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鉴于就业为方向的订单式中职教育模式
鉴于就业为方向的订单式中职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 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年来中等职业 教育的发展势头强劲,但不容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仍然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最薄 弱的环节,特别是伴随着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大规模扩招,职业教育 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就业难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 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充分依靠 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办学,开展“订 单式教育”。很多教育者经研究也提出了“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所谓“订单 式”教育,指的是学校依照用人单位需要,结合在校生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签 订人才培养与用人协议,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计划实施教育,保证人才 培养规格到位。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应依照用人协议,吸收毕业生到其单位就 业,签订就业协议。即企业按其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向学校下“订单”, “买断”毕业生,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 教学活动的一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简单的讲,“订单式教育”是以企业用人订单 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这就需要学校结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有目 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必要的设计。“订单式教育”就是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实 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实现教育与就业岗位的 有效对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是市场的需求,是企业、学校、学生共赢 的举措,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订单式”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使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 强化了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使企业和学校在市场化条件下,以互利多赢的方式 走到一起。这一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也必定会成为 我国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 发展而不断壮大。
那么究竟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呢 1.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 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 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 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 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 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的 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 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订单式培养是搞活职业教育,减轻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各级政府当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保障。要从政策方面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 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 能;
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 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 培养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订单带动就业,从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 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订 单式培养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 多种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定单培养、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与 政府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培育生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共赢。
4.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 人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按照企业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 培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 度,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对社会岗位性质和需求有直接的认识,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推动工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 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连接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的,职业教育受经济波 动和就业形势的直接影响。因此要办好职业教育,首先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把着 力点放在解决学生就业上。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历来都是个复杂的问题。作 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 应的产业属性.因此面向就业的“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就成为今后中等职业 教育发展方向的有益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 办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做到培养 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积 极为社会培养急需、适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