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心理健康是指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 会行为上均能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中职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有的 人由于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产生了自卑;家长过分的宠爱、生活上的包办,又使 他们产生了过分依赖的心理,缺乏自立能力;更有很多中职生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 竞争和求职择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也有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不 当而遇到一些挫折……总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 是不健康状态。我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班主任——作为一个与 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 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适应并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 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师。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 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良好的品德。
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不能使之 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 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训练,才 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 生子女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 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 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地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 教育的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能力” 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 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 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 则,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 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中学阶段,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原 因就在于此。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
班主任可以 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 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 表现的,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有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 ……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 控制自己的情绪 (2)学习辅导。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 ——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 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很擅长于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集体辅导。例 如:教师出示题目或讲一个故事,设置一个情境、学生分角色演示情境,教师在情节 高潮处置疑,全班学生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组续演,教师总结、引导。
三、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班主任要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 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 题。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 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会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 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疏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 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 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2、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笔者 有以下建议:首先,让每个师范在校生都有系统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毕业须持证 (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上岗;其次,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让每位教师 都具备心理健育教育能力,保证学校多渠道的心理教育环境;再次,教师在日常工 作中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