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多元化大学生创业论文
多元化大学生创业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 展,许多国家在20世纪末已经对创业教育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制定。1989 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上正式提出 了“创业教育”的概念,认为应该“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 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许多国外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大 学生创业教育,他们认为应该侧重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能力等方面 加强培养。2.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根据卡兹(Katz,2003)的研究,美国至少有44种与创业相关的学术期刊, 并且一直在增加。与此同时,考夫曼基金会资助的全美高校创业教育调查、全球 创业观察、高校创业教育年度报告都会定期发表,美国中小企业局的白皮书也一 直关注创业教育的发展动态。英国成立了国家科学创业中心和半官方机构泉沟大 学生创业委员会,全面负责创业教育。日本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创业精神培养” 为主线的创业教育的概念,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应对社会挑战的能 力和冒险精神。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业教育 我国对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1990年国家协调组的成立。1999年, 国务院在转批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 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经过几年的探索 和发展,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主要有毛家瑞主编的《创业教育系列丛书》和彭 钢主编的《创业教育学》。【2】 2.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近几年,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引起教育部、团中央、劳动社会保障 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得到了蓬勃发展。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8 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部属高校率先开展创 业教育试点工作,并因此形成了三种较为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中国 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式创业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式创 业教育模式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但地方本科院校的 创业教育开展的还不够普遍,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 基础教学中的创业教育比较匮乏。【2】 二、“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从“多元化”和“立体式”两个方面来理 解。“多元化”是指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特点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教 育;
“立体式”是指结合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途径实施、机制保障等要素开展创 业教育。高校在实施“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 点,可以将创业教育的对象分为四类。一是全体学生,主要通过通识课程,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是有技术性创新的学生,着力培养创业学生的技术创新及成 果转化的能力;
三是具有管理倾向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市场营销、企业运作管理 的知识和能力;
四是具有强烈创业动机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主要通过实 训、实战,以及资金、场地等的支持,做好扶持工作。通过“多元化、立体式” 的创业教育模式,能够使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树立起普及创业文化、激发创业意 识、培育创业能力、引导创业实践、服务创业孵化的创业教育理念。第一,普及 创业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实现创业项目的落地,不仅具有 鲜明的时代性,也体现了高校实现素质教育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二,激发 创业意识,高校在运用各种途径、方式去激起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热情,使学 生形成内在的创业动力和需要,从而使得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变革;
第三,培育创业能力,主要通过专业能力、经营能力、综合能力等一系列心理特 征的培养,并不断加以实践,是指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大学生内在的财富;
第四, 引导创业实践,使创业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最终实现知识 的最大效用;
第五,服务创业孵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创业 项目的成功孵化,将理论转化成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成效 (一)“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1.打造通识性创业教育平台 通识创业教育的平台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的基础,能够帮 助高校大学生提高职业发展的基本意识。高校在了解社会变革对创业人才需求的 同时,应该规范课程设置,把《职业规划与大学生涯》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 导》两门课程纳入到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并按照必修课的要求予以考核,将该 课程贯穿大学的四个学年,从创业意识的建立,到创业实践的探索,让学生充分 理解、领悟、实践、提升其创业能力。同时,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高校开设《KAB 创业教育》、《创新思维开发》、《创业基础与创业案例》、《创业心理学》等 创业类“选修课程群”,【3】使学生逐步形成创业知识框架、增强自主创业的信 心,提高学生识别商机、整合资源、创建团队、制定创业方案等创业能力。课余 时间的培养也是通识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高校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积极 关注、探索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给予特色化、追踪式的指导与服务。面向 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开设创业“健康门诊”,采取单个指导、会诊指导、授课指导、 陪伴指导、咨询指导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指导服务;
开设具有针 对性的创业讲座,对重点项目团队实施小班化试点教学,专门邀请具有副高以上 职称的校内外教师、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进行全程化教学,努力确保教 学内容的连贯性、完整性和递进性。
