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一、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对人们 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具有重大影响。正如世界著名的生态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 特所说: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于生态系统,而在于我们 的文化系统。就本质而言,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危机, 生态危机内在要求变革传统文化观念,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追求人类 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文化形式,它要求人们转变原有观念,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 和生态文明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农 村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它在促进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 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长期以来,受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对大自然 肆意破坏,对资源环境任意开采,且不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当前农村社区 环境问题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明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改变人 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就是一种以和谐为取向的文化,它主张人是自然界的 一员,人类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和其他物种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 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物种的生存权益为代价,要承 认他们的生存权利,尊重他们的内在价值。生态文化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重视各物种相互间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人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大生态系统, 人类和其他物种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都有自己对应的生 态位,相互之间存在着平衡与制约的关系,如果人类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发展,而 忽略了别的物种的生存发展,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加强 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推 进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渗透到人们的 价值观念、日常行为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与 协调发展,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幸福家园。
(二)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和谐的农村社区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友爱、相互帮助的社会。但在 当前,农村在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农民群众变得越来越急 功近利,人们已不像以前那么质朴,变得日益冷漠,农村人际关系也日益复杂, 农村居民冲突现象更是时常发生,农村社会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和睦与融洽。在农 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基础,是农村社区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需要, 农村社会越发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的 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封建残余思 想沉渣泛起、落后文化乘虚而入,一些群众精神文化匮乏、理想信念缺失,面对 当今各种复杂的思想文化潮流,已渐渐迷失了自我。农村社会的和谐,是生态文 化的深层次价值追求,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 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尊重差异、提倡多元、鼓励包容,在加强沟通、增进感情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地化解农村矛盾、整合农村社会关系,激发农村社会的 活力。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倡导团结互助、互利和谐的文化理念,有助于农村社 区营造出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农村社区形成积极 向上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更有利于协调好农村社区各主体、各利益群体之间 的利益关系,优化配置农村资源及有效整合社会力量,促进农村社会的生态化转 型,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农民自我和谐的客观需要 自我和谐是实现其他关系和谐的基础,其要求消除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 对抗,实现身心的协调与圆融,塑造出一种乐观友善、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 会心态。随着农村开放程度的增大,农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渴求更为强烈,但在 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农民被严重异化,社区群 众为贪欲所奴役,从而引发了如盲目攀比、肆意开发、任意开采等一系列的社会 问题。生态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的问题,生态危机归根到底也就是人的危机,如 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人发展的困境,实现人的自我和谐,那么环境问题就无法从源 头上得到根本解决。在生态系统中,虽生命无贵贱,但能力有大小,人处在食物 链的顶端,如果被欲望控制,不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益,必然将引发大的生态 问题。生态文化提倡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要求农民群众转变已有的 思维方式,尊重种内、种间的不同差异,提升自身的精神层次,树立正确的价值 追求。它强调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提高修养,健全人格,做到严于律己,从而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 民自身和谐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人之为人的时代诉求。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善恶的评价本无标准,只能靠人性去衡量,只有加强 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引导社区群众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自身修 养,充实和完善自己,摒除自身对自然环境的私欲,转变已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模式,树立生态的文明理念,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 达到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二、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强,并取得了可喜 的成绩,但由于对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受到城乡二元体制 结构的制约、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 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民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意识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 观和价值观,对促进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民群众的 生态意识却相对淡薄,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文化的发展。由于农村社区群众文化 素质普遍偏低,同时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小农意识和落后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民 群众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却关注较少,农民的环保意 识匮乏,未能认识到环境恶化给人们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 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而忽视了它们给农村 环境带来的副作用。
(二)农村社区生态教育不足 一切文化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播、促进 文化发展、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引导公民树立生 态文明观,逐步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当前我们的农 村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总体暴露出基础教育设施不够健全、教 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生态教育 严重缺位。一直以来,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制约,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主 要倾向于城市,投入的重点也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农村社区的教育经费短缺, 同时,在制定农村教育政策时“一刀切”,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农村社区的具体实际, 致使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解决农村文化教育问题已成为建设农村社区生态文化 的重大问题。而且,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使农村的教育问题更为严峻,更激化了农村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此外,“在现 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功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 望的工具”,当今中国教育现状更是如此,应试倾向严重,知与行、理论与实际 脱节。考试(分数、升学率)已是教育的目的,考什么教什么(教育内容、活动 严格局限于考试的学科);
应试训练,题海战术;
