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本科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 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讨论当 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 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目前教学过 程中存在教材缺乏适用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 上提出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增减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编写 适用教材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讨式教学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专业结构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在 人才质量上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 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一专业技术,还要求具有经 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宽广型、应 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为非经管类 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并结合本专业加 以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经济管理能力和人文修养。因此,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 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所在教学团队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形式, 对河北农业大学非经管类的10个专业600名学生的“经济学”课堂授课、教材选用、 学生听课、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走访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大 学经济学专业相关教师,总结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以及不同专 业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最 后为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提出综合性的课程改进建议。
一、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状况调研 (一)学习意愿 调研结果显示,非经管类的本科生大约70%的学生认为开设“经济学”课程 很有必要,认为能开拓视野、拓展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对将来步入现实经济生活 会有很大的帮助。20%的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学”不一定有用。10%的学生认为“经济学”课程与本专业没有关 系,学不学无所谓。
(二)教材选用 非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学”教学中,一般选用《简明西方经济学》或《西 方经济学原理》作为教材,河北农业大学选用了专门针对非经管类本科生编写的 《简明西方经济学》教材,该教材侧重于最基础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现实运 用。教材基本做到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 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授课方法 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48学时,在相对较少的课时 内讲授的内容过于庞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课下作业为主,缺少案例教学和 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参与度低,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很好调动起来。
成绩评定主要是在期末考试时对于“经济学”课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 20%,期末成绩占80%。这样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考试前两周前搞突击、 死记硬背,因此,考核结果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 养。
(四)教学效果 调研结果显示,90%的非经管类学生由于对于传统经济学知识较为陌生, 认为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 生普遍认为“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尽管老师在授课时尽可能结合案例深入浅 出的进行简化分析,学生仍旧感觉公式复杂、概念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教学内 容太多,授课进度稍快,对课程整体理论体系框架难以掌握。
(五)学生们的开课建议 对“经济学”课程开设建议归纳如下:一是强调“经济学”知识对于该专业学 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联系该专业就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多加入相关案 例,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学”知识的有用性;二是建议在课堂上改变“满堂灌”的讲述 方式,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一起互动,鼓励参与式学习;三是建议精简授课内容, 尽可能少些公式推导,降低专业性和理论性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材缺乏适用性 在缺乏专门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教材的情况下,目前不少高校的非 经管类专业对“经济学”的教学采用了基本上与经管类专业一样的教材[1],任 课老师一般选用“经济学”课程中最简单的教材,忽略了传统教材是根据西方国家 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编写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的不够紧密,很多章 节还穿插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与图形。学生学完“经济学”课程以后,了解了西方国 家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这便强化了 学生学习无用的想法。而且,传统“经济学”教材中有一些理论公式是非经管类专 业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照本宣科无疑会增加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学习难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会降低。
(二)教学模式单一 对于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课程被认为是纯粹的基础理论和模型的学 习,很少主动去了解和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经济学”的教学中,模型 和公式所用到的经济术语大多是英文字母,但非经管类学生对于专业英语有抵触 心理,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其内在的经济含义[2],更谈不 上灵活运用。基于这种情况,师生很难在课堂上互动,偶有案例教学或教师提问 也基本是要求学生复读老师讲授的理论内容。大部分任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 教学方式,即“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教 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其结果就是教师讲得累、学生 听得累,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三)学生的参与度低 “经济学”教学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规 划和管理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师如果忽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偏重于概念 和理论的解释,就会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形成教学双方都感到困惑的难题。
经济学是一门集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数学 模型和定量分析比较多。对于非经管类的学生来说,图形、公式、数学推导部分 难以接受,尤其是难以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含义与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为 此,学生们很难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和现实应 用。另外,由于开课的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低,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了解较少、理解比较肤浅,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参与度低,也制约着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首先,要明确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 学”课程并不是为了让其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便将来在经济学领 域有所建树[3],而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习经济学的思维 方式[4],以便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明白政府各种经济政 策出台的原因,以达到开拓思维、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满足其对 社会发展的需要[5]。其次,一定要把“经济学”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社会中能更好地生存 与发展,脱离实际工作和生活而学习的经济理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需要 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经济学原理与现实经济生 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的联系,增加相 关案例分析。删除那些理论性过强、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等内容,从而通 过教学内容的优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较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结 合,需要“教”与“学”的互动。单纯的“教”,不管“教”的多好,顶多也是教师在课 堂上演独角戏,学生参与不进来,参与的少,教学主体“学”的不好,教学效果必 然提高不上去。只有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 好了,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二)精心编写适用教材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应定位于培养 经济学的思维、了解市场经济运行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突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 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建立现代经济管理的理念,培养经营管 理的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商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拓宽就业领域。教材的编写应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合理安排“经济学”各层次 的教学。首要问题是要打破以往以理论推演为主的教材写作模式,采用在理论简 明介绍的基础上侧重实例分析,突出理论运用,强调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 培养。主要是对经济学范畴的理论解释和实例分析,不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简单归 纳,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点的重新组合,主要内容可以设计成包括市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营销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投 资理财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具有代表性、 适合学生使用的参考书以及习题集等。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扩展和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跟上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相对前沿的内容 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丰富教学方法是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 施。教师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求能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 动学生的热情。建议灵活运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问题教学法,该方法的理念是 “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着创新能力,突出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直觉的培养”,在系统 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课堂 教学的最后10分钟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学者讲座后回答专业人士提问的形 式,学生问题多数有见地,也很尖锐。二是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贯 穿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小品和典型案例,尤其是要使用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际案例。
主讲教师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与课程内容、学生专业联系密切且生动 活泼的小品和案例,并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并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这样才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与现实生活得到有机结合。三 是开展对话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前期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鼓 励学生大胆怀疑权威观点,勇于做出自我判断[6]。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大量 训练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 治学态度和规范的表达习惯。四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帮助学生超越课堂传授 的局限,鼓励他们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释或 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再组 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以此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兴奋点,使学生保持对“经 济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和 教学效果。
作者:路 剑 王印华 张晓芳 赵君彦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