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摘要]闽台两岸,一衣带水,五缘同根。福建教育要发展,闽台合作要先行。目前,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合作规模偏小、 深度有待加强等问题。想要进一步推动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发展,需要在合作 模式和配套扶持政策上下功夫。
[关键词]闽台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思路 一、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1981年,福建省批准建立省内第一所高职院校―――鹭江职业大学。到 2012年,福建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了54所,在校生达到了27.87万人, 占据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经历 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历程。一是规模 呈阶段性突进发展。1981-1985年,福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1981年1所发展到 1985年11所,1986-2000年高等职业教育数量无明显变化,到2005年高等职业教 育院校数量达到49所,5年间新建38所。在校生从1.31万人增至27.87万人,占全 省普通高校总数、在校生总数的66%和44.45%。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突进式发展与 国家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密切相关。1981-1985年的第一次突进式发展是因为我 国高等教育事业经“文化大革命”十年后的破坏,教育内部迫切需要改革和重构。
第二次突进式发展,是由于新知识经济发展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必然 结果。二是发展模式逐渐明晰。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等随着办学经验的积累,从“比较模糊”逐步趋向“比较清晰”。福建省高 等职业教育起步于探索阶段,办学性质、定位和任务还在探索研究之中,更缺乏 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指导。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直接沿用普通高等教育 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属于压 缩版普通高等教育。当时的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只是充当了普通高等教育在数量 和规模上的补充角色,只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类型,高等职 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也未显现出来。这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清、目标不 明、发展缓慢。1991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 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对高 等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并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界定,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 业教育,对办学模式、发展措施、设置标准及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 随着对职业教育认识逐步提高,也启动整合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在这种背景下,福建省职业大学也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 计需按照“职业和技术岗位的具体要求,以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渐理清了 “高职是什么”和“应当怎么办”等问题。三是办学体制与院校结构呈现多元化并不 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职业院校的创办与发展不仅搭建了中央、省、中 心城市三级办学的高等教育新体制,由于有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扶持,民办高职及 部门行业高职院校发展较快,成为福建省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改革开放之 初创办的11所职业大学,有8所为中心城市政府主办,1所为行业主办,2所民办, 形成以地方政府为办学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特别是在改革 开放之初,民办大学凤毛麟角,福建省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积极捐资踊跃参与举 办职业大学成为一大特色。四是教学改革与内涵质量提升缓慢。福建省高等职业 教育教学改革、内涵质量建设和提升比较缓慢,还存在着如办学思路缺乏个性、 定位不够准确,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足,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效果 不甚理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院校内部管理机制体制还不能适应高 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等特征,教师观念理念、整体素质水 平与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相差甚远等问题。