人(学生、教师)是考试的机 器等。而农村此类现象尤为明显,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农村社区的文化教育 过度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生态文化的普及与推 广。农村社区教育的功利化,已经使农村的教育工作迷失了教育本身的内涵,造 成教育内容、目标、方法、实践的异化,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教育的缺位。
(三)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缺陷 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良好的体制机 制不仅是把握文化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加强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的作 用也相当巨大,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够健全,还存 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在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上,政府部门的错位、缺位、越位 问题突出,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交叉重叠问题严重, 基层政府的文化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职责不清、管理不明,往往政出多门, 文化管理的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同时,文化管理的 行政化严重,管理人员缺乏动力与活力,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其 次,在生态文化的运行机制上,基层政府往往只重视文化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农 村社区生态文化的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在现实中常表现出:重文化建设、轻运行 管理,重上级考核、轻农民需求等问题,在生态文化的具体建设过程中,严重忽 视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和文化权益,许多建设活动偏离了农村实际,造成文化 资源的浪费。再次,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上,投入方式较为单一,投入结 构不尽合理,而且也没有刚性的资金投入要求,导致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存 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使不少地方文化设施频现“建而不用”“建而少用”的现象。
三、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生态文 明建设的必要举措。因此,要针对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解决现实问题, 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建设,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生态文 明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农村社区生态文化教育建设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教育是根本。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化教育首先要确立目标,突出主题,明确重点。
要以转变农民群众的生态思维、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意识作为生态文化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以生态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为重点,紧紧围绕着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而展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借助报刊、电视、广 播、网络等方式,积极宣传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帮助农民群众了解生态规 律,掌握解决社会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相冲突的具体方法,积极以生态科学的眼 光审视自然、指导劳动实践。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生态文化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农民群众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精 神的培育,注重农民群众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的培养,提高农民群众的 生态觉醒,自觉担当起农村的生态责任,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热情,充 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生 态化转型,使农村社会树立起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理念,实现绿色 社区的成功构建。此外,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充分发挥学校 课堂的作用,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怀,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 观,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为生态文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二)加强农村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坚持优秀文化人才引 进和本土人才资源开发并重的原则,更新人才观念,实行“以才兴文”战略,开创 人才辈出、各尽其能、各尽其才的新局面。首先,要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 积极投身农村建设,充实农村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从事文化服务工作;
要鼓励 和引导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相关专家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或者通过兼职、定 期服务、服务咨询等方式为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提供 智力支持;
要鼓励和引导离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同志、老党员回归农村,充分 利用他们的资源、发挥他们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和组织 者。其次,实施生态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高等院校和中 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人才培训基地,拓宽文化培训的渠道,建立多渠道的文 化培训模式,扩大农村生态文化人才的培训规模,扩增文化培训的覆盖面,构筑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人才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培训网络,培训要实现“培训 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再次,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壮大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社区生态文化社工,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促进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文化的推广。(三)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但一直以来,在农村社区生 态文化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体作用未得到充 分发挥。主体问题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生态文化建设为了谁、依 靠谁的问题,农民不仅是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生态文化发展的 缔造者,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 努力使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消除对政府的依赖思想,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 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承担起文化 建设的主体角色,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智慧和 力量,努力打造“活力农民、魅力农村”的美丽景象。另一方面,牢固树立政府是 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理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日本造村运动中农民主体作 用的发挥就是个典型,要坚持自立自主原则,充分尊重民意、体现民意,建设的 具体行动由各社区、各村镇自己把握,主要依靠社区群众的自主奋斗,让农民群 众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而相关部门主 要起组织、引导和供给政策制度等作用,要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保障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又好又快地进行。
(四)健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是保障。要针对具体问题,构建健全 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体制机制。首先,要健全生态文化管理机制。加强文化领域 的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文化素质和领导能力,增强相关部门的责任意 识,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转变行政理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诚心换取人民的真心,改变过去“以管理为主”的模式为“以 服务为主”,以服务带动管理,更多地将对农村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教育寓于农民 乐于接受的服务之中,提高文化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其次,要构建完善的 资金投入机制。要广开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模式,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的前提下,完善建设经费的投入结构,加大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保证农村文化的可持续运转。再次,要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要充分发 挥各种监督形式的作用,建立一套考核评估机制,加强生态保护政策的贯彻、生 态文化建设经费的使用、生态工作的绩效等各方面各环节的监督和考核,充分保 证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一以贯之,保证生态文化建设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保证生 态文化队伍的量多质好,形成长效、高效的生态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村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推进。作者:李志民 张梦洁 黎昕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