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简论陕西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态势
简论陕西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态势 文学批评的标准及方法有其终结性和适用性,作家的生活体验与文学体验, 如同流动不居的河水不可能恒定不变,多样性的文学创作决定了文学批评不存在 恒定的理论。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80年代波及全国的“文化热”历史背景,在活 跃的“文化热”背景下,1985年3月厦门召开全国文学批评方法讨论会。之后,扬 州、武汉、深圳等各地展开文学批评观念及方法的研讨,批评观念的变革成为文 学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陕西文学批评的变化势在必行。总体来 看,80年代陕西文学批评依然在传统现实主义批评范畴内进行,变化停留于个别 局部,尽管触及具体文学现象研究时,研究视角明显地游移于传统的文学批评范 畴,然而这种批评视角的游移表明文学批评理念内核在发生着微妙的裂变,而文 学批评格局性的变革有待于文学阵地、文学批评队伍等诸多条件的成熟。1985年1月在陕西省作家协会和中国小说学会的主办下,《小说评论》在 西安创刊,它是全国唯一的专事小说研究的杂志。随着刊物的顺利发行,《小说 评论》周围很快荟萃了一大批致力于小说批评及文学研究的省内外学者:胡采、 阎纲、张韧、缪俊杰、蒙万夫、吴亮、白烨、肖云儒、陈孝英、曾镇南、何镇邦、 费秉勋、刘再复、乐黛云、肖云儒、刘建军、王愚、雷达、何西来、季红真、蔡 葵、刑小利、贺绍俊、周政保、吴秀明、畅广元、李健民、邰尚贤、李星、徐岱、 孙豹隐、管卫中、李运抟、赵俊贤、王仲生、李国平、朱寨、秦兆阳、宋遂良、 南帆、李昺、李洁非、周海波、丁帆、仵埂、郜元宝、韩鲁华、孟繁华、鲁枢元、 温儒敏、王彬彬、孙绍振等等,他们及时评述当代小说创作、发表小说理论研究 成果,很快《小说评论》杂志成为陕西小说批评研究的重要阵地。90年代,陕西 文学的批评队伍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活跃在80年代文坛上的笔耕文学组成员, 二是来自学院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与良好的知识结构为文坛注 入新鲜的血液,这批老中青三代批评者依托《小说评论》、《延河》文学月刊, 从批评的理论基点、方法、风格等多方面展开多维的探索。陕西文学批评格局性 的变动在90年代。长篇小说《白鹿原》、《废都》的面世,在当代陕西文学史上 是界碑性的事件。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对传统经典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超 越,引发了文学批评界对传统批评模式的深层反思与话语策反。90年代文学批评 阵地《小说评论》的成长以及陕西文学批评队伍的壮大,表明文学批评多元化发 展条件已经具备。
在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结构中,除了传统的社会历史学批评外,还有深 受社会历史批评学影响又独具理论视角和批评方法的其他批评模式,如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历史美学批评、地域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 批评等,形成了陕西文学批评多种模式并存、风格纷呈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文 学批评模式,根本改变了陕西文学批评单调的文学地图,文学批评逐渐走向多维 发展的空间。印象主义批评模式最初来自法国,批评者重视对批评对象的主观感 受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作品意旨的理解和发挥。笔耕文学研究组不少人驾轻就熟印 象主义批评模式,他们的文章标题就以“有感”、“印象”、“漫谈”命名,行文不断 出现“感到”、“似乎”、“恐怕”、“使你”等字眼,如肖云儒的《贺抒玉小说印象》、 王愚的《贾平凹创作漫谈》。文本中批评者的阅读感受与印象随处可见,王愚这 样评价贾平凹:“读贾平凹的作品,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去这丛山环绕、流水淙淙的 山区,热爱山区生活中正在成长中的新一代,而这种热爱常常会激发你对我们整 个生活、整个人民的深挚而又亲切的感情,这也就是贾平凹的贡献。”[4]王愚 将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浇注于批评对象,其批评散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才情。笔耕文 学研究组成员经历了当代革命史上的曲折动荡,对历史与革命、文艺与人生有着 独特的体悟,这使得他们的见解富有深度、直抵事物本源。