二、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基础和历程(以福建商学院为例) 自2006年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率先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开展 师生互访交流以来,通过交流互访、“校校企”“分段对接”、育成中心、台资企业 办学、台湾职称专区、共建两岸师资交流与培训基地以及闽台职教集团等模式开 展合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学历互认、招生政策、赴台手续繁琐、办 学成本和学生赴台学习费用高等问题,影响闽台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一) 闽台职教合作发展基础。第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期。从以上分析可以 看出,由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加上中央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和地方给力,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期。福建的职业教育同样前景光明,习近平总书记来 闽调研视察,指出“福建没有理由办不好教育”,进一步说明中央和省里大力发展 福建教育的决心。第二,闽台教育资源存在优势互补。台湾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匮 乏等严峻问题,需要转移优质教育资源。福建高职院校在校生近30万人,占据福 建省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由于脱胎于普通教育,未能完全脱离本科人才培养的 桎梏,偏离职业教育的定位和体系,无法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大量技术应用型人 才的需要。而台湾独有的技职一贯的教育体系和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无 疑会对大陆高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再加上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 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福建必将是台湾优质教育资源转移的首选地。第三,两岸经贸往来愈加频繁。福建与台湾的经贸往来历史源远流长,再加上2009 年福建省被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域”,两岸经贸往来愈加频繁。台湾 是福建省最大的进口伙伴,2014年福建从台湾进口总值达到了96.3亿美元,吸收 台湾投资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6%。经贸往来的频繁,带动两岸职教文化合作 交流的快速发展。从1985年大陆第一个招生台湾学生以来,福建就率先尝试与台 湾开展教育合作交流,多年来在两地高校招生、合作办学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多项 优惠政策。2008年,福建省教育厅就出台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 意见》提出:“福建省将持续扩大两岸院校在学科专业的合作范围,以职业教育 为重点推动闽台校企合作和校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地在培养技能型人才 方面的深入合作”。2015年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 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引进台湾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突进闽台教师资源共享以 及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等加强闽台职教合作。基于制度环境的不断完 善以及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两岸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势必更上一个 台阶。(二)闽台职业教育合作经验(以福建商学院为例)。早在2006年,福建 商学院前身之一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台湾各技职院校建立了紧 密的合作关系,曾被《海峡西岸》杂志誉为“沟通闽台职教的先行者”。近十年来, 已累计与20多所台湾高校、台资企业在专业共建、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师资培 养、学生互派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闽台合作“走得早,做得实,见成效”。一是 依托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中心授牌成立的“海峡两岸职业英语师资交流与培训 基地”,探索符合职场需求、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基础和特点的职业英语教学内容、 手段和方法,推动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截至目前,已牵头在不同院校、不同省份 举办两岸职业英语师资培训班5期,培训教师300多人。二是引进台湾优质的外语 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第二课堂外语活动质量。早在2005年学校就看准台湾空中 英语教室的资源潜力,率先引进教学软件,购买外语杂志,开展外语演讲、举办 外语竞赛,现已形成一套教学体系、一批师资队伍,并能在全省,乃至外省部分 院校进行推广、辅导、示范等。三是与马尾自贸区联合成立“两岸技职学生电商 创业中心”,探索建立两岸青年学子互动合作、共谋发展的创新创业新平台、新 模式。积极与e-bay公司、阿里巴巴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利用方兴未艾的电子支 付平台孵化项目,鼓励两岸大学生进行跨境贸易实践。目前已有两位闽台教师带 领学生团队在马尾区台湾青年创业中心注册公司,开展茶叶、建等商品的电子贸 易业务。四是合作举办4个闽台校校企项目。其中闽台联合创办的“育达专班”, 把台湾职教模式原封不动地搬进校园,在校园内开辟原汁原味的“育达专区”。“育 达专班”的合作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也多次受邀在不同场合介 绍典型经验与做法。五是育达专班的台湾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主动融入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与学校教师联合主持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并受邀为全校专任 教师开讲座,介绍台湾办学经验,指导各系部教科研工作等。六是聘用符合相关 规定及专业需求的台湾老师来校授课。修订有关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努力 吸引含台湾优质师资在内的优秀人才到任职任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推动 两岸师生双向交流。
