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让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美术新课标毕竟不及语文、数学那么完善,那么具体。即便是在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今天,大多数学校和家长都还是把目光放在语数上,对除此之外的其他科目都视若无睹。长辈的这些观点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再加上有些学校对美术教学设备投入的不重视,让美术教学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那美术课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呢?学生的课堂作业是最直接的表现。纵观现在小学生的美术作业,不难发现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经常不带美术材料,导致作业时间不足甚至没办法完成作业。2. 部分学生对美术兴趣弱,自制力差,表现时好时坏导致作业质量差。3. 作业效率不高,边画边玩,交作业时间拖沓。 4.作业丢失现象严重,没有充足的时间补做。5、态度不认真。学生对待美术课堂作业的态度不认真,有的学生一下课就把作业往垃圾桶里一扔,不爱惜自己的作业,更加不爱惜其他学生的作品,有时还会嘲笑其他同学的作品。这样的态度让学生的作业质量日趋下降。6、由于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体验不够细致。不知道如何把握,也不知道如何表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特征,因此学生作画存在千篇一律,毫无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作业是考察学生美术技能与美术素养的重要平台,是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及时纠正自己的美术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渠道。如何提高学生日常美术作业中的质量对美术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实践中的几点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激发美术兴趣 唤醒创作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西•孛洛维契克曾说:“只要有兴趣,好分数自然会来到。”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由此,我们应该拓展创作自由空间,努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的兴趣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唤醒学生的创作热情。因此,要提高学生美术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如何能激发学生兴趣呢?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心理。让学生先画自己喜欢的,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欣赏儿童的作品,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二、注重作业习惯的培养
众所皆知学生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学生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起来,低年级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最浓厚的,家长一般也比较配合。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个美术专职教师,所以一般一、二年级的美术课都是由非美术专职老师所教,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因为这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以后就很难改过来。在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最多、最浓厚的时间,而且这个时候的学生对老师的话是马首是瞻的,老师说什么做什么,老师说的话都是真理,所以我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认真听课、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及时完成作业等这些学习、作业习惯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作业要整洁,大胆画,细心上色,不乱涂乱改、拆页、撕页以此来培养学生爱护作业的良好习惯。再者低年级的家长一般比较配合,安排彩色笔或其它不太贵不难买到的学具,家长们也都会买。在农村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个美术专职教师,所以一、二年级的美术课一定不能放弃。因为这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以后就很难改过来。
三、善于引导,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对美术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
“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的确,美术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发挥无穷想象。而小学生正处于富于想象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画面,理解图意,并渗透情感教育,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地、主动地、自由地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和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传统的教学课堂一般都是不考虑任务的难易,前半节课教师讲,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这样对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很不利于。教师不能为了传授方法而教方法,在传授方法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对于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在二年级《剪花边》一课中我并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是欣赏花边了解花边,然后示范剪花边,最后就是生制作。可想而知这样出来的效果会很不尽人意,作品也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后果。于是我在上课前对学生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前侧,充分的了解学生对花边的知识的理解。紧接着我又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及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分步教学法放手让学生随意剪折,紧接着尝试剪花边,到最后创作出新颖的花边。这三次创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同时又做到层层深入,层层扩散,层层启智。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参与其中,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得到了升华。这样一来美术作业质量大大提高。
四、注重评价对学生作业的影响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主体要体现多元性,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美术教学的评价,尤其是在课堂评价阶段,要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针对低段学生的学龄特点,作业评价要更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实施多元化、符合并贴近低段学生的作业评价方案,激发学生对美术作业的表现欲,以提高学生的在美术方面的表现能力。例如:在每节美术课前的复习巩固或作业讲评中,通过本班或班班之间学生的作业对比、或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内容突出或针对性强的美术作业进行欣赏、评析、突破学生在立意、构图、色彩方面的瓶颈,加强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业的兴趣和表现能力。通过课堂作业的展评、加强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更加深入的了解,如内容美观等并理解美术语言的变现方法。课前将将变现美观的美术作业进行展评,提高在造型能力方面较强的学生继续对美术的兴趣,同时影响和提高部分学生在美术变现方面的不足,使其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并以展板的形式在节日内进行美术作业展评,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除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评价作业和同学互相评价。
五、开展评比 提高作业激情
开展评比,引导竞争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表现性和创造性。总之,我认为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和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提出画的特别好或进步特别大的学生还可以再得一个五角星,学生的作业激情就会更高了。
六、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因此,要促进各学科相互渗透,和谐发展。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同时也是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加强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丰富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例如,语文课本中《鸟鸣涧》配备的插图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一幅春山图,朦胧柔和的月光,,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然后又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这样我就增加了美术的内容,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月亮画得这么美呢?画面中树和云是怎么画的? 运用了哪些色彩? 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如果要你画,你会怎么画? 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再比如
三、总结
现在在众多学校里对低段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很多老师都在教学中也是敷衍了事,也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的美术创作,这是对每位美术教育者值得反思的。因为美术创作对于学生来说能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更加引起广大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者的重视。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只有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发展学生美术个性,我们的美术作业才能真正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