心理分析批评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文学批评模式,它在当代中 国文学批评中能被广泛运用,在于东方文化重直觉、重体验、重灵性的精神活动 与西方心理分析因素的契合。1993年畅广元等著的《神秘黑箱的窥视》是心理分 析批评模式的重要成果,该书以贾平凹、路遥、陈忠实、邹志安、李天芳五作家 为研究对象探微创作的神秘黑箱,论文有:吴进的《贾平凹创作心态探析》、费 秉勋的《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分析》、李继凯的《矛盾交叉: 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肖云儒的《路遥的意识世界》、李凌泽的《乡土之 爱与现实忧患的变奏———陈忠实小说创作论》、孙豹隐的《谋理性与感性的统 一》、陈瑞琳的《野火荒原———对邹志安创造的“爱情世界”的思考》、陈孝英 的《邹志安,一个又不安分的灵魂———与邹志安陈瑞琳对话》、屈雅君的《回 首向来萧瑟处———李天芳论》、李星的《道德、理性、文化和人》。另外,赵 学勇的《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 韩鲁华的《贾平凹、路遥创作心态比较》、畅广元的《〈白鹿原〉与社会审美心 理》、李继凯、李春燕的《新时期30年西安小说作家创作心态管窥》等论文也是 心理分析的收获;专著有费斌勋的《贾平凹论》、李继凯的《新文学的心理分析》 和阎庆生的《鲁迅创作心理论》;屈雅君、李继凯编的理论研究专著《新时期文 学批评模式研究》是90年代陕西文学批评重要的理论收获,此书系统分析了影响 新时期文学的八类批评模式,开篇首章对心理批评进行研究,对陕西及全国的文 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美学历史批评②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要求将美学方法和历史方法结合起来, 在艺术与历史分析的相互渗透中剖析文学作品。“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标准和批评原则。当代陕西文学批评基本上是在美学历史 批评的方法体系中进行,50、60年代强调文学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80年代 兼及文学与美学的关系,90年代美学历史批评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 人类学诸多学科的新成果融入其批评体系中,实现美学与历史的双向渗透,使研 究水平达到新高度。这方面王仲生的陈忠实研究成果喜人:《从与农民共反思走 向与民族共反思———评陈忠实80年代后期创作》、《白鹿原:民族秘史的叩询 和构筑》、《白嘉轩:文学史空缺的成功填补》、《人与历史历史与人———再 评陈忠实的〈白鹿原〉》。王仲生“历史的观点”突破对历史的静态认识,关注到 历史纠结处的关联性,把人与社会、环境、文化焊接一体,置于社会结构演变的 流程中。他这样评述陈忠实的历史观:“人,人的命运,始终居于白鹿原的中心位 置,他们不再是历史事件中的工具性存在,历史结论的形象性注释,他们是活生 生的历史存在和血肉生命。这反映了陈忠实历史意识的现代性。”王仲生在研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有机汲取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成果,承认历史与 人的平等关系和对话原则:“真正的历史对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客体,也不是任 主观意识摆布的玩偶,它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一种对话。在这种 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5] 此外,李星的《在历史与现实之交———读陈忠实中篇小说〈四妹子〉》、 《走向〈白鹿原〉》、李震的《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周燕芬的《贾 平凹与30年中国文学的构成》等文,也是美学历史批评结出的硕果。神话原型批 评是新时期文学批评中出现较晚的批评形式,早在1962年就有一组原型批评文章 载于《现代英美资产阶级文艺理论文选》,1982年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也有 译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87年叶舒宪选编的《神话一原型批评》一书 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神话原型批评才激发起人们自觉运用的热情。其实,叶舒 宪1986年在《民间文学论坛》第1期发表《英雄与太阳:〈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原 型结构与象征思维》,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此后推出了运用原型批评的系列成 果,专著有《探索非理性的世界》、《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 《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与李继凯合著)、《诗经的文 化阐释》、《高唐神女与维纳斯》等。叶舒宪的研究成果填补了神话原型批评的 学术空白,季红真给以充分肯定,认为原型批评对于人类精神之谜的解密极有意 义:叶舒宪把原始思维即非理性的象征思维纳入原型批评的理论框架中,揭示集 体无意识层面上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拿到一把打开现代人和前人心灵沟通的钥 匙。[6]叶舒宪的批评研究集中在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范畴,对陕西文学尚未涉猎,但对整体慢半拍的陕西文学研究而言,陕西神话原型批评由于叶舒宪等陕 西师范大学学人③的践行,在全国文学批评中一时独领风骚。