三、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 (一)学分、学历互认问题。学分、学历互认始终是影响两岸合作办学的 根本因素。两岸学分、学历互认仍然存在障碍,目前台湾采认学历的福建高校仅 3所,若育达科大的学生在我校修读课程,回台湾后学分是无法抵免的,将严重 打击台湾学生来我校进修学习的积极性,影响闽台共同办学效果。(二)办学成 本问题。闽台合作办学成本相对高,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为给学生创造外语学习 和实训条件,学校需要加大投入建设外语体验中心、物流实训中心等闽台相关硬 件设施,收益和支出较难持平,若想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还需加大资金投入。
(三)招生计划问题。闽台校校企项目招生人数受限。(四)台湾教材成本高。
闽台职教合作需要引进台湾原版教材,按正常渠道进口教材,需缴纳关税、报关 费、审读费、物流费等费用,成本比台湾价格要翻一翻,每本教材的成本达200 元人民币左右。(五)引进台湾全职教师问题。目前福建省高度重视引进台湾全 职教师,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存在 如下困难和问题:一是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于鼓楼一个区,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罕见的,给引进人才子女就学带来极大不便,特别是东部马 尾片区优质资源过少;
二是福州市的户籍管理制度落后,过严过死,未购房的引 进人才家属落户存在困难。
四、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创新发展思路 (一)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积极探索新合作模式。全面改革职教课程教学 方式,实施互动式教学;
实施班导师制度,让导师实际负责和参与班级的经营;
采用台湾育达科技大学的社团运作模式,在台我两校同时成立相同社团;
通过联 合教学、定期举办联合教学工作坊和共同从事科研合作等方式,实现师资“全方 位”互动与融合;
充分发挥闽台合作项目资源优势,凸显学生就业实习优势;
培 养全人化技职人才,通过实施“尊重、负责、有礼”的品德教育,推行守时、守信、 守法的三守精神,强调六有教育,除了腹中有墨、手中有艺的硬本领外,更强调 要养成肩上有担、目中有人、脸上有笑和心中有爱的软实力。另外,要在闽台职 教合作中有新作为,需要进一步创新模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闽台职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态势。除了现有的合作模式外,还可推进探索 以下几种合作模式:1.五年制专升本贯通模式。在台湾专升本招生向非国家示范 校、骨干校开放的同时,可以试点闽台五年制专升本贯通模式。由台湾本科应用 型技职院校与我省高职院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在修完三年高职阶段课程并取 得大陆高职专科毕业证书后,学生可以直接到台湾继续两年本科阶段学习。
2.“3+1”台湾本科两地教学模式。从台湾高校近几年在大陆直接招生的实际情况 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主要受制于台湾生活成本高以及大陆学生对台湾高校 情况不了解等因素。台湾高校直接招收的本科生也可与大陆高职院校合作,联合 招生,联合培养,前三年放在大陆高职院校教学,最后一年再到台湾学习,颁发 台湾本科文凭,这样可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成本,有很强的吸引力。3.独立二级学 院模式。在“育达专班”等闽台合作项目实验基础上,以现有一个二级教学单位为 基础,创建一个台湾高教福建“飞地”,以整体地、系统地移植台湾高教样板,即 创建一个二级学院全权交由台湾高校团队运作,引进台湾管理和教师团队,由其 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和人培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台湾教材、质量标准、科研 支持和学科培育。4.混合所有制模式。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在全国高职高 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上说:“纯粹的公办,活不起来;
纯粹的民办,大不 起来。怎样做强做大职业院校呢?用好一个‘混’字。”闽台职教合作可以在“混” 字上做文章,通过优势资源兼并重组或职业院校集团化运作模式,举办若干所闽 台混合体制的职业院校。5.园区化育成中心模式。据悉,福建省教育厅拟设立闽 台职业教育合作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课题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鼓励设立闽 台大学生创业园和实验园区建设。闽台职业院校可以合作创办如文化创意园、科 技园、孵化园等多样化的育成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闽台青年大学生共 谋创业。(二)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设1.建议与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沟 通,在推动两岸职业教育学历互认仍有障碍的情况下,先行进行学分互认,为两 岸交换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合作机会。2.建议设立闽台合作办学项目专项资金补助, 以保证闽台合作办学项目能够健康持续发展。3.建议放开招生专业和专业招生人 数限制,单列招生指标并在编制计划时给予政策倾斜。再次开放允许成立闽台合 作的二级学院,试点委托台湾高校管理,落实“4+0”模式,在合作规模及深度上 扩大闽台职业教育合作。4.建议对闽台校校企项目引进台湾原版教材设立绿色通 道,降低教材成本。5.建议加大人才限价房投放量进行相应配置,均衡发展义务 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强化台湾高级师资赴闽意愿机制 (台湾教师赴闽所做的研究或成果,能够反应在台湾教育体系的工作成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