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一、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高新技术主要是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 材料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1]。农 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运用高度密集的技术、资金和知识,按照科研、开发、生 产、经营一体化,开展农业产业生产。一般认为当高技术组合按国际科技产业园 区的规范超过70%以上时,传统技术才被创新为高新技术。靠技术转化为生产 力提高产值的“技术生产率”在60%~80%以上,则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化[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还需要现代化的生 产设备和手段,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先进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市场体系配合。(二)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 截至2012年,安徽建成各级农业示范园区101个,培育省级以上龙 头企业895家,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92家,企业年产值248亿元,建成 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平台345个,企业技术中心56个①。从总体上看,安徽省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农业龙头企业的1 0%,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5.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仅占农产品加工 产值的4.1%,占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2.4%;
全年完成农业科研290人 年,应用研究为10人年,试验284人年,全年获批农业科研专利申请29项, 但无一项完成应用转化。
(三)影响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步较晚。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借鉴美国的经 验而兴起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到如今也就20年左右的时间,各地区对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认识还不到位。目前还处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试验阶 段。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 依赖政府投入,为政府主导型产业。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经济欠发达,对农 业投入较少。2012年,安徽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为302亿元,人均不到 1 000元,全省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为19.5亿元,仅占GDP的1.1% ②,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仅有3亿元,用于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则更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全年农业科技专利申请数 只占到全省的0.09%。3、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 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特别需要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人才。
据统计,我省每3万人中才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 仅高于西藏,居第30位。2012年全省已建或在建的农业科研机构不足百所, 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人员只有1 000余人。4、劳动力产业素养和农业 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支撑力不够。安徽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担负着国家 粮食生产重任,区域内粮食播种面积大,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破坏 严重,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文化程度、产业素养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 化水平低。2012年,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中,60%为初加工产品,深加工 产品仅占20%多。现实的生产条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不到支撑作用。微 观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研技术平台分布不均,科研成果应用能力差。
全省具有科研能力的农业科技平台中,一半以上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企 业技术中心只占到16%,平均每两个高新技术企业才有一个技术中心。在农业 科研成果中,80%为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应用研究不到10%,2012年 无一项农业专利成功转化。二是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市场上还没有一家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介实体,承担把科学技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的职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主要依靠技术交易所举办的高新技术产品交 易会,但其服务功能过于单一,缺乏连续性服务,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致 使农业高新技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3]。三是企业产业化动力不足。农业产 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导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大,农业 企业和农民在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励情况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生动力不 足,以至于消极应对[4]。诸多原因影响着安徽农业的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 地区,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要素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安徽省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及其差异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及其禀赋反映指标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传统生产要素 理论,技术、劳动、资本、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决定了农 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和 投入要素[5],是决定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高新技术产 业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各要素禀赋反映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条件。对农业 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情况分别用不同的可衡量相关指标进行反映。1、技术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 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确立产业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直 接决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农业科技贡献率。2、 劳动力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最具最主观能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素质,包括 文化程度、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等,决定了劳动者能否接受和掌握高新技术产业 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甚至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而这些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 产业的生产效果。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地区农业劳动 生产率/平均农业劳动生产率3、资本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重要构成。资 本的投入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改扩建生产基础设施,购买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先 进的管理方法,而这些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条件。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 为:人均劳动资本=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投资(地区农业投资/农业从业 人口)4、自然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对象,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 提供原材料,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条件。农业生产要素禀赋既是决定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也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条件的反映,对农 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影响较大。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人均耕地面积=地区耕地 面积/农业从业人口。
