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
  • 融资决策
  • 财务分析
  • 投资决策
  • 财务控制
  • 其他相关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财务管理 > 基本理论 >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辩... 正文 2019-11-25 07:33:35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的思想

    相关热词搜索: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 方面:“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发展观;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联系观;

    “叩其两端”、“执两用中”的矛盾观。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属于唯心辩证法,并且带 有很大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关键词:孔子;
    辩证法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 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思想。这主要散见于《论语》一书的各篇中,虽然比较 零碎,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形态,但不失为辩证思维的花朵。本着实事求是和“扬 弃”的态度,探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 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发展观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在新起的封建 势力面前逐渐衰败,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迅速扩大。新生事物与旧有势力之间的 斗争极其复杂,整个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从小就“多 能鄙事”(《论语子罕》,以下引语凡是出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他认为, 宇宙间诸种事物都处在不断运行和变化之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阳货》)在这里,孔子下了一个明确的论断:天并未说什么,可“四时”照样 运行,“百物”照片生长。可见,孔子已经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自然界的“四时”之“行” 和“百物”之“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有其内在规律性,不受“天”的干扰。因此, 当他站在河边,面对流动的河水,不禁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 罕》)——时间的流逝也如河水流动一样,昼夜不停。

    在孔子看来,不仅自然界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人类自身也是如此。人 类的认识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发展着的过程。在他自述为学之路时说 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从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 所欲”并且“不逾矩”,说明人的认识、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勤学多积累, 是可以加以改变的。那么,这就和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相矛盾。如何理解呢?应该承认,孔子是肯定“生而知之”的人,但他同时也说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因此,孔子十分重视学 习,提倡“学而时习之”(《学而》)、“学而不厌”(《述而》),认为“学如不 及,犹恐失之”(《泰伯》),并立志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

    孔子一生就十分勤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所以,我们对“生而知之”及“我非生而知之”的合理解释只能是:孔子承认“生而 知之”并且视之为上等的,但他在实际活动中处处以“学知”为重,强调“学”和“习”。

    正是由于“学”的作用,才使他的知识、认识沿着从“立”——“不惑”——“知天 命”——“耳顺”——“从心所欲”这样的轨道逐渐地增多、深化和发展。对于人类 自身,孔子还提出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的命题,认为人的天性 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习”的作用才发生显著的差别。显然,孔子认识到 人性并非天生不变,而是可变的。

    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孔子没有作过非常明确的论述,但这方面的思想痕 迹却是客观存在的。他在回答子张关于“十世可知也?”的问题时曾经说过这样一 番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关于孔子的这段话,笔者认为,一方面,它确实反映了孔子在鼓吹 改良主义;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变化发展思想。正因为孔 子看到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了,所以他主张对前代之“礼”作一些“损益”。无论怎么 说,孔子没有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凝固不变的,否则,他就无法提出“损益”的主张 来。

    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联系观 《论语》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意 即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主观武断、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唯我独是。如果我们 抛弃其阶级属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衡量,孔子的这种态度和方法至今仍有 其闪光之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 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不可单独、孤立地看待某 个事物或某个问题,而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主观武 断和一麟半爪,这样,方能使问题处理得准确、恰当。可以说,孔子提出的“四 毋”是一种朴素的联系观,它自发地遵循了辩证思维的路线。孔子在其一生的实 践活动中自觉地坚持了“四毋”这种朴素联系观,这从他的许多言论中便可得知。

    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众恶之,必察焉;
    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 路》)这就是说,对待一个人,不能因为他某一句话说得好就提拔,也不能因为 他是坏人就废弃他的好言论,而必须长期地从“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正反两方面加以考察,如此,对一个人的认识方为全面。又如:“君子易事而难 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 以道,说也;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过则勿惮改。”(《子罕》)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子罕》)“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 灵公》)这里孔子说得很明白: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人是会犯错误的,犯了错误 就不要“惮改”,对于那些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法语之言”)必须接受,以“改 之为贵”;
    如果“过而不改”,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在孔子看来,那种“不善不能 改”的人,是令人担忧的(“不善不能改,是君忧也”(《述而》))。可见,孔 子对待犯错误的人,并不局限于他的过去(“既往不咎”)而着眼于其认识错误并 改正错误。这体现了孔子力避主观性、片面性的态度。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的思想》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