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电视剧思考管理论文
电视剧思考管理论文 一思:国产剧露出笑脸? 国产剧市场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红火景象,买方市场迅速松动,卖片人理 直气壮地上扬价格。中北中心的《欲望》,中山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的 《乱世英雄吕不韦》摄制期间引起各台的收购大战,《爱你》、《日红》、《蓝 色妖姬》等热门国产剧也卖了个好价钱。各省市购片人惊呼:国产剧卖出了天价! 国产剧主流出品人昔日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于谈笑间画出了雄心勃勃的生产前 景。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是能够撑住黄金档局面的国产剧,其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中国 电视剧偌大市场的需求。有的电视台只好翻出两三年前的压库作品暂且充数,一 批濒临亏损的二线国产剧借机抬价抛售,黄金档收视率的含金量面临着大打折扣 的危险。
二是引进剧、合拍剧会不会形成第二黄金收视档?我们的电视制作人,如 果不改变观念,继续墨守成规,躺在“政策保护”的大红伞下“玩艺术”,黄金档上 缺黄金是迟早的事情。
三是何为黄金档国产电视剧?黄金档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好看,我们需要的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叙事方式、题材走向的好看;
是具有五 千年历史渊源积淀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金戈铁马式的好看;
是具有改革开放 新时期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变迁式的好看,决不能是新港台 人操新港台腔演绎新港台事。
四是同一部引进剧不得在三个以上的省级电视台播放的规定,实施起来有 一定的难度。我国并没有一个调控全国各省市台节目播出的机构,各台的播出的 时间表各行其是,谁来协调?谁来评定处罚第四者?将成为有关部门的一个难题。
二思:“空前红火”与“开端无序” 我国电视剧进入市场十分滞后,改革开放17年后,1995年的电视剧题材规 划会上才提出引入市场机制,1996年,广电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电视节目 交易会,在海外引起很大震动,海外媒体评介,中国政府出面搞电视节目交易会,标志着中国电视节目正式进入市场。即便如此,那时官方发出的声音仍持谨慎态 度,电视剧是意识形态的商品,还是要强调主旋律,强调喉舌,完全市场化是很 难的。没想到,不过三四年的时间,电视剧的商业潮汹涌而来,迅速席卷全国, 赔钱的买卖,哪家电视台也不愿做! 实际上,早在1992年,尤小刚便在北京香山团城搭建了一处曲折雅致的四 合院和翰英街,采取一次性合成的操作方式,拍摄百集电视剧《京都纪事》,率 先进行了市场运作。播出时收视率达47.6%,不但捧出了“亲亲八宝粥”等名牌产 品,也捧出了电视剧能够赚大钱的法宝,诞生了一个中北电视艺术中心――电视 剧市场的大门,就这样被尤小刚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隙。电视台以广告时间为货 币形式,开始购买国产电视剧,结束了各电视台之间节目互换(以物换物)的市 场计划经济的交换模式。再后来制作与播出分离,促成电视节目买卖市场的形成, 电视剧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在电视媒体上独领风骚,成为继新闻联播后人们 的主要收视对象。
由于电视剧市场建立初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开端无序的状态几乎是必然 的。拍电视剧可以一片成名,拍电视剧可以赚大钱,媒体的跟风炒作使无序漫延 至混乱,曾一度红火的国产剧哪曾料到日后不久便出现的箫条与危机? 1992年至1996年,国产电视剧空前红火,一部《红楼梦》、《三国演义》 引发古装片大战,从东周、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其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一一被过了遍筛子;
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引发海外题材争拍,国人在海外的 种种境遇被翻了个底儿朝天;
一部《刘罗锅》引发了清宫戏大战,最热闹的景象 是北影厂明清一条街上有十部清宫戏在轮番作战;