文化诗学批评段建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将陕西文化诗学批评研究水平 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专著《白鹿原的文化阐释》是这方面的力作。段建军多年从 事文艺美学研究,对西方哲学美学烂熟于心,萨特、尼采、海德格尔、杜夫海纳、 福柯、巴赫金的思想影响着其学术的建构。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文论的交 汇中,他提炼出“肉身化存在”的文化命题:“长期受封建主义和理性主义压抑贬损 的人类肉身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存在。它通过自己独特的肉身化思维,把整个世界 人化。于是,世界具有了人的形体结构、情感愿望、生命追求。这个人化的世界 实际是人肉身的诗意创造物。”[7]段建军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将“肉身化存 在”文化命题贯穿于陕西小说乡土经验的文化阐释中,并生成一套话语体系和审 美理想。段建军文评的风格质朴、自然,没有西方文论的艰涩生硬,字里行间流 淌着诗意、散发着智性,充满文学批评的创造性。王刚曾这样评述段建军的文学 批评:“既遵循和重构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伦理价值,又融汇应用了 西方文论的方法论工具,生成了自身亲和、朴拙、兼具形象性和学理性的批评话 语。”[8] 此外,女性主义批评和地域文化批评也颇有起色,这些批评在大文化视野 的影响下,有机地汲取了哲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 成果。陕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和于全国文学批评,有屈雅君的《对传统男性形 象的女性主义注视》、《执着与背叛———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实践》等文,而 屈雅君倡议创办的“妇女文化博物馆”馆存的性别文化表征的女书、嫁衣、三寸金 莲等,对女性研究的深入展开具有实践性的意义。地域文化批评方面,李继凯的 《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是90年代的重要收获,李继凯从历史、现实和心理三个 维度对20世纪秦地小说进行阐述,涉及到秦人的生活方式、心态变迁、精神结构、 文化传统、人文地理,专著融合了人类历史学、民俗地理学、精神心理学等学科 的知识,是走向个性化审美“兼收并蓄”[9]的地域研究专著。此外,冯肖华的 《陕西地域文学论稿》、《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赵德利的《情缘黄 土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孙新峰的《贾平凹作品商州民间 文化透视》等专著、李春燕的论文《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也是陕西地 域文学批评取得的硕果。
陕西文学批评不标新立异、趋新赶潮,多立足于陕西现实主义传统创作的 本土,研究方法基本在社会历史批评的框架下展开适度地调整、突破,面对迭起的新潮抱着看看再说的姿态。神话原型批评起步于陕西,在陕西却并没有真正形 成气候,尤其是叶舒宪到中国社科院以后,陕西神话原型批评声音甚为微弱。结 构主义批评、叙述学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等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批评,虽则80 年代兴起于中国,在陕西要寻觅踪迹却在新世纪。陕西文学批评缺乏创造性强、 引领创作的文学批评,那些能吸收现代西方理论成果而进行新批评的批评者寥寥 无几,哪怕生吞活剥的拿来套用也微乎其微,和全国文学批评尤其是京沪等地先 锋凌厉的文学批评相比,陕西文学批评显得滞后愚拙,尤其在现代意识的突破上 远远不够。当然,某种批评的兴起、发展极为复杂,它涉及到作家、作品、接受 者及环境等因素。评价90年代以来陕西文学批评,经过理论的辨析以及实践操作, 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美学历史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和地域文化批评等模式,毕竟丰富了陕西文学批评的内涵,这也是 不可忽视的事实。在以科学理性多元包容为时尚因素的新世纪,我们渴望着文学 批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依然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