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 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在于: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 略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 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关键词] 媒介;
语文课程;
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 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 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 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 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 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 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 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 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 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 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 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 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
它也不是单一的、分 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
它是开放的而非封 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 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 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 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 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 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 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 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 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 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 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 (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发布 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 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 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 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 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 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 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 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 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1. 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 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
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 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 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 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 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 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 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 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 的关系 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 同一事实,往往有 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 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 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 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 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 如果让学生自己来发布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 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 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 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 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 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 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 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 音进行了合适包装。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 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 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
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
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 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
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 。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 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 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 个人博客;
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 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 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