(二)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比较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对资本、劳动、资源的投入数量和比例要求并不明确, 因此,我们选取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北京、同处于中部的湖北、 生产条件相似的河南以及相对落后的重庆,截取各地2012年农业发展的数据 和“十一五”末期公布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综合比较安徽农 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素禀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 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不足,4个要素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概述为农业 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劳动力产业素养低,经济欠发达,对农业投入少,农业收入 低,农业科技水平较低,这些都制约了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横向比较可以 看出:北京则是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依托资本投入和农业科技创造了领先全国 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近于安徽的2倍。借鉴北京的发展经验[6],构建差异化 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要素禀赋地区差异 无论从经济、地理、文化、制度等哪一方面比较,安徽地区之间存在较大 的差异。因此,要对安徽各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分析。可 以假定区域内技术共享,只选择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3种要素,沿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农业人均劳动资本和农业人均耕地面积3个指标,截取安徽各地区 2012年农业生产数据,进行要素禀赋差异比较(表2)。
依据表2数据,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安徽分为4大农业生产区域:城市及郊区现代农业区,这 一区域以合肥为代表,大体还包括芜湖和马鞍山2市。该区域特点是农业劳动生 产率水平较高,人均劳动资本全省领先,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人才聚集。
两淮粮食主产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淮北(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和淮南(蚌 埠、淮南和滁州)2个粮食主产区,7个地市。该区域的特点是粮食产量大,耕 地资源相对较多,但常年遭受自然灾害,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 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较低。沿江优势农业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铜陵、池州、安 庆和宣城4市。该区域特点是地域特点突出,水域面积大,交通发达,农业生产 基础较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劳动资本较多,土 地资源相对较少。山区特色农业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六安和黄山2市。该区域 的特点是山多地少,区域内土特产品物产丰富,土地资源稀少,农业劳动生产率 水平低。
(四)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同区域模式选择与重点确定 在经济欠发达、农业投入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要素禀赋不足的情况 下,依据要素禀赋差异进行区域划分[7],针对不同区域,选择适用的产业化 模式[8]和确定发展重点,可以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准确地找到 发力点。1、城市及郊区现代农业区该区域农业投入比重较大,科研机构和人才 集中,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劳动者产业素养高。该区 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一方面集中 科研力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研究;
另一方面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集中一批农业生产龙头企业,通过政策、资金引导企业进行农业高新技术应 用开发与生产。重点进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材料技术研究,着力发展生物技 术产业、设施农业,力争在生物制药、有机农药、农产品的精加工、绿色蔬菜、 乳制品、观光农业等方面实现产业化。2、两淮粮食主产区该区域为典型的传统 农业生产模式,土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面积大,农业投入少,农业劳动生产率 低。该区域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集中科研力量进行农产 品品种优化研发,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生产园区,培养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业,力争在强筋和弱筋小麦、专用棉花、花生、 大豆、玉米的种植与深加工,猪牛羊养殖与加工等方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 化经营。3、沿江优势农业区该区域为传统粮食生产区,区域内水系发达,物产 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劳动力产业素养整体较高。该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混合模式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 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农产品品种优化与种养殖适用技术研发,培养农业生产、加 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水产品加工业,力争在水稻的种植与深加工,油 菜适用栽培技术与精加工,水产品良种与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生 产、产业化经营。4、山区特色农业区该区域山多地少,农业生产现实资源相对 稀缺,但区域内土特产品品种丰富,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该区域适宜采用科研 机构主导型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 构,对山区特色品种优化、栽培技术与产业化生产进行研发,着力发展土特产品 生产与加工,力争在土特产良种和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等方 面,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除以上区域外,以亳州为重心的中药材生产 也是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之一,其适宜采用科研机构主导型和“纺锤 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中药材品种 优化、栽培技术、药用性质进行研发,着力发展制药工程,力争在中药生产与提 炼方面形成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借鉴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 提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9]:(一)制订农业高新技术 产业化发展长期战略。一是摸清各地区适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 重点产品,按照差异化发展的原则,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模式。二是分级、 分区域制订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长期规划[10]。
(二)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市场参与的投资体系。一是政府继续增加对农 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资金投入侧重于技术研发、园区建设、市场建设、人 才引进等基础性的要素条件储备。二是增强企业投资信心,鼓励在技术成果转化、 产品研发、生产设施条件改善、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投入。三是引入风险投资机 制,吸收风险资本、社会团体参与农业高新产业化的投入。(三)完善市场机制,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构建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 与产品认证体系,加大这方面的认证,让真正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实惠。二 是加强对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孵化 一批科研机构认同、企业欢迎,对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熟悉的中介组织,通过市场 开展研究成果的转化。三是按区域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专业市场,形成有效有 序的市场需求与销售体系。(四)完善的人才引入与培养机制。一是完善现有人 才引进措施,通过住房、社保、教育等条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二是组织 开展科研机构与企业人才互动,分期选派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到企业开展技术“挂职”,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定向培养。(五)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化园区建设,形成产业化发展集群。一是按区域整合现有园区,差别化发展。二 是通过政策吸引关联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三是鼓励不同资本的加入, 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战略发展意识。(六)加强区域合作 与交流。一是与区域内、国内的科研机构广泛地开展技术研发,提高高新技术在 农业上的应用速度与应用水平。二是依托资源要素的优势,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 技术企业到安徽投资,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水平与产出能力[11]。
注释:①数据来源:2012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统计公报.②数据来源:
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 作者:贺旭辉 单位:皖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