一部《野火春风斗古城》引起 名著改编热,《敌后武功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五六十年代名 著瓜分一空。题材重复撞车现象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国产电视剧生产过剩,供大 于求,由卖方市场转成买方市场,电视剧从能够给人迅速带来名和利的香饽饽变 成了烫手的热山芋。
内地电视剧市场每年对电视剧的需求量准确数字到底是多少?谈起此话 题,就连老资格的电视剧出品人和政府有关部门也是众说纷纭,标准不一,差距 甚大。从而难以形成对市场较为准确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实际上,这几年的 电视剧生产一直处在盲目和半盲目之间,政府部门的题材规划也好,电视节目交 易会也罢,离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市场始终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令 需求方与供求方都摸不着边际,使得这几年一直是在“打乱仗”。三思:“艺术老汤”不合观众胃口 话题具有明显的自嘲意味――港台电视剧败坏了收视人的胃口,培养了一 大批爱看港台剧的观众。与其说我们花费五十年的时间精心培养的电视市场,竟 如此不堪一击,被进入内地不足十五年的港台剧轻松夺走的话,还不如说内地电 视剧长期以来夜郎自大,对市场只知索取,不知适应并及时引导,长期漠视观众 需求,坐失良机,拱手将大蛋糕与人分享,直致连自己的那块蛋糕也得不到时, 才饿着肚子开始呼吁政府对自己保护。
其次是对国产电视剧一次猛烈的冲击。稍作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轨迹, 内地播出的第一部港台剧是1984年的《霍元甲》,以后陆陆续续有《一剪梅》、 《星星知我心》、《戏说慈禧》、《戏说乾隆》、《家有仙妻》等。虽然那时对 港台剧的播出数量和剧目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但港台剧叙事上单纯轻松娱乐的 风格,人物中蕴含着的浓浓的人情味,情节结构上彻底的娱乐性,细水长流地开 始滋润观众的心田。与此同时,优秀的国产剧始终在荧屏在观众心中占据主导位 置,《末代皇帝》、《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 纽约》、《京都纪事》、《情满珠江》、《孽债》、《刘罗锅》,几乎每隔一两 年就有一两部国产剧产生轰动效应。
但是,国产剧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保持长久。1997年,国产电视剧市场开始 滑坡,1998年港台剧强劲势头大规模进入,各媒体将港台剧作为收视王牌,以求 生存。到了1999年,港台剧横扫千军,占据了内地电视剧市场的主要份额,除中 央电视台外,各省市台谁也没能坚守住阵地,从各广播电视报的播出表来看,内 地电视剧几尽被逐出黄金档。过去我们靠政策调节的二八开(港台剧二,国产剧 八),港台剧靠市场把它变成八二开,其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第三、“两种冲撞”,即两种娱乐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大冲撞。对港台娱乐及 审美方式的强烈抵触一是部分中老年观众,长期的教化审美培养使得他们习惯了 国产剧传达的“使命感”、“崇高感”、“英雄情结”、“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爱 国主义”、“哲理性”等等,当他们在港台剧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上述感觉时,便 采取了远离的方式,任由年轻的儿女们将频道换来换去,寻找着金庸、琼瑶们创 造出来的古代与现代的闹哄哄的神话,在神话演绎的纯情和真诚中寻找远离市俗 喧嚣的慰籍。二是我们的电视艺术家,他们长期受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的传统艺术教育,在毕业后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 了社会承认的地位与名气,让他们放弃这锅“艺术老汤”去屈就连一所正规的戏剧 电影学院也没有的港台“艺术新汤”,是无论如何也不甘心情愿的事情。所以尽管他们也高喊走向市场,但只要导演大权一到他们手里,其作品一定是“艺术老汤”, 其间硬着头皮加入的商业性像漂浮在老汤上的一片片油花。
四思:为“制作业”扶贫? 制作与播出分离后,各方都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制作方的无形资产一是 有出品权,二是有制作品牌,电视台的无形资产是频道资源。出于各自的利益驱 动,二者必然进行较量。电视台巧妙地利用了买方市场,让制作方互相竞争,原 来是三部选一部,现在可以五部选一部,一是可以选更好的,二是可以将价格压 的低低的。制作方越来越被动,纷纷叫苦不叠。
各国的情形不同,制作与播出的格局亦不同。美国的政策是向制作方倾斜。
有关法律规定,电视台播出的广告时间如果是12分钟,其中两分钟是节目预告, 6分钟给制作方,而我国电视台能够给制作方一分半钟,已经是很大的优惠了。
所以,美国的八大电影公司,其实力可以购买任何一家电视台。为什么这样优厚 制作业?一是制作业承担了高风险,二是制作业有能力生产打入世界市场的影视 作品,这也是美国影视产品风靡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香港地区的制作与播出合一,无线台每年生产六千个小时的节目,因 此无线的制作班底十分强大,其节目除自身消化外,必然瞄准内地市场及东南亚 华语市场。由于其占据三个市场,制作经费比内地宽裕的多,还由于其在起步期 就是商业制作,不需转轨,所以只要内地政策松一松,便毫不客气地长驱直入, 轻轻松松取得较大份额。
内地重播出轻制作由来已久,国家投资大力发展播出产业,把电视台等播 出业视为喉舌,制作业作为附属的思路没有改变,电视节目走向市场便显得头重 脚轻,步履蹒跚。电视台无尝占有播出频道资源,广告收入上的分配极不公平, 播出方可以随意延长时间,收视率高的剧目高达十几分钟,制作方仅得到一两分 钟的残羹剩饭,如此养胖了电视台,饿瘦了制作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总不 能等到内地的制作业饿垮了,我们的电视台被海外节目填满的那一天,再搞制作 业的扶贫工程吧。
权威出品人指出,这几年,国产剧能够积蓄起这些力量,建立这样一个市 场机制很不容易,不去爱护保护它,反而打开闸门,肯定水淹七军。应该有这样 的考虑,有几部好的国产片的单位才有合拍片的资格。这个建议至少可以有效遏 制假合拍,使广电总局15号令得以有效执行。五思:港台剧哪儿香? 港台剧究竟哪儿香? 内地电视剧大众文化的属性长期短缺,国产剧从诞生起就摆出居高临下的 教化姿态,其后来的发展始终没摆脱“官本位意识”和艺术上的“贵族意识”。所谓 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完全是一种标签和形式,其直白的教化姿态仍然让人望而 生畏。与观众需要的“平民意识”几乎风马牛不相及,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服气, 继续把一块块自认为好吃的蛋糕硬塞给观众。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在烦透了的 氛围中迎来了港台剧的新鲜空气,能不为之欢呼雀跃吗? 前年首部《还珠格格》的播出掀起了一股股“格格热”,据央视索福瑞公司 收视统计,均创当地全年最高值,其中,湖南平均收视率为45%,北京、山东均 为44%,上海42%,江西、江苏、贵州在35%以上,去年《还》剧续集在北京首 播,收视率一度突破50%,难怪有媒体惊呼――《还珠格格》(续)好大一棵摇 钱树! 大众文化属性之一是它的“直白性”。《还》剧的故事非常简单,用“皇帝 私生女认父”这样一句话便可说清,围绕着这一戏核,可以编织出几十集波澜起 伏的故事来。故事简单而曲折,观众不必为剧中复杂的故事情节和错综的人物关 系花费精力,只须跟着剧中可爱的人物小燕子、紫薇、五阿哥、尔康的命运转即 可,欣赏上的无障碍和卡通性是赢得更为广泛观众层面的基础。直白在叙事上的 表现是直来直去,出入门、走路、上下轿等过渡镜头一律不拍,说声皇帝出巡, 接下来的镜头便是皇帝、小燕子、紫薇等人在集市上东张西望。没有起承转合, 横空一刀,迎面杀来,每一场戏都有新的情节变化或新的信息传达,大量蒙太奇 省略,令观众目不暇接。国产剧恰恰相反,交织在一起的几条故事线不把观众弄 迷糊誓不罢休,错综复杂人物关系更是只有编导自己才闹得明白。长达几分钟的 人物阐述思想的对话让观众忍无可忍。
大众文化的属性之二是它的“平民性”。港台剧的主题亦非常简单,亲情友 情加爱情,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明白晓畅,无须诠释。国产剧放着人类通用的审 美主题不取,非要自作聪明地挖掘什么?诠释什么?折射什么?孤芳自赏,令人 敬而远之。
大众文化属性之三是它的“夸张性”。港台剧的演员的表演决不搞什么“无痕迹”、“纪实性”、“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而是将各种性情的人物类型化,归 类后的人物进行夸张,使人物性情达到极致。如紫薇宽容大度聪慧贤达,编导决 不损害这些美德,即使到最后皇帝判处皇后和容嫫嫫死刑时,紫薇也要用自己的 免死金牌来救她俩,否则就不是紫薇了。国产剧中的人物却往往爱表现其对立人 格的复杂性,如善良大度中含着妒嫉和狡黠,豪爽侠义中藏着残忍与偏执,认为 只有这样才真实。没有理由谴责国产剧长期形成的创作观念,其艺术性亦比港台 剧高出一筹,但事实证明此种创作观念不具有平民性。在商业价值面前,港台剧 的大众文化属性决定了它好看的基础。
六思:“主旋律”也要赚钱 正如美国影视作品不能没有“主旋律”一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市场也 不可能没有“主旋律”。
体现美国精神和文化的大片《泰坦尼克》、《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的“主 旋律”。前者在奔放青年杰克与美女露丝身上体现出的一见钟情式的生死恋,是 典型的美国文化,我们在《魂断蓝桥》等类似影片中早已不断领略。所不同的是 《泰》片将背景放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就使得杰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还有什么比一个男人把他心爱的女人托出水面获得生存的机会,自己却冻成冰人 长眠海底而令人更加感动的场面呢?美国人的浪漫加拯救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 为充分的体现。至于瑞恩的被拯救更是美国人道主义精神的不加掩饰的诠释,只 不过用了好莱坞式的包装,让我们的观众只见巫山不见云罢了。
值得讨论的是,美国“主旋律”不仅成功地占领本土市场,而且成功地侵入 全球市场,而我们的“主旋律”面对市场为什么显得如此尴尬呢? 中国电视剧“主旋律”定位有三条标准,思想积极向上、艺术质量上乘、观 众喜闻乐见,其中的优秀作品被评为“五个一”工程奖。据说获“五个一”的“主旋 律”作品大多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和奖励,有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便可降 其次,从而人为地把“主旋律”与市场对立起来。
那么,妨碍“主旋律”进入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最为关键的是创作观 念上的老化。主旋律作品大多有一个感人的事件或有重大的题材,创作人员往往 将主要精力放在表述故事或事件上,忽视了不管任何重大题材,只能作为背景来 展示,人是第一要素的创作规律和宗旨。以事带人,以情节带人,最终淹没人, 是缺少可看性的主要毛病。试想,《泰坦尼克》如果将沉船事件作为主线加以表述,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作为佐料,这部影片还能让观众动情落泪,连看数遍吗? 英雄主义是主旋律作品不可或缺的内涵。如果说美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 英雄主义是“征服加拯救”精神的话,那么,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便 是“奉献与牺牲”精神。无疑,前者带有很强的殖民意识,后者更为容易令观众接 受和感动。剩下的便是包装与形式了,好莱坞式的包装并不具有殖民性,我们完 全可以把它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其实,国产剧主旋律作品的包装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也初步找到了一条 适应国情的路子,也有不少优秀之作,《雍正王朝》、《牵手》、《共和国往事》、 《贫嘴张大民》等的出现标志着国产剧主旋律作品进入了一个适应市场的新阶段。
七思:急需行业工会? 港台及海外的方式是靠行业工会。其作用一是可对题材进行规划,制作单 位的要拍的题材报到工会,按时间先后顺序储存在电脑里网络里,如果有第二个 相同的题材马上被阻止;
二是对总量进行控制,工会的电脑通过网络对电视剧市 场需求了如指掌,对电视台和制作方进行供需双方的有效调节,避免过剩和积 压;
三是对演员尤其是明星进行限价,防止明星漫天要价的同时也保护演职人员 的应得利益;
四是可对国产片、引进剧、合拍剧的单位进行资格认定,遏制文化 掮客利用国家在电视剧有关法规尚不健全的空子大发其财,阻碍电视剧市场的健 康发展;
五是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各类准确动态信息,协助政府对电视剧生产进 行规范管理,制定和执行法规,对违规现象进行查处;
六是可对全国电视剧进行 网络管理,对在行业内出现的诸如“版权纠纷”、“罢演”、“盗版”、“债务”、“劳务” 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进行干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维护正当权益。
比如说,美国的影视行业工会很有权威性,非常严谨,他们每年出一本手 册,对影视生产、销售的方方面面规定的特别详细,你拍的片子进入艺术片市场 还是商业片市场,收费的标准不同,拍摄过程中,现场人员需要什么样的饭菜、 需要多少水果、冷热饮、住什么标准的房间、超时发多少工资,非常清楚和完善, 违规者将得到非常严厉的制裁,形成了良好的秩序。
前不久,中国电视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国际电视节目总公 司、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北京文 化音像出版社、上海永乐影视集团、湖南光前影视制作中心、广东电视台、陕西 电视台、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广电总局社管司等单位的领导先后两次召开“电视节目出品人联席会议”,就电视剧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呼吁尽快建立 电视剧行业工会,从而建立健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
怎样尽快建立起有权威、有中国特色、有高办事效率的电视剧行业工会, 是摆在中国电视剧面前的首要问题。
八思:第一是收视率,第二是收视率,第三还是收视率? 与其它商品不同,电视剧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买方(媒体)、卖方(制作) 都要最终从广告商口袋里掏出钱来,怎样抢到具有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吸引跟片 广告,成了媒体和制作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
目前,各电视协作网从立项开始寻求与制作方热点剧的合作,以保证高收 视率剧目能够在该网的播出。制作单位觉得这样可以先保住成本,降低风险,也 乐意接受媒体送来的“秋波”,送郎上门,喜结良缘。
于制作单位来说,改变被动局面,抢占制高点的根本出路是国产剧急须改 变孤军作战、小规模生产、小打小闹、抗风险能力差的局面,强强联合,形成集 团力量,以期达到电视剧规模化生产,产生规模化效益的目地。原小生产制作的 缺憾很多,精英领路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小船或中等船只的命运,生产和 销售缺少有机制约,缺少科学性、计划性、长期性,资金运作捉襟见肘,海外市 场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形成良性循环。电视剧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 占比例甚微,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在资金动辄数千数百万的企业家面前,只有卑 躬屈膝的份。
收视率是什么?于制片人、媒体、广告商来说,既能使他们战战惊惊,如 履薄冰,又能令他们欣喜若狂,趾高气昂――收视率是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魔 手;
于观众来说,真正尝到了做一回上帝的滋味,凡不合口味的电视剧,只需将 遥控器轻轻一按,便足以让这部倒霉的电视剧被逐出黄金档――收视率成为“上 帝”口里的“口香糖”,越嚼越有味道。
收视率是怎么产生的? 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电视台委托雷森信息中心、北京有线电视台委托北 京心理研究所,在全市13个区县进行收视调查,覆盖总人数1160.6万,总户数362.7 万,前者样本为550户,后者样本为969户,据此计算全市收视率。样本采取日记 记录法,15分钟为最小记录单位,置信度为95%,最大误差为3%。该中心和研究所每周五将收视报告及前15名排行榜邮寄有关单位。
我们也曾有过没有收视率的年月,电视机只能收到中央及地方的几个台, 地方台还没有上星,媒体还承担着导向责任,那时出现了深受欢迎的春节晚会、 正大综艺节目,国产电视剧亦是一派繁荣,《红楼梦》、《四世同堂》、《编辑 部的故事》、《京都纪事》、《北京人在纽约》、《情满珠江》等剧产生了轰动 效应,聪明的媒体用了一句并不十分准确的成语――“万人空巷”来表述。那种酒 肆茶楼观看,街头巷尾议论的盛况,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以后,信息高速公路、卫星直播、有线电视联网、光缆传输等令人猝不及 防地涌来,几十、几百套节目同时上天,几千套节目在光缆中自由游动。我国已 在8颗卫星上拥有17个转发器,传送中央及各地电视台的38套节目。各省市地一 级无线台、有线台达两千余家。观众由最初的惊喜很快变的有些不知所措,电视 台和广告商也急需有个统一的标准,按照国际惯例,收视率在我国各大城市应运 而生。
当前令人不安的是,收视率几近成为各电视媒体的唯一标准,以致放弃“坚 持正确的导向”、“引导观众健康审美”的责任,任荧屏审美环境被污染,“享乐主 义”、“功利主义”、“封建迷信”、“暴力仇杀”肆意横行,有识之士纷纷指出:还要 不要社会主义文化?还要不要社会责任?还要不要昂扬向上的英雄主义?实际 上,片面强调“观众需要”,片面强调收视率是错误的,其结果只能滑向庸俗文化 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我国有具体国情,观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媒体引导的,希望 有关部门能关注这一状况,以确保我国电视荧屏审美环境的健康发展,建立电视 剧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机制,既要收视率又不惟收视率,让国产剧恢 复其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