2.打造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从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中看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大多来源于 创业计划大赛,学生在参与创业作品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创业团队的力 量,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资源,其本身就是一种创业磨练的过程,有 助于学生的创业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高校需为学生提供创业竞赛平台,通过大 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素质类竞赛、创业类社团建设等活动,进而促进学 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还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 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上,不断探索,把创业教育纳 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将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去,同时在专 业教学计划中清晰地体现出实施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相关的课程大纲中适 当地加入创业教育的相关章节、案例及实践方案,与显性课程连接。增设与创业 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法学等选修课程,弥补创业必修课程的不足, 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3.打造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引入行业认证和实训机构,将典型行业认证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教 育纳入到教育培养计划中,不断创新实践教学载体和模式,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 和综合素质培养。组织学生走进教师的工作室(研究所),参与教师创业项目的研 究与开发,通过教师及学生的创业项目展示、项目竞争、项目甄选、项目培育, 促进教学活动成效由第一课堂向社会实训的有效转变,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相契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性扶持 和市场化配置,促使社会资本嵌入至学生的创业实践,培植学生创业“孵化器”, 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高校应对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定期组织举办SYB、全球模拟公司实训等创业课程封闭式培训,让创业团队开展 创业的虚拟演练,掌握创业的核心要素,拓宽创业的项目渠道,积累创业的实战 经验;
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挂职锻炼,近距 离接触企业家,开展创业实习、研究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 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对在创业计划大赛中的成熟作品或在创新活动中研发的成 熟产品,鼓励并支持学生入驻指导站,注册创办实体公司,为学生搭建创业实战 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4.打造孵化型创业服务平台 高校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指导、宣传咨询、组 织联络、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作用,搭建组织培育、政策引导、导师帮带、教育培 训、阵地支持、信息交流、项目展示、资金扶持、市场对接、人才开发等十大平 台,并试将其建设成为职责明确、设施完备、运行有序、服务到位、作用明显的 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窗口。指导站根据实际需要,可设置模拟公司创业实训教室、 项目展示区、创业就业个性化指导区、项目孵化室等功能模块,为大学生免费提 供功能强大的创业就业实战训练场所,努力营造“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 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 (二)“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效 “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在浙江工业大学进行了试点工作,通过开 设“创业管理班”、“KAB创业基础课”,引入SYB创业教育项目,建设大学生创业 实验园,组织大学生创业竞赛等,使在校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人数逐年上升, 毕业生创业存活率也逐年提高。
1.建立了全面化的制度体系通过“多元化、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建立了校院两级的创业教育 组织体系,成立由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等处室负责 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规划、 指导与协调。学院由学院党政一把手牵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视为一个重要参 考指标纳入学院的工作考核体系,促使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一项 重点工作开展和实施,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
2.组建起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副教授、中青年骨干为主要力量的校内创业导师队伍, 聘请企业老总、知名社会人士、业界精英担任校外创业导师,同时整合指导站的 杭州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成理论功底强、实战经验足的创业导师群,成立了由 法律、财务、营销等专业教师(专业人士)和校外企业家组成的学生创业指导咨 询委员会,形成了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的创新型教学团队,提升了创业指导内 涵。
3.构建了多样化的教育课程 以指导站建设为重要载体,学校建设完成“必修+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群, 实现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专业知识课、创业活动课和素质拓展课的有机结 合。实施创业教育,已经覆盖了学院学生总人数的60%以上,并将“创造学生需 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实现了从“我们让学生学什么、做什么”向“学生现在需要 什么我们做什么,学生以后可能需要什么我们创造什么”的理念转变,在普及通 识性创业就业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服务、创造服务、超前服务,满足其已经 想到、能够想到和暂时没有想到的各类需求,为今后成功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让学生在创业就业上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4.打造好发展性的创业文化 学院主导的创业文化节、创业计划大赛、“校园最具潜力创业之星”评选等 系列校园文化品牌群,促进了创业文化的培育,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适应了现 代大学职能发展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对学 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 力。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社团的广泛性、自主性、目标驱动性、组织动态性等特点,积极扶持未来企业加协会、大学生创业联盟等创业型学生社团,加强对创业 型社团的专业指导,借助社团的辐射性,广泛开展校园创业活动,积极营造创业 文化氛围,从而发挥学生社团在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5】 5.搭建好社会化的场地设施 学校以指导站为主阵地,先后建设完成了大学生海外留学预科学校、职业 规划导师(创业导师)团、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创新中 心、大学生创业联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就业博客、微博等实体虚 拟辅助平台,极大的优化了学院的创业就业氛围。指导站内设立的“大学生创业 孵化园”已与杭州“凤凰国际创业园”、“杭州市大学生国家创业科技园”。
作者:黄新敏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