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探求实现社会正义对法治保障的影响论文
探求实现社会正义对法治保障的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正义、实现正义的方式、法治理念以及社会正义对于法治 保障的促进等四方面的分析,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对法治保障的作用,以期对相关 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有所助益。关键词:社会正义 法治 法治保障 一、正义的基本内容 (一)古代中国的传统学说中的正义界定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古代的众多经史子集中,从未出现过正义这个名词,从 而该词无论从中国哲学史还是伦理学史中都未获得过某个定义式的范畴。但是笔 者认为,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从国家统治还是学术领域内都被儒家思想所占据, 那么应该说有关正义的思想可以从仁与礼这组概念中获取。
先秦儒家实行以仁和礼为基石的狭义正义观念。因为从儒家的视角看来, 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身份上的差异化格式型伦理关系, 也就是所谓的“贵贱有序,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在仁、礼和正义这三者关系中,也呈现出一种倒等腰三角形的样式。礼作 为一种外在约束规范,旨在为正义提供制度保证;而仁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准则,其 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正义观,可以解释为:在不平等的 起点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平等权利与普遍自由不予认可,只有部分人才能获 取所有职位的可能。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正义这一价值判断无论以基本模式或者道德 标准来说都是历史下的产物、生活中灵动。如果不考虑经济基础、具体风俗、文 化、地域,那么就不正当、不客观了;我们需要“理解万岁”。
(二)西方视野下的正义内容 1.美德意义下的正义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对师徒对于正义理论的阐述对后世包括近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
柏拉图对在他的《理想国》中对正义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正义就是做应当 做的事。”在这里,正义被理解成为了个人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每一个人都需要 按照道德所指示的,诚实地完成社会所赋予其的角色定位,以及完成社会所交付的 任务。
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克伦理学》中首次提出了“校正正义”与“分配正义”。
他认为,关乎于正义,实际上就是分配正义,涉及物品的分配方式。他的这一观点直 至今日,还在被法哲学、法理学学界所关心与讨论。
2.新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正义观 二战后新自由主义的旗帜性人物,约翰・罗尔斯的不朽著作《正义论》是 现代语境下对正义理论的最佳的一个注脚。在其中,在无知之幕下的两大正义原 则是其著作中最大的亮点: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 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 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 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 开放。虽然对于无知之幕还有诸多争议,但是其把自由、平等等价值要素加入正 义理念中综合考虑,已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根据其展开的逻辑顺延 下去,正义就是社会的制度安排与权利、义务和权力、责任等实现契合式的吻合, 达到一种每一个人都希翼的合理状态。
二、实现社会正义的途径 实现社会正义,通过法律这一外在规范主要有两个要素需要重视:立法正义 和司法正义。在这里,立法正义是司法正义的基础,司法正义是立法正义的逻辑结 果。
(一)立法正义 实现社会正义第一要素就是在法秩序中体现正义价值。亚里士多德在政治 学中提出:法治应当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 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
1.立法的客观基础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不可能仅是公民主观上的自源自发 的,而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找寻依据。法律的正义,立法的正当性,合理性理所应当要 从物质生产状况、客观条件中解释。由此,我们可以产生出需求理论。只有当法 律的形式和内容符合人们的需要,对于现实有了符合人民期待的回应时,法律才具 有了正义价值。无论从中国古代所提出的法律应当顺应自然、符合人伦,还是耶 林所谓的“法与当时一个民族所达到的文明程序相适应”,抑或是美国人本主义心 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都体现出人民之间不同需求间的融合是法 的正义价值的追求。
2.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法律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价值标准的不断变化,法律也应当有相应的 调适,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有两组关系就容易发生矛盾、对立和冲突。法律是需要 给与公民以稳定的预期;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中,法律的样式、理念、规 则的变动成为一种必然,那么这两者的存在使得正义价值的实现成为了一句空谈。
此时,我们应当使得两者相互统一起来。
