父母长辈的呵护与关怀,可以说他们自身的心智 尚未完全成熟,在父母眼里他们依然是个孩子。工作顺心时,他们热情高涨、信 心百倍;
身处逆境时,他们情绪低落,怨天尤人。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学 生的同时,依然面临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与定型,也面临着知识的 更新换代与技能的实践提升,职业道德尚处于认知阶段,道德自律尚不稳固,还 未能形成稳定的职业伦理意志,还需要道德他律的进一步强化。另外,年轻的辅 导员大多正处于婚姻家庭的起步阶段,不仅工作繁忙,还要照顾老人小孩,整天 处于疲劳状态,难免会出现师德失范的情况。高校辅导员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 中,把职业责任转化为内心的职业价值目标,才能在“大爱”精神的驱使下,完成 成长蜕变,实现职业道德的自我超越。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指向与对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核心 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⑨新中 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今高等教育体制改 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更需要辅导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学生 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实践的指导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的熏陶者、 人格的影响者。因而,高校辅导员要率先垂范,一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内涵及精神实质,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重任,自觉学习马 克思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二要积极培育和宣传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把高校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讲座、 网络、手机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优势,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 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歪风邪气的侵蚀,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把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引领青年学生精神风尚的旗帜。
(二)永恒的爱心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心”是一 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辅导员做好一切工作的原动力。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有爱 心,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千 万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学生。平实、平和、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为他们的外在容貌、学业成绩、经济条件不 同而区别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是教书育人的前提与基础。二是要欣赏自 己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 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蒂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 励、唤醒和鼓舞。”由此可见,欣赏学生的优点,赏识学生的个性,容忍学生的 缺点,宽恕学生的过错,都是在不断地修炼对学生的爱。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爱心需要传递,一个快乐的人才能把快乐带给别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自 己,才能理解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好好活着;
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父母,才能理解 真正的孝心的表达在于感情交流;
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人民,理解人与人之间的 相处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和谐;
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祖国,理解有“国”才能有“家”。
引导学生拥有博爱之心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最大价值。(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勇于承担责任和自觉履行义务的人 格素养。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他们应该具备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的 政治责任,维护学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环境稳定的管理责任,做好学生学业指导和 规范化管理的服务责任,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育人责任。这“四大 责任”的落实,一是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强化思想道 德修养,具备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和 激励辅导员树立牢固的岗位意识,积极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提高辅 导员的业务能力。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用现代化的“云数据”来提升辅导员工 作的效率与科学性。
(四)言传身教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关键 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效仿周围人而获得的,周围人 的言行可能改变学生的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就 是辅导员,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 辅导员一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言行 一致,品行端正,自然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积极正面的行动远胜过苦口婆心、 唇焦舌燥的空虚说教。二要榜样示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的清正 廉洁、秉公办事、关爱学生、文明服务必将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三要自 觉践行。辅导员要从细微之处着手,要时时刻刻做到校内校外一个样,人前人后 一个样,大场合与小范围一个样,一群学生与一个学生一个样,严格自律,达到 慎独的行为境界。总之,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是具有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辅导 员辛勤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的道理,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来熏陶学生的品格,用智慧来启发学生的思路,用 情感来打磨学生的志趣,用艰巨的任务来磨炼学生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辅导员高尚的师德是高等学校在育人实践中的永 恒主题。
作者:张玉新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组织部 注释:
①⑤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Z].2006-07-23. ②张丽.高校辅导员自我职业认同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
14. ③杨子.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J].教育理论 研究,2011(12):227. ④蔡福兴.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6 (8):70. ⑥陈垠亭.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6):62. ⑦陈岩松.基于胜任力研究的高校辅导员考核理论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8(12):43. ⑧苏静.发展性评价:高校辅导员评价的一种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1 (8):66. 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