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胡 洋
苏州大学医学部,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以服务学习理论指导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的有效整合,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服务学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5)25-0093-01
为了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医学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投入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形式单一、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实效性差等问题。因此,探寻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对于医学生而言,医院环境是最贴近专业、直接可感的社区环境。在服务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进行整合,医学生通过在医院参加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既满足了医院和患者的实际需要,又满足了医学生个体的心理和发展需求,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在医患互动中促进职业道德。
1 当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当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一些问题:
(1)重视专业课教育,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过分偏重于医学专业知识,而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被严重忽视,主要通过《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教育来实现,个别学校开设《医患沟通》等选修课,而且缺少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教师队伍中具备医学背景和临床实践经验者更少。
(2)教育手段单一,脱离实际。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与临床实践结合较少,学生在伦理课所背的很多原则、规范在临床实践中却不知如何坚持和应用,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2 服务学习理论的含义和主要观点
服务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运用知识,并从经验的反省中获得知识和进一步获得知识的动机,同时形成公民责任。
服务学习理论包含以下主要观点:第一,关注经验教育对服务学习理念支撑的连续性和相互影响原则,这两个原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服务学习促进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第二,服务学习在实践上应该具有教育性,必须产生兴趣,从内在上值得参与;在目的上要达到以育人为目的,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在服务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服务学习操作经验流程的发展,体现关键环节:学生的参与、行动和反思。第四,实施服务学习的社会基础应立足于大社区、公民化和民主化,促进教育与社会的相结合,乃至融合。
3 服务学习理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整合的指导
(1)设立基地,协同合作。在各级医院设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学校和医院协同合作,共同制定服务学习的目标,并决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以满足双方共同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医院除了关心自身和患者的需求外,向医学生提供有教育性的学习体验是同等重要的;学校与医院一起规划学习目标、督导服务、总结评估,为医学生将职业道德认知内化并践行提供平台。
(2)以学生为本,主动学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服务学习理论把学生放在社区中进行活动,使学生从原来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实践者、发现者、受益者。因此设计服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贯穿于服务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服务学习的主体。
(3)重视反思,加强引导。杜威指出“反思是促进知识产生的关键”。一旦经验形成问题化,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探索产生欲望。因此,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学校要注重服务前、服务中与服务后的结构性反思,首先学生对参与服务的过程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和对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促进学生由服务的探4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整合的探索与评价
自2013年起,苏州大学医学部在服务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将医院志愿服务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有效整合,在附属医院、市、乡镇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多家单位设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地,构建了以医学生为主体,覆盖门急诊、病房、社区等十余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化、分层次的医院志愿服务体系,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建立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医院志愿者管理模式,形成了旨在推进反思与学习的志愿者沙龙、道德讲堂、案例讨论等品牌栏目,探索出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1)设立基地,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有效平台。在附属医院、市、乡镇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多家单位设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地,为医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的教育场所和贴近专业的学习情境。在医院志愿服务中,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医生的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可以接触并服务不同的患者群体,在医院符合时代要求和医学专业精神的职业文化氛围中,医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观。
(2)构建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育良好医德。传统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依赖理论讲授的单一形式,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外塑。可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讲授不能达到让学生从理论上认同,情感上接受、行为上落实的教学目的。在医院志愿服务中,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构建了覆盖门急诊、病房、社区等十余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化、分层次的医院志愿服务体系,使学生从原来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实践者、发现者、受益者。
(3)创新形式,帮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成长。在医院志愿服务中,两周一次的志愿者沙龙和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志愿者心得分享,教师对在医疗行为中出现的医德冲突给予道德推理和决策指导,帮助医学生提升对医德冲突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此外,利用临床案例,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通过角色扮演来设身处地的感受医患双方的想法、利益和要求。学生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中,主动思考和总结,增强了他们的伦理抉择能力,有利于良好医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9.
[2]美国政府1990年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Z],1990.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3szyj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