法律的绝对温度容易导致社会制约度的下降,从而失去法规范本身所应具 备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在制定法律方面,我们认为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视野,以一种动态的、关系 化的思维来面对问题,在立法维度上,一种具体和妥协式的方式就能体现出法的刚 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那么这样的立法才是完美的,也体现出正义价值,正如科 恩所说“生活需要法律具有两种适相矛盾的本质,即稳定性或确定性和灵活性;需 要前者,以使人的事业不致被疑虑和不确定所损害;需要后者,以免生活受过去的 束缚。” (二)司法正义 法律的正义价值并不仅仅形式上的被体现于立法中,展现在法律中的条文 中,法律规定再好,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适用,也无法实现正义,而只能是美丽的纸 上宣言;更实质地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的适用中。法的正义价值需要在以 人为主体和以法为客体的联动中表现出来,价值的实现在乎于主体,在乎于客体, 更在乎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那么法律实现正义等价值就是体现其根本属性的 最佳方式。虽然法律的严格适用是司法本体意义之所在,机械地重复法言法语被认为 法官成为了法律的工具,在康德眼中,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如果一味地只知 道严格适用法律,而不知变通,那么就忽略了众多法条下所隐藏的立法者的初衷和 精神,那么就有了法条教条主义的嫌疑了;究其深层原因,现实中的权利义务分配 并不像法条中规定的那么一清二白;我们需要运用主观能动性,适用衡平等方法使 得立法之本意体现出来,毕竟法律究其本质还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的。
以上仅就实现社会正义的两条路径展开论述,不一而足;毕竟方式途径的选 择仅是工具,其目的仅就为了实质之实现――社会正义之实现,公民权利之保障。
三、我国的法治理念 (一)现代西方法治的基本内涵 1.在强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一切物和行为必须依法而为。将此准则限制在 行政行为中,那就是政府必须在立法所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立法者所规定的行为。
2.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有限制的,非自由裁量权的规则或标准。在此 制度下,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客观的、非政治化的,其标明了一种立场,无论包 括何种核心内容,其标准也是必须被不偏不倚地被执行。
3.行政以外的他种制衡要素对于关系政府行为合法性或合宪性的准立法 行为进行裁决。在英美或大陆法系中,出于社会均衡的考虑下,对于政府之恶的判 决是所有国家必须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的,因为政府的单方独大可能是对整个社会、 所有公民的一种欺凌。
4.法律的平等性对待所有主体。由于政府的权力强大于所有公民之集合, 在适用法律中不免会有特权的可能,那么保持平等性的主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对现代西方法治思想的理解 1.凸显个人权利观 法治化的进展,不仅需要良法的存在,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法理念的人文关 怀和权利导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要是城邦订立了平民法制,而公民却缺乏平 民情绪,这终究是不行的。”这也就是说,政府的积极倡导下,需要公民意识,更准确 地说是公民对于法律,法治,宪政等基础性范畴的内在支持,并且在行为中予以体现。
2.主体参与意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宗法等级色彩不仅在个人之间,在国家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内部也不免带有了一丝印记。公民本性中的个人欲望的发展才使得社会 因素的发展。个体生命自由无视,身份差序格局的存在,地位的不平等诸如此类的 因素导致了国家本位思维的强化,公民内心对于参与国家管理意识的诉求的惨淡。
3.多重意义下的综合观念 法治主要包括诸多下位子价值: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 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主流环节君在 法律的规范调整中,法律的根基在于对民主、人权的保护,使其能够对于社会、经 济与公民共同有机统一的进展。国家权力不超越法律,反而在法律下位中规范地 运行,国民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被非法剥夺,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赔偿与补偿。
四、社会正义的实现之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 社会正义的实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质核心,没有了正义,也就谈不上我国 的国家性质了。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类的社会一定要公正,没 有了公正,不仅秩序破坏,这也是最大的恶。
(一)社会正义乃是法治国家的本质需求 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往往体现在公正的实现。“如果没有公 平,就不会有效率,也不会有稳定。一个既无效率,又不稳定的社会,定然是一个不依 法治国的。”正如《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正义实现的 场景。太平天国提出的社会蓝图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远景:务使天下共 享,有天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二)社会正义是法治保障的基本价值要求 综上所述,实现社会正义对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不仅涉及理论,而且对于 我国实践也有着莫大的作用。学界关于此类的研究探讨不胜枚举,但是如果能在 提出可行性建议的同时,对于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再深入一步,那么将会有